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18-05-16汤愿郭一凤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就业竞争力大学生

汤愿 郭一凤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就业竞争激烈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人尽其用”,高校必须充分明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努力扩宽大学生的就业事业、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出发,结合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战略选择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战略选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2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保障。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竞争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大学生而言,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对于高校而言,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明确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分析

“就业竞争力”一词最初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形态的不断转变,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演变。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个体具备的获得、保持以及推动工作进步的能力。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一般认为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其分别是工作胜任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竞争力并非其个人能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其各项个人能力在经过同化、顺应以及组合之后而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特质,这种特质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以及内在的道德品质。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是其毕业之后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选择与自身专业对口、兴趣爱好相符合的职业对其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那么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也相应增大。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脱颖而出,大学生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已经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稀缺”,那种单纯的由大学生挑选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在这种就业环境之中,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选择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对等,因为企业数量远小于大学生的数量,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学生只有积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够以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拓宽就业选择面。第二,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就业率、就业效果、就业满意度等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几个重要指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数量日趋增多,高校与高校在招生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大学生稳定、高质量就业,这无疑是在无形之中为高校进行了“招生宣传”,有助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现状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当前大部分高校似乎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当作了一句口号,并未在实质上加以重视,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薄弱。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合理性

不可否认,当前许多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是缺乏合理性的。高校为了将办学利益最大化,盲目地开设了许多“热门”专业,一方面,这导致地区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产生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不利于促进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所开设的这些“热门”专业,并不是高校自身教育的优势所在,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在师资水平、教学条件上并未满足该专业的需求,这将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切实顺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关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当避免“好高骛远”,切实“脚踏实地”。我们看到,当前全体高校均掀起了一股建设“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大学”的热潮,无可厚非,这固然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方针。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目标只适合于少部分高校。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年素质),至于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创新、突破成功,这是部分大学所追求的办学目标(且他们拥有这方面的实力)。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而言,学术研究可能并非其强项,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在办学定位上有所侧重。那些一味追求“宽口径、厚基础”但却缺乏人才培养特色的高校,难以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合理化设置学科专业

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应当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立足于地区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化设置学科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可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避免与地区其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专业设置要与高校自身的实际、定位相符合,避免盲目追求热门学科专业而忽视教育教学质量。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可以考虑指派特定的人员先在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地区市场与专业供需之间的相关性,然后根据高校实际(师资条件、办学力量等)情况考虑是否设置该专业。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以“985”“211”为主体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以地区普通本科大学、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为此,不同性质的高校应当准确把握自身的办学定位,设置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就業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中,应当切实推进和加强素质教育,逐步淘汰传统的应试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大学,可以考虑打破传统的专业限制,采取“大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推行“相近专业切换教学”的模式,这有助于扩大学生的专业面和丰富其专业知识、技能。但需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学艺不精”问题,可以考虑设置“相近专业切换学习的绩点限制”,绩点符合要求的学生可以进行相近专业切换学习。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与创就业教育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制订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和计划,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一般而言,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出发,第一,认清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我的优点与环境的特点,我能在环境中做什么与环境能够支持我做什么”。第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把握实现职业规划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第三,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以此为实现职业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第四,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加强大学生创就业教育同样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创就业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创就业观点,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社会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其还需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只要能够进行做到“人尽其用”,那么这种创就业就是成功的。开展创就业教育时,学校可以考虑通过开展创业就业比赛、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加强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模拟真实的创就业环境,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就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创业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的观点,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创业,以社会创业推动社会就业,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3):9-10.

[2]沈霞.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战略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55-57.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就业竞争力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