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世界公民”
2018-05-16周小煦
周小煦
托马斯·潘恩1737年1月29日生于英格兰诺福克郡一个贫困的裁缝工人家庭,只读过几年书,先后做过学徒、鞋匠、家庭教师、低等收税官。1774年12月,他在富兰克林的帮助下到达北美大陆,不久便投身北美独立事业。
1776年1月10日,潘恩出版了一本50页的小册子,书中从政权的起源、英国政体的弊端、北美当前的形势、争取独立的机会与能力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论点。小册子立即引起轰动,3个月内售出10万多册。在人口只有150万的殖民地,据说共售出了50万册,其中的北美军队几乎人手一册,这本书就是振聋发聩的《常识》。《常识》不仅激发了北美人民的独立意识、解放意识与平等意识,还开启了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曙光。可以说,没有《常识》,就没有《独立宣言》。《独立宣言》是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民主共和国原则,而直接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常以引用《常识》的思想和语言为荣,因为它是《独立宣言》的精华。
马克思曾指出,美国是第一个产生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潘恩的《常识》已经超越了他的时代,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民主与自由战士的独特地位。
打开《常识》,许多具有激情和智慧的思想扑面而来。“历史反复地告诉人们,最勇敢的业绩总是在一个国家的未成年时期创下的。”“我们有这个能力开始重新建设世界,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人类还没有发生过目前这样伟大的事业。一个新世界的诞生为期不远了,众多的一代新人将从几个月的事件中获取他们应得的最宝贵的一份自由。”“只有制度才能弥补我们德行方面的天生缺陷。”这些铿锵有力的声音,即使在两个世纪后的今天读来,也是震撼人心的。这就是思想启蒙者的力量。
潘恩不仅给美国的独立和建设带来了《常识》,而且为她起好了名字———美利坚合众国。然而,就在他有生之年,他就被美国抛弃了,随后去了法国、英国,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但很快又被当权者抛弃。在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后,潘恩回到美国,美国也想尽一切办法来忘记他。1809年6月8日早晨8点,自称“世界就是我的祖国”的潘恩孤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最后,连他的尸骨在哪里都不得而知。
托马斯·潘恩现在可以安息了,他的《常识》一书于2004年被评选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之首。作家丹尼尔·康奥满怀深情地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潘恩)的尸骨散落在何处,可是他的原则并沒有安息,他的思想虽然也同他的遗骸一样难以追寻,却已传遍了他魂牵梦绕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