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丽水实践

2018-05-16钱敏王峰童良军

银行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丽水低收入银行业

钱敏 王峰 童良军

2013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扶贫工作呈现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其目的是要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确保扶贫对象的全覆盖,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聚合共生,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辽宁、浙江、广东三个省份所辖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重、工作基础较好的阜新、丽水和清远市启动并设立了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期望通过这三个地方的改革试点,寻求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扶贫模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丽水作为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浙江省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的主战场,经过近5年的金融扶贫改革与创新试点,在推动低收入农民增收,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助力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做法

立足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丽水率先在全国全面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了涵盖46万户农户的免费共享信用信息库,推动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县“四信”创建,完成了“基础化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有力推动了丽水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与当地扶贫办、农办、妇联等部门的信息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定期获取低收入农户名录、扶贫资金支持名录,对那些扶贫相关部门推荐的农户重点给予金融支持。通过多元化合作,丽水银行业利用掌握的低收入农户基本信息,有力地推动信贷服务覆盖全市近四成低收入农户,累计发放各类低收入农户贷款50.2亿元。

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

丽水银行业利用信息化技术,依托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数据为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依据其劳动能力、劳动意愿、信用信息开展信用评定,对1.4万户A级以上农户直接批量发放信用贷款。在信息工具使用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推广“机具+农村商店”“4G终端+流动服务队”“机具+村级联络员”等服务模式,破解金融服务上山进村入户难问题,降低金融机构业务办理成本。

差异化监管,激发银行业扶贫内生动力

丽水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上采取差异化策略,对在偏远山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的金融机构,实行宽松的准入政策,放宽对开展扶贫贷款的银行业分支机构不良容忍度和尽职免责考核便利等激励性措施,消除银行业不愿开展精准帮扶的心里枷锁。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中小法人机构扶贫支行创建试点,在金融扶贫的模式机制、扶贫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银行业开展精准帮扶的内生动力。

创新金融服务,定制“贴心化产品”

丽水银行业推出了针对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村经济合作社股权、茶园等六类低收入农户基本产权的信贷产品体系,通过项目合作,围绕易地搬迁、库区移民等政府重点扶贫项目,创新“农房按揭贷款、移民创业贷、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挪穷窝)”等信贷产品,定向支持项目中的低收入农户。针对低收入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来料加工等农村新经济,推出民宿贷、电商贷、来料加工贷等11个特色产业扶贫贷款;推出免息、贴息、基准利率等三个档次的扶贫信贷产品,通过银行让利、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低收入农户融资成本,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

因地制宜,首创银行业金融扶贫监管评价体系

丽水银监部门在全省首创性地制定了地方性扶贫金融监管评价体系,构建涵盖整体规划、公司治理与组织体系建设的六项机制建设及“四单原则”,信贷服务模式(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服务主要绩效,日常监管评价及附加项等6个维度(简称“金融扶贫6P评价体系”),包括59个标准指标、4类附加项(加分项、减分项、限制项和一票否决项)、16个弹性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定量指标41个,赋分63分,占比分别达69.5%和63%,实现激励约束有机统一。同时,配套涵盖扶贫小额信贷等9类、24个指标的监测体系,应用EAST构建低收入农户贷款投放、利率执行等模型进行校验,按月监测推进情况,客观评价银行扶贫质效,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并有效防止“数字”扶贫。

创新模式,帮助银行业建立金融帮扶风险缓释机制

通过“政银保”模式的创新和“三中心一机构”的建立,帮助银行业建立金融扶贫风险缓释机制。“银政保”模式,即低收入农户贷款由财政出资按贷款金额2%统一投保,银行、保险按30%、70%分担风险。目前,该模式已在丽水市景宁县推广,“银政保”扶贫贷款余额2.79亿元,惠及4674户低收入农户,不良贷款率保持为零的效果。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农村产权配套设施,从围绕林权建立的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权交易中心,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评价机构“三中心一机构”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银行业开展产权交易、要素资源流通转让提供有效的平台,降低银行业帮扶风险,为银行业金融帮扶解除后顾之忧。

