APP下载

从劳动出发阐释道德起源

2018-05-16许鹏皓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劳动

许鹏皓

摘要:道德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却很少有人关注道德的起源。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最主要标志,劳动的产生随之出现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而这种关系在没有法律等一系列成文的社会规范来规制时,就更加急需一种调和手段来规范,这种规范就是道德。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出,道就要从它出发,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始来探讨劳动,再从劳动的产生阐释道德的起源。

关键词:道德本质 劳动 道德起源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14-02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人们在一定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所生成或向往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则,是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特殊表现。道德存在于人生领域、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思想领域。我们要有前提地对道德的本质进行讨论。这个前提就是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被经济关系这种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就决定了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道德的本质在于它的规范性与约束性,是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对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客观必然性制约,是社会整体利益即人们的共同利益对个人利益、个人欲望的一种客观要求。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不同于艺术和宗教,但又高于艺术和宗教,因为在宗教和艺术的领域里也在时时刻刻渗透着道德的影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道德总是通过思想意识来影响人类。比如,通过社会舆论,人们会不自觉地跟随舆论的方向去思考,去评价某些行为,甚至自身也会按照舆论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正是因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才能通过这种方式影响我们。

(二)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

自然界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有关道德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因此,人类社会的一切道德,都只能是社会道德。自然道德是没有的,社会和自然共有的道德也是不存在的,独立于社会之外、不受社会制约的什么职业道德或其他什么道德,是不存在的,只具有某种专业性而不具有一般的社会性的什么道德,更是不存在的。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当一个人作出一些行为的时候,其他人会有各种评论。有的说这样做好,有的说这样做不好,其实当人们发表自己的评论的时候也就表露出内心的道德标准。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在无形中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这样就会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普遍有序的状态,虽然会有一些违背道德底线的现象,但是归根结底使人们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之下。但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范,而且是一种最为稳定的社会规范,道德一旦确立就会深深地扎下根,就会永续地发挥作用,这种作用穿越时间,穿越种族,规范整个人类社会。比如说,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虽然绝大部分产生于几千年以前,但直到现在每个人或多或少地被传承下来的思想影响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规范比道德更稳定、更持久。道德是一种制度,是用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道德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制度主要依靠认同和维系。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的精神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精神性的东西,但它又不同于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而是要通过人们的实践体现出来的精神。我们经常这样评价一个人:他的做法好不好,行为正当不正当。这样的评价都是基于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而不是思想意识。试想,一个人的所有都作为思想意识存在于大脑里,我们要怎样去评价,也就无所谓好与坏。法律也不会惩罚一个在思想里犯罪的人。也就是说,道德作为这样的一种精神,如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信念等,我们不仅看到它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它用于指导实践。更要通过规范人们的实践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起善良的人格,并通过人们的实践表现出符合人类思想的道德。相反的,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无道德可言。因此,道德作为一种精神与人们的道德行为或实践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实践精神。

二、道德在劳动中的起源

通过上述对道德本质的简单阐述,道德无论作为某种形态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并且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甚至决定社会生活。而我们更知道的就是: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对道德起源的认识就是从劳动出发解释道德起源。下文就要通过劳动来阐释道德的起源。

(一)劳动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创造了人。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劳动对人的演化作用。人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劳动的不断进步而从动物中慢慢分离出来的更高级的物种。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样在人的大脑中随着劳动的进步而慢慢地用潜在的意识来指导劳动,而这种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劳动的深入就形成了一种劳动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就慢慢演变成道德。而人就是道德一直能存在延续下的载体。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道德存在的场所,就在这种劳动与人的相互作用下,道德存在着并不断改变着。

劳动提供了创造道德的必要性。第一,意识是随着劳动时间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劳动中,人们要团结协作,需要共同的规范。比如说,默契、共同的情感,一致的思想认识。第二,道德压抑个性的本能,但反而延续个体发展,成为自我实现的拓展。人的自身需要道德需要有集体意识的道德思想,做到在否定自身中肯定自身。

劳动分工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随着劳动的深入,劳动形式越来越深化,就产生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人的相互依赖性增加。

(二)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

所有制为道德成为一种完备的社会形态创造了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当然会使劳动者在整个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不同。在劳动资料公有制时期,个人的活动要遵从集体的目的。这时,个体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氏族群体的关系,并开始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集体目标相一致。这样的反思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出现。由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将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人们开始体验作为“单个个体”的存在。但是,这种个体的存在,由于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其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仍然必须以一种集体生活的方式而存在。人类的这种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群体的认同意识形成了归属感,即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对其产生一定依存心理状态。归属感在本质上是个体对某一团体的价值认同。正是由于个体有了对生活群体的归属感与恐惧感,使人类个体将自己与群体联系紧密,并逐渐形成最原始的道德。生产力的提高和自我的觉醒,也使得个人更加在乎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和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时候,个人就会与周围的劳动者与有利益冲突的其他个体产生利益冲突。原有的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依赖和认同的归属感被打破,而重新协调、维护之前那种和谐的劳动生产关系,协调各方的利益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作为一种集体与个体利益的调和剂就产生了,道德就是利益矛盾的产物。正是因为劳动的出现,使人类有了社会本能,使得自我意识产生,才促成了道德的产生。

总的来说,自人类产生以后,进行了两种活动:一种是自然活动,另一种是非自然活动。自然活动就是基于客观自然世界的原有模样进行活动,获取生存资料,比如狩猎。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对生存资料需求的增长,再加上不同群体之间联系的增强,就使这种最初的自然生存状态被打破,促使了非自然活动的出现。非自然活動即劳动分工的出现,会使社会状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上,这种改变也会反映在人类思想意识的改变上。为了维持这种社会秩序,规范劳动分工后的人类劳动,道德也就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罗国杰.十年来伦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道德与文明,1991.

[2]杨增强.论道德的起源及功能[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3]倪愫襄.论道德的本质[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2).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创意”劳动“妙想”生活
“手”望梦想 劳动最美
他们在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创造美
劳动创造幸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