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2018-05-16李玉华

西部皮革 2018年7期
关键词:旗袍服饰时期

李玉华

(邢台第十九中学,河北邢台054000)

服饰是一种集商品、精神与物质生活于一体的社会艺术,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与人们情感的宣泄,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下的审美意识。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思想、宗教信仰、社会阶层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1 原始社会的历史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最早的服饰应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保护生命,掩形御寒,装饰自身,都在原始社会成为服饰主要作用。(如图1)

原始社会的部落长和巫师、卜人在某种情况下,为了象征权威与特定身份,如同《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服式样必不同于普通人。此外在军事活动(包括围猎)和祭祀活动中,主持人及参加者服饰也与常不同。这些,为服饰阶级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等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山顶洞所见小石珠7件、穿孔兽牙125枚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相饰。另有25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或为一种仪式,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感情。

2 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2.1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生产力提高,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装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如图2)

2.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当时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图1 原始社会服饰

图2 商周时期服饰

图3 秦汉时期服饰

图4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图5 唐朝服饰

图6 唐朝服饰

图7 清代服饰

2.3 秦汉时期

自秦统一开始,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如图3)

2.4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巾帽。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改掉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如图4)

2.5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我国边疆各族发展较快,呈现“同为一家”的和睦局面。经济的全面繁荣发达昌盛,人们思想解放,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也为服饰带来了巨大变化,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齐胸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如图5)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如图6)

2.6 清朝时期

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饰等级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异族陌生的服制。因此,从化妆到衣着,满汉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

客观上来说,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促使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这种变革,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时至今日,它已对国内、外产生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满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温柔内涵,其隐藏重点展示诱惑的作风,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了某些自然主义小说里女性服饰的最爱。(如图7)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民间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如图8)

图8 清代服饰

图9 近代旗袍

图10 近代旗袍

3 近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近代历史中,旗袍则最能体现当时社会的一种着装风尚,也最能表达当时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以及人类思想上的改变。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随着西洋文化不断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如图9、10)

总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各个时期。从服饰的演变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阶级制度的更换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周威严庄重、秩序井然,春秋战国的清新质朴,秦汉的凝练厚重,六朝的清秀飘逸,唐代的丰满华美,以及清代的纤巧娟秀,无不体现出当时中国历史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变迁。

参考文献:

[1]钱金波,叶大兵.中国鞋履文化辞典[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

[2]谢衡.精彩鞋苑[M].广州:广州彩宇书刊发行部,2010.

[3]王传铭.服饰词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旗袍服饰时期
动物“闯”入服饰界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我来说说旗袍美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旗袍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