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现代化的匠心
2018-05-16余堃
余堃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器”介绍了章丘铁锅,“历经十二道工序,再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的解说词,由文化遗产、手工锻造、匠心情怀构建的高级感扑面而来,章丘铁锅也确实火了,上了淘宝热搜,卖断了货。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都不以为意,其中一位朋友的评论道出了我们的疑惑:如果章丘铁锅的“神奇”来自于其制作的所有工艺和工序,那么这些都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人工,而且精度把握更好,效率更高,并不是有人类肌肉的张弛和汗水的滴洒的加持,才让这件商品有了更多的匠心。那我为什么要为这份不知所谓的“情怀”买单呢?
这好比铁杵磨成的针,并不会比针线包里的针更具功能价值,真正缝补使用针線的人不会为一个好故事而多付钱。
可能在我们的印象中,川菜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第一流行的菜系。可如果翻查历史,才发现川菜也不过是19世纪初才兴起,而此之前,达官显贵招待宾朋的却大多是鲁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北京的老字号餐馆追根溯源都是鲁菜,特别是孔府菜。原因十分简单,鲁菜重味道的咸鲜,习惯用老母鸡和海味炖煮出老汤,做菜时用来提味,而这种鲜味恰恰就是谷氨酸钠的味道。直到1909年,日本味之素公司发现谷氨酸钠并申请专利,谷氨酸钠从鲁菜的名流宴席上变成了寻常百姓灶台旁便宜又提味的佐料——味精,而恰逢家庭用煤气灶台的流行,采用爆炒煎炸料理普通的食材,快速又方便,易学且容易动作规范化;辣椒、花椒、味精等刺激性的味道更让人上瘾,且可以盖住腥膻味道,使得选用食材范围更广,成本可以更低;伴随20世纪初,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交通设施的大规模兴建,川菜,这种适合快节奏生活,满足压力下劳动人民的口味需求,刺激味蕾又方便操作,选材广泛又受众颇多的菜系,就这样流行了起来,前后也不过100多年。
无论是章丘铁锅还是川菜,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崭新的事物,总有一天会被更合理的需求所改变,被更现代化的方法所替代。念旧并不能为其增值,情怀并不是产品价值的真正归属,真正的匠心来源于对需求的充分理解,由先进的技术及产品转化为精致的商品及服务,从这个角度,真正识时务去积极拥抱现代化的匠人或者企业,才真正具有匠心。
去年,国内首家印刷包装业智慧工厂正式投产,目前超过30%的美国比萨纸盒由这家上海龙利得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而这家“无人工厂”中,近15000平方米的厂房有两条流水线,只有8名大学毕业生在岗,负责操作软件。其他“员工”,都是单臂机器人、码垛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等自动化装备。据估算,采用传统技术的工厂要达到这家工厂的产量,需要1000名工人。尽管投入超过3.2亿元,但两条生产线每小时可分别产出纸盒36000个、纸箱18000个;满载生产时,日产值约200多万元;同比节省人力约1000人次,节省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与传统印刷生产线相比,成品率提高2.7%左右,每亩产出高3~4倍。
而就在此次刚刚结束的华南印刷展上,几乎所有的包装印后设备都以人工智能、无人操作为主要卖点,此前印刷包装机械中所宣扬的机械结构、运转模式和材料工艺等早已被机械手、视觉定位、人工智能芯片所替代,市场需求被更快、更好、更多样地得到了满足,一个积极拥抱现代化的印刷包装工业正在不断进化。
对于印刷包装企业老板而言,所抱持的匠心应是如何呢?不是背驰市场潮流的自虐式冥顽守旧,十几年来用同样的工艺同样的价格做着同样的产品;不是违背商业法则的逃避式不闻不问,不主动去了解并接纳最新市场需求和生产工艺及解决方案;而是更快地了解目前的市场及技术动态,站在印刷包装产业的立场,如何让更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来满足甚至引领这个不断创新的市场。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更加积极拥抱现代化,让印刷包装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