主要难题

低收入农户信息难掌握、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金融机构帮扶风险高企。从金融帮扶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不对称突出等问题使得普通居民仅能获取有限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低收入农户甚至连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都无法获取,当前金融发展惠及人群的不均衡、不充分严重阻碍了金融普惠性和包容性增长的现实需求,成为金融帮扶实践中面临的重要痛点。

低收入农户收入薄、资产少、分布散等特征,导致金融机构帮扶低收入农户的收益难以覆盖风险,使得成本收益严重倒挂。

因低收入农户的还款能力、信用意识淡薄,金融机构帮扶低收入农户脱贫动力欠缺,导致帮扶资金不足,出现农村金融帮扶资金供给主体缺位现象

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体制机制的倾斜,从政策层面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首先,要加大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低收入农户“基础化信息”的采集,破除信息不对称梗阻。其次,可以基于低收入农户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发展方向和社会关系等软信息创新农户信用评级方法,完善农户信用评级机制。最后,完善农村产权的法律保护,推进农村产权的确权和抵质押等制度建設,出台农村产权抵质押的相关管理办法,盘活沉睡的融资抵质押担保品,缓释金融机构帮扶风险。

发挥“监管部门的指导、考核和激励”作用

央行、银监等部门,首先,要加强与扶贫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引导金融扶贫与各类扶贫优惠政策的有效对接、落地,帮助金融机构精准锁定帮扶对象,并基于这种合作创新方式达到对帮扶对象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推动金融扶贫与时俱进。其次,指导相关银行及时总结扶贫工作经验,通过多种载体,采取不同方式,发出金融帮扶好声音,激发银行业开展金融帮扶的内生动力。再次,加快推进金融帮扶监管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银行帮扶工作实施定期评估和考核,建立评估和考核结果的定期通报机制、先进经验交流学习机制、监管激励机制,并不断完善评估体系,推动金融帮扶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金融帮扶评估要求融入自身经营发展、业务考核和战略规划中。最后,通过差异化的监管激励政策、适度的监管容忍和风险缓释机制,激发金融机构为低收入农户定制“贴心化”产品。

依托“互聯网信息化”手段

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是提高银行业金融帮扶效率的有效保障。在信息管理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及时对低收入农户基础资料实行定期更新,将低收入农户的信贷资金运用、创收效益等信息反馈给当地扶贫办,推动帮扶名单动态调整,有出有进。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充分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征信、云计算等技术优势,整合积累的农户信用共享数据,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低收入农户的信贷经营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采用金融科技信息技术和新理念,针对低收入农户量身定制和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银行业对低收入农户的信贷扶持力度,提升帮扶效率。

创造“多样化”渠道

创造多样化渠道,为金融帮扶低收入农户破除资金不足之忧。通过政府专项奖励、财政贴息、担保基金、风险补偿等措施,激励银行业加大扶贫信贷投放,推动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引导和督促,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地方政府汇报沟通,推动县域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通过模式创新,譬如,由村民、村集体和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模式,基于这种模式“杠杆”作用的发挥,撬动金融机构扶贫资金的倍增,破除金融帮扶资金不足之忧。

创新“风险分散”机制

创新风险分散机制是金融扶贫可持续的关键。银行业在信贷资金支持低收入农户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亟待通过模式创新来予以化解和分担。一是市场模式创新。通过组建多层次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中心辅助性机构建设,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和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流转得以顺利运行,缓释金融机构帮扶风险。二是担保机制创新。譬如,在低收入村建立由村民、村集体、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的模式,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帮扶风险,确保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丽水低收入银行业
丽水发现新物种
汤敏:低收入人群手里不是没有钱,企业要制造让他们买得起的产品
丽水古堰画乡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娶低收入老婆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赤壁市低收入农户及其家庭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瓯江丽水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