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下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8-05-16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曾台英余正轩于水源
■ 文/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曾台英、余正轩、于水源
一、前言
包装工程作为一个融入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
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科学科[1]。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对包装技术人才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很多普通高校探究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我校包装专业作为市属高校第一批应用性本科专业,正在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包装机械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包装机械原理、具有选择、设计包装机械的能力,其课程主要讲述典型包装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传动与控制系统以及执行机构等知识。在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要求下,包装机械课程势必需要探求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人才培养最终服务于社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人和社会两个方面[2]:在人的一面是, 选择接受这类教育的学生在人格和人性健全发展的基本方面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色结构;在社会一面的是, 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多为地方高等院校, 这类高校立足于本土化战略,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 全力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技术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大学与教研型本科大学有在诸多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区别于教研型本科专业大学以培养高级技术理论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而是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上,更适宜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倾向于高学历的学科梯队建设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并重等。上述不同正是应用型本科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包装机械课程教学现状
包装机械课程,作为我校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包装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知识内容多
包装机械种类繁多,很难把一种包装机械功能、结构和原理等都讲述的非常详细[3]。在另一方面,包装机械课程偏重于机械类,内容涉及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等多门前修课程,学生在掌握前修的机械类知识较少,在涉及机械结构、动作、配合等相对抽象问题时存在一定难度,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没有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内容更新慢
包装机械行业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针对一项新的工艺技能随时会出现新的设备来实现其动作。但是由于包装机械类的教材相对较少以及更新速度慢,导致学生选用教材较老,学习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
(三)课程实践环节少
实践方面,一方面由于大学总修学分缩减,导致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周期缩短。同时由于区域限制,学生参观展会、实习工厂较少。而实验室的设备,因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出现设备老化现象严重。
在课程设计方面,由于非机类专业学生掌握的机械类知识较少,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没积极性,很难良好开展课程设计。同时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也达不到目的要求。
四、包装机械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包装机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我校包装专业获得上海市属高校第一批应用性本科专业项目时,课程团队着力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授课内容的精简
当前,包装机械经典的教材是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孙智慧主编的《包装机械概论》一书。这本教材无论在内容体系还是编写的特点上,都比较适合教学的需要[3]。但是相对于两学分的课程学时的分配,其整个知识体系显得过多。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采取模块教学,功能整合实现。
从工程应用的最终目标出发,包装机械是为了实现包装生产的专业化和自动化,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带着这个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逐步分解结构功能,让学生从认识经典机构功能开始,然后掌握认识单机原理功能,再去实现包装生产线的整合功能实现。整个授课内容在简单的课程导入讲授后,主要分为三个知识模块:第一模块经典机构,第二模块主要包装机械,第三模块包装生产线。
第一模块主要介绍经典机构,常见间歇、计量、变向、转移等机构展开功能性介绍和动态演示。一方面补缺学生前修机械类课程的短缺,进一步认识常见机构和经典的机构简图;同时课程内容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建设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模块主要包装机械单机的介绍。根据教材内容,对常见充填机、灌装机、封口机、裹包机、贴标机和多功能包装机进行工作原理,结构的学习。授课时每一类型机械着重以举例一款常见机型展开学习,这样有效控制学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展开工程实践应用的调研拓展学习,一方面督促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设备进行跟踪调研学习,弥补课程内容更新慢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储备了学生的工程应用知识和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三模块主要学习包装生产线,以全球最先进的可口可乐公司灌装生产线的视频来航领课程新的一个台阶学习。整个模块主要讲述包装生产线组成、分类、设计要点,并且落地到PVC粉料全自动称重包装码垛生产线的具体讲解来巩固生产线设计、功能实现的各个环节。
整个授课内容在有效的精简基础上,让学习积极有效地学习知识点,并且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实践方式的拓展
现我专业包装机械课程有针对包装技术方向和包装设备方向开设的分别为2学分和3学分的包装机械课程。其中在授课内容上,两学分的课程学习以授课内容精简中所述的三大模块展开。而三学分的课时,会增加包装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点。
根据课程学习要求,两学分的包装机械课程配套课程实验来完成实践内容;三学分的包装机械课程配套课程设计来完成实践内容。结合课程的授课模块,也充分利用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的资源。实验室建立常见包装机械机构教具模型库,购置典型包装机,颗粒物包装生产线。从硬件上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同时也把课本知识现实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调试、运转,并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课程设计这一部分工作内容的完成,更是从简单的机构测绘到简易包装机的设计,实现逐步的创新性的工作完成,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同时在实践方式上,更是借助于优越的地理位置,鼓励学生从校园走出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知识最终更多是去面对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了解这种应用的需求,在回归课堂时从而有更好的深入学习的动力。包装行业有相对比较丰富的大型展会,在授课的过程中,特意安排这一课外拓展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亲自去面对、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4]。
(三)培养模式的改变
改变以往本科“重理论, 轻工程” 的办学模式,以更切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需要引导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而延伸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可以从不同的三个层次来认识。
第一层次,就是一直强调的 “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产学研”实践基地,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企业给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实践机会。这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检验了高校知识学习的短板,后续进一步改进以满足就业社会的要求。从包装机械课程的企业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薄弱,督促部分后续从事包装机械类岗位的学生进一步加强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
第二层次,就是让行业专家、学长走进课堂。随着校企加强,不断涌现的优秀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行业资源。每学期定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对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邀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优秀工程师,结合自身职场成长经历作专题报告,与学生在学业、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5]。这种交流,不仅促进学生对包装机械课程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早日成为具有应用工程能力的人才。
第三层次,就是企业定制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这一联合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后续就业问题,提前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这种培养模式的探求可以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习阶段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双师制”模式,及最后岗前的培训实践,都可以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共同参与,提前完成。
对于包装机械课程的学习过程,如有这种定制模式的培养,学生会有更清晰的知识体系学习脉络,对前修课程掌握会更透彻,后续学习会更深入。学生一毕业已经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的半企业人,提前完成了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正契合了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由一开始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类型,其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文结合包装专业包装机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满足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是个漫长的过程,人才培养更是如此,既包括外因,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趋势及就业的导向,也包括内因教学经验及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通过这一课程改革实践,让学生不仅能更清晰掌握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工程能力,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淑敏.翟万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包装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轻工技术,2014,11(192):158-159.
[2]陈嘉莉.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178):13-15.
[3]宋晓东. 包装工程专业中包装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147-149.
[4]曾台英,孔玲君.”喷墨印刷” 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5(4):27-30.
[5]张翠珍,刘明会,陈玲玲.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75-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