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部影响因素的四川人在新疆地区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与研究

2018-05-16唐钰婷谭静李涛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疆地区

唐钰婷 谭静 李涛

摘要:笔者在上篇中曾讲到,所谓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后,对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本文将继续以进入新疆地区的四川人为对象,基于跨文化适应的内部影响因素,即个体性格差异、享有资源不同、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四川人在新疆地区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做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状况 内部影响因素 四川籍人士 新疆地区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036-02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个体性格差异与跨文化适应状况

个人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个体性格对加强文化沟通与交流、促进个体融入新环境、缩短不适应过程起着不同的作用。个体性格差异涉及个体性格、个体能力和个体气质差异等方面。本次调查针对个体性格差异这一控制因素进行问题设置,直观地展现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认为自身属于外向型性格的被调查者,与当地人交流的频率更高、对新疆当地的生活节奏适应程度较好,因而结交的当地的朋友也更多,这是由于外向型性格的个体会更加自觉地产生跨文化适应意识,他们在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改变时(如新疆不同于四川的气候、饮食、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会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改变自身的状态(如对生理和心理的主动调节与适应、刻板印象和固有观念的转变),从而以更加包容乐观的心态面对跨文化适应的挑战。

而内向型性格的被调查者,在“与当地人交流的频率”的调查中,选择“经常交流”的人只占5.88%,相比而言,外向型性格的人占到了45.76%,另外,有64.71%的内向型性格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很少交流”。在更进一步的调查中,内向型性格的被调查者比之外向型性格的被调查者对新疆当地生活节奏的适应程度较差,结交的当地朋友也更少,这说明假若减少个体性格中积极适应因素发挥机会,会阻碍个体心理的转变,引发环境压力带来的心理失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了解新疆当地文化的途径的选择中,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的被调查者选择“人际交流”这一方式的人数分别占到了64.41%和50%,这说明人际交流是跨文化适应过程的重要行为方式。

(二)享有资源不同与跨文化适应状况

一般而言,在跨文化适应中,应对资源多的人,其跨文化适应能力较强,应对资源少的人,其适应能力相对较低。应对资源包括多种,如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知识储备、职业技能等等。在应对资源中有一项重要的因素即知识储备,通常情况下,知识储备丰富的人在工作中更有优势,这就使得他们可能在经济、地位上拥有更多优势。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学历、职业、语言掌握程度、风俗了解状况入手,对人们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考察。

关于学历,共有5个选项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大学以上”,它们的占比分别是10.75%、26.88%、21.51%、40.86%、0%。我们可以看到,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占据59.14%,在这部分人当中大多数人已经就业且职业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学历为大学的不足一半,以大学生和援疆人员(公务员、技术人才等)为主。通过比较这两类人在“少数民族语言掌握程度”“当地文化习俗了解情况”“与当地人交流交往频率”“满意程度”“被尊重程度”这5组数据,我们发现,学历在大学以下的人在这5个方面略优于学历为大学的人。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前者中已就业的人较多,他们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学习,并且在较高频率的交流交往中对当地风俗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渐累积,而学历为大学的人中有相当部分是在读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学校为主,与当地人的交流主要停留在同学、学校周边商贩这些人身上,他们的社会阅历较低,再加之新疆汉语普及较高,他们不必非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才能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所以他们自然在以上5个方面略有劣势。同时,在学历为大学的这部分人中,援疆人员必须引起注意,国家为增强这类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援疆工作效率,会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如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当地文化习俗讲解等,这就使得他们在语言掌握力和风俗了解度上占据了优势地位,事实证明这部分人进入新疆后在跨文化适应上比大学生有优势。

(三)人口统计学因素与跨文化适应状况

性别、年龄、教育、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会通过各方面的问题体现出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如有婚姻上的支持比独自面对问题更能减轻人的心理适应压力,较高的财富和学历也会在跨文化适应中产生更强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又如在本次调查中,女性比男性对当地少数民族服饰的接受程度更高,但对四川文化习俗的保留程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男性或女性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适应压力,但是在不同的方面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有研究认为,年龄与跨文化适应之间存在联系,一般认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是跨文化适应的高危阶段,因为青少年要面临同龄人认同和人生发展的压力,而老年人要面临文化学习的压力。在本次调查对象中,18岁以下的占7.53%,其职业全部为学生,在疆生活的时间长度多为4~10年和11年以上,他们全部属于四川籍户口,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在新疆出生并成长。他们自小生长的文化环境就是新疆文化环境,平时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少数民族。这类人在跨文化适应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甚至说是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困难的,余下的一部分人是因为父母在新疆工作而进入新疆学习、生活。19~35岁的人占60.22%,其职业涉及个体、公务员、农民工、农民、公司职员、学生、军人等;36~60岁的人占29.03%,这部分人的职业多为个体,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在新疆地区生活工作的时间均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年,与当地人能够很好地交流交往,能够了解一些甚至精通当地的语言及文化习俗。61岁及61岁以上年龄的人占据3.23%,他们是因家庭或工作原因进入新疆,都基本能够适应新疆地区的生活环境和交流状况。在新疆生活时间超过十年的老年人,与当地人的交流频率明显较高,而进入新疆时间较短的那部分老年人与当地人交流的频率则较少,因为这部分老年人多是退休后来到新疆,主要目的是照顾子女及孙辈的饮食起居,他们与当地人交流的场所多在超市、菜市场等生活购物场所,其对当地的文化了解和人员交往可以说是很少的。

二、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四川人进入新疆地区以后,很多人愿意選择“人际交流”作为主要的跨文化适应方式,其中认为自身属于外向型性格的人在交流中适应状况相对较好,对环境的适应更加积极。其次,对于享有不同的跨文化适应资源的人来说,较高的知识储备资源能够使个体在跨文化适应上更有优势。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就业时间较长、社会阅历较丰富的人的适应状况相对较好,受过入疆培训的援疆人员在跨文化适应上比入疆的大学生更有优势。另外,入疆的中小学生有着天然的适应优势。一部分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当地人的接触少,会产生较大程度的适应困难,需要子女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疏导。

参考文献:

[1]陈慧,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2]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历史与发展[N].人民日报,2003-05-27.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水利工程渠道维护与渠道管理措施研究
新疆小麦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新疆地区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探讨
新疆地区高中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模式
浅谈新疆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疆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思考
对新疆教育干部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小学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