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武陵山区改革开放的“地标”

2018-05-16王菊苹

湘潮(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湘西旅游

★ 王菊苹

湘西高速

湘西,地处武陵山脉,曾一度为闭塞、贫穷所困。80年前,一支钢铁般的队伍,冒着隆隆炮声,迎着阵阵硝烟,翻武陵涉酉水来到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此这块土地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40年前,湘西还躺在国家补贴的大床上,“生产靠贷款,吃饭靠返销,困难靠救济,财政靠补贴”,当时人均收入还不足百元,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时任湘西州长说了一句话: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用”。

如何把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变为父老乡亲的欢欣笑颜?改革开放40年,湘西谱写了一曲曲有史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壮歌,描绘了一幅幅脱贫攻坚普惠百姓的动人画卷。

★ 站在彩虹上看魅力湘西

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前行。

在举世闻名的“矮寨公路天险”的一座突兀拔起的山头上,矗立着一尊名为“开路先锋”的铜像:一位袒胸赤膊的精壮汉子面向天穹,一手挥舞铁锤,一手紧握钢钎,活脱脱地展现了“千难万险拦不住,踏平坎坷成通途”的英雄气概……它就是湘西各族人民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不已的生动写照。

1983年2月至198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3次来到湘西。湘西山高水险,地瘠田薄,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胡耀邦总书记从贵州、湖北辗转来到湘西,体会了湘西的交通闭塞,提出了“两工加一长,不愁钱和粮”的发展模式,“两工”就是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一长”就是长途运输。他说:“湘西自治州与湖北、四川、贵州交界,二野解放重庆就是走的这条路。湘西现在除了铁路还有什么交通?运输专业户不搞起来,饮食服务业专业户也发展不起来……”

绵延不绝的大山造就了湘西,也把现代文明与富足挡在了山外。“要致富,先修路。”筑路架桥,跨越沅澧千条水;劈岭凿石,推开湘西万重山。40年来,湘西大力破解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包括7条高速公路和在建的铜仁凤凰机场、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目前,湘西州已成为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之一,全面融入了长沙、重庆、贵阳、桂林4小时经济圈,迈入高速时代,即将迎来高铁时代,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公路,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28万公里,是20世纪70年代的20倍。

常吉高速是承接贫穷与富裕的“大动脉”,为湘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当时从吉首到常德的公路为319国道的一段,全长312公里,是1935年修建的,由于基础差,公路技术等级低,又加上沿线多处路段穿村越镇,致使车辆运行效率低,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把湘西封锁了近半个世纪。如何攻克湘西封闭落后、经济徘徊不前的顽疾,实现大湘西的跨越式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最高决策层审时度势,果断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修建常吉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公路于2004年5月18日开工,总投资106.489亿元人民币,主线总长223.7公里,连接线长13.7公里,有桥梁127座,隧道35座。该路是当年湖南省投资最大、里程最长、工程最复杂的一个特大型项目,被称做“三湘第一路”。鏖战4年,常吉高速公路于2008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唤醒湘西,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呈上一幅壮美的画卷。常吉高速公路的开通,架起了湖南连接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形成了一条长沙-常德-沅陵-吉首-凤凰-怀化芷江、洪江古商城-长沙的省内环形旅游黄金线路,同时还链接上了通向西部贵州、云南的国内旅游黄金通道,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和游玩。因此,常吉高速也被称赞为“湖南最美高速”。

湘西矮寨悬索桥在建设中创下了4个世界第一,被评为“世界最值得去看的20条公路”之一,是长沙至重庆公路通道、湖南省吉首至茶峒高速公路跨越矮寨大峡谷的一座特大型桥梁。矮寨悬索桥横跨矮寨德夯大峡谷,跨度达1176米,距谷底垂直高度达355米,在世界悬索桥梁中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而在横跨大峡谷的悬索钢桁桥梁中为世界之首。

修建矮寨悬索桥有一个故事至今令人难忘:2007年8月,项目部先遣队来到矮寨。刚来不久,有同学打电话给项目部经理问在哪里,他说在湘西。同学又问:“湘西什么地方?”他说:“矮寨。”同学再问:“矮寨在哪里?”他急了,说:“你别问那么多了,我说了你也搞不清楚,我这里就是离天近、离地远的地方。”就是在这个离天近、离地远的矮寨,施工现场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连块可以搭个工棚安营扎寨的平地都没有。路不通,他们就用炸药炸出一条路;没有水,就用麻绳将人和水管吊到半山腰打孔、引水;没地方安营扎寨,就住在山下的矮寨镇,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上山施工。就是这样,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建成了为世人惊叹的矮寨悬索桥。

胡耀邦总书记当年担心的湘西交通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到了2018年已基本得到解决。湘西公路客运、货运快速增长,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覆盖率达到100%,全州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81.6%。大交通已经带来了大发展,更带来了湘西城乡面貌的大变化。目前,湘西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州府核心城市、半小时通勤生态城镇群、一个小时旅游经济圈、七个县城区域节点、三十个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体系。湘西实现了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特的嬗变,实现了从抓单一企业到抓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的提升,形成了以锰锌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白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中药材为主的生特制药业、以民族工艺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体系,建成了9个省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高新区,湘西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花垣工业集中区锰锌冶炼加工、泸溪工业集中区新材料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全州工业年增加值已达72亿元。

通往湘西的每条高速路口广告牌上,都写着这么一句话:“矮寨大桥,站在彩虹上看风景。”那风景,就是魅力湘西。

★ 站在蓝天下看绿色湘西

湘西州山水奇特,风光秀丽,五步一景观,十步一画廊,是一块钟灵毓秀的洞天福地。

2001年4月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和他的夫人劳安乘坐飞机到了张家界,尔后于4月6日晚8点25分,乘坐列车到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市,开始他为期两天的故地之行。朱镕基到吉首大学与师生座谈,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到花垣、凤凰等地视察,指出:“湘西地区如果到处都是草木葱茏、参天大树,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就是最大的门路,人们到凤凰去游历史文化名城,才有兴趣。”在湘西视察时,朱镕基赋诗一首《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盎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发展的路上总有些曲折,“濯濯童山”4个字扎得湘西人心疼。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湘西州委、州政府强力推进流域重金属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取缔捣毁了120多个钒矿非法冶炼加工点,关闭了100多家涉锰镉铅锌的选冶工企业或生产线,积极开展重金属污染整治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在全省首先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州推进试点项目。与此同时,湘西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保护林、林业碳汇等重点工程,全州共完成退耕还林413.35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13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国家湿地公园实现零的突破,已建成5处。有着“一两黄金一两茶”之誉的保靖黄金茶,是湘西独有的珍稀茶树品种,为了发展保靖黄金茶,保靖在退耕还林后改零星开发为连片示范,建立高效、生态茶园10万亩。2016年,保靖黄金茶拍卖出1公斤62万元的高价。2018年2月,CCTV-4《源味中国》大型纪录片隆重推出保靖黄金茶,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春茶尚未开采,各地茶商已经纷纷前往产地定购保靖黄金茶。

群山苏醒,武陵山区在变。天蓝、地绿、水净,如今的湘西“千山叠翠、满目葱茏”。

“发展旅游业是湘西今后的最大门路。”湘西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旅融合,生态文化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发展,全州形成了以凤凰古城、老司城、乾州古城、芙蓉古镇、浦市古镇为重点的古城古镇旅游,以猛洞河漂流、坐龙峡探险、红石林景观为重点的生态体验旅游,以德夯苗寨、边城茶峒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十八洞、惹巴拉为重点的乡村休闲旅游,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为重点的红色旅游。2001年,凤凰古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2005年至2016年,里耶镇、芙蓉镇、浦市镇、边城镇先后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老司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湖南首个、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湘西地质公园入围第十批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名单。

矮寨大桥

绿色为底、文化为魂,湘西已经拥有200余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去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265亿元,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生产总值的48%。湘西的文化旅游产业,伴随高速时代的到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态势。湘西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把湘西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总战略、总愿景,把全州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作为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把革命先烈战斗过、生活过的湘西革命老区建设成为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全域公园,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武陵胜境。

被誉为“湘西第一村”的泸溪县马王溪村,是湘西乡村休闲旅游很热门的一个古村落。在这里,村民们的身份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人,而是真正的现代职业农民,一家陶瓷厂、一块瓜地、一片桃林就是他们的工作间,村民们自豪地说:“我在家门口上班!”“传统农民”的影子渐渐离他们远去。村里一栋栋高楼洋房拔地而起,自来水、燃气灶、太阳能热水器、皮沙发、电脑、冰箱一应俱全,幼儿园、卫生所、图书室、健身器材设施齐备。用村党支书石泽林的话说:“我们这里,将是新时期的‘桃花源’!”

绿色湘西正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最靓丽的“底牌”,秀美湘西正成为游人的美好记忆。

★ 站在中国奇迹中看美丽湘西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近年来,湘西已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2013年11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6年3月8日上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向在场的代表和记者披露:“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这句话,意蕴深厚,掷地有声。这条路,艰辛曲折,前途光明。2018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讲话时,他的办公室内仍旧放着他在十八洞村与村民座谈的照片。他说:“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湘西美得让人心动,却也穷得让人心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饱受贫困的折磨。湘西州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通知》,将包括湘西在内的武陵山区确定为全国九大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从此吹响了湘西扶贫开发的号角,全州8个县市均被列为贫困县市。直到2013年,湘西州GDP仍仅为湖南全省的1.7%,财政收入仅为全省的1.5%,人均分别为湖南全省水平的44%和52.4%。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其实是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和家庭,青山绿水之下掩盖着贫穷落后,岂能不令人心痛伤感?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湘西州十八洞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上好日子、体面生活,是湘西州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老乡是否“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先天影响,湘西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全州农民增收十分困难,“钱袋子”一直没能鼓起来,农民群众普遍处于一穷二白、家徒四壁的窘迫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扶贫攻坚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党的领导下,湘西州百万农民一直努力改变着靠天吃饭的贫穷局面,努力为提高收入、摆脱贫困而奋斗着。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后,湖南省进一步加大对湘西的支持力度,启动实施湘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3年行动计划,从资金、项目、人才、对口扶持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点对点的帮扶。与此同时,湘西州各级各部门全面审视以往扶贫工作,深刻认识到“大水漫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全州上下遵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七个强化”等重要指示,瞄准“两不愁、三保障”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发展生产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医疗救助帮扶、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等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推进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强调“人人”转变,农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13元,比1978年增长55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13万元,比1997年增长5倍。目前,湘西州已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湘西在精准扶贫路上不仅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优秀答卷,还探索出了“湘西经验”,走出了“湖南特色”,已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聚焦点。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无疑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从花垣县十八洞村到凤凰县雄龙村,从永顺县老司城到湘西经济开发区,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扶贫的全面开花,还能看到扶贫的各有特色。因村制宜,精准施策,走产业扶贫的道路,这可能正是湘西脱贫攻坚实现“精准滴灌”的最大“诀窍”。正是依托产业,十八洞村的年人均收入才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8133元,再到2017年2月的整村脱贫;正是依托产业,雄龙村才能超计划提前完成3年规划建设扶贫任务;正是依托产业,建档立卡的几千名农民才能通过免费技能培训转变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输血不如造血”,湘西正是让老百姓通过实实在在的依托技术、手艺,产业发展等途径,与贫困永远告别。

5年一个刻度,湘西演绎着旧貌换新颜的历史巨变,为这片土地注入发展的蓬勃动力。5年一次飞跃,湘西早已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冲锋号,为如期全面脱贫做足准备。当“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在中国贫困地区全面展开;当一个向世界宣告的承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当5年即将过去,中国贫困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人们才意识到:十八洞是湘西州的啊!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湘西,走进湘西的十八洞苗寨,必将载入中国扶贫史册。湘西这个曾经的“老少边穷”山区,如今已经成为武陵山区开放开发的热土,已经成为全国扶贫脱贫实践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地标”。这,或许才是湘西最值得让人敬重的历史功绩。

美丽湘西,已经不仅仅是一座边城,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成为了一条精神的纽带,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象征。

猜你喜欢

湘西旅游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