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的社会性研究
——以湖北磨山村为例

2018-05-16

艺术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村落山村文创

陈 炯

乡村振兴,我们的各类学科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促其优化。而基于其内在特质,艺术是激活传统村落特色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保留乡村风貌等乡村建设中,艺术的作用不可小觑。当然,艺术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不只限于乡村风貌的保留和保护,更不只限于设计时尚的民宿和艺术教师的支教。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读懂艺术,就会发现艺术不是一种孤立的割断,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大众发生紧密联系,扮演着一种动态激活的身份。在传统村落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艺术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激活性、生态性、在地性和生长性。艺术不仅对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发挥作用,而且还能够助力精准扶贫以及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健康发展。

一、磨山村的“艺乡建”之行 在地性与创新性 不止于“艺术”的文创实践

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组成的“艺乡建”团队以磨山村的樊家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用艺术激活乡村的探索。乡建不仅是建设,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公共艺术是一种介入、激活的行为,其制造的过程、合作的过程都很重要。磨山村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石质资源,可以很好地作为乡建探索中的一个研究对象,进而将探索的经验应用到更多的乡村中。同时本次的乡建探索与本地的文创类产品探索、民宿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结合也会给磨山村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收益和拓展。

磨山村坐落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因山得名,是一个风景秀丽且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磨山绿荫葱郁,有天然的黄砂岩资源,石材耐久性好,自古就是石匠栖居的理想场地。村民寻泉而居,砌石为屋,耕读传家,石艺立村。

磨山村有着数千年的石艺工匠史。村民祖先学得精湛石艺,擅长锤凿雕琢之功,制得各种石器,畅销全国,远近闻名。村民祖祖辈辈以石艺立身,并将石艺传承至今。农耕文化时代,磨山石艺业以传统手工生产为主,以收徒弟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步入现代文明,传统手工制作凋敝,生产方式以现代机械生产加工为主。乡贤樊凯说:“馆里的石磨年代最为悠久,到底是什么时候打造出来的,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都说不上来。”石房、石桥、石磨、石碾、石磙等遍布村内,以不同的方式见证着上个世纪的辉煌。

磨山村自古以做石磨闻名,祖辈以做石磨为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的使用功能渐渐被历史所淹没,石磨不再具有曾经的重要价值。在访谈中,樊凯提到现有外来的商人开采樊家湾的石头,将黄砂岩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大肆开发。当地村民反映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性价比太低了,也造成了生态危害,这几乎是在赚子孙后代的钱,因此转型成为必然。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因此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乡建”的答案。具体到磨山村,目前粗放型的工艺不能满足其需求,那么我们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切入,基于本地的资源结合艺术的视野带来更为巧妙的产品语言。此前,石头被大规模开采用作建筑材料,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开发既有当地传统特色又能够符合当下新时代背景的文创产品上。以石材为原料的文创产品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单位利润大大提高,节约成本,避免大规模开采。而且我们选择的文创产品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还是一件实用的产品。

比如,将石料与茶台结合。我认为,石头本身是坚硬的东西,我想改变它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和人们对其质感的认知,所以在茶台(一)中我采用了“叶子的形状”,可以给茶台营造一种飘渺质感。石头的硬和叶的轻盈结合,是一种冲突的语言表达。关于茶台(二)的想法: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就被它的肌理所吸引,这让我想到了山水,所以我想顺其本身的肌理趋势做一个意象的山水,有低有高,有疏有密。

在走访中,一山一石,一水一磨总是很能触动我,同时“艺乡建”团队不断探求这种场地元素的另一种表达方法。我们被村史馆的一条编织腰带所吸引,因而通过各种方法寻求这条腰带的编织者。在转转续续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编织腰带的老人已经过世,因此我们便在与村民的不断沟通中寻求新的表达语言。

在一次和村民聊天的过程中,“艺乡建”团队被其家的一匹素色麻布所吸引,既然找不到编织的老手艺,那么采用当地枕头上的绣法,也可以呈现场地的元素表达。我们将现场的感受凝化为一张张平面语言,从樊家湾的场地提取每一个元素,使一个石磨、一堵石墙、一条凿石痕、一棵古树种种,都化为一缕情借以“杯垫”上的一针一线表达出来。

在走访村民家的过程中,“艺乡建”团队被一个椅子上的坐垫所吸引,经访谈得知这垫子由旧毛衣所做成。首先将旧毛衣拆分为细线,然后利用自打的方形框架加上秩序的方钉进行穿插配合,手工做好的。团队成员说:“那个垫子很吸引我,工艺性很强,我在想其商用价值是很大的,但配色上有些随意,如稍加设计,完全是非常精致的产品。”

在杯垫、坐垫的过程中,“设计”扮演的角色不再单一,而是一个动态的身份。从初始方案的酵发到方案的细化以及执行和结果,全程都是设计师与村民在不断沟通中优化、改动设计;在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很多农闲的妇女觉得有趣都自发加入我们,因此便呈现出很多妇女围坐在一起的场景。这样一个行为本身很触动我,仿佛改变了我心中对于艺术的简单定义。杯垫、坐垫本身的艺术趣味吸引了更多的人围坐在一起,朝着一件事情努力,这个制作的过程更加让我动容。

值得强调的是,在制作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改变了农闲中不少村民无事可做、只能打麻将的情景。因此,调动村民参与创作不仅能够使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延续,创造经济效益,更能够改变村容村貌,提高乡村的精神文明,消除不稳定因素。

二、“艺术激活乡村”的积极探索 科学、合理、有效 公共艺术带来的多重效益

传统村落,在中国具有特殊且多元的价值。就历史维度而言,传统村落是资源的汇合地、工艺的发源地、文化的聚集地以及传统的延续地。不幸的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诸多传统村落却在此过程中变成了落后的代表。现状杂乱、发展缓慢、文化缺失、自信丧失等现象较为常见。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成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元因素的影响使传统村落的特质文化及其价值不断萎缩。因此,科学、合理、有效地帮助传统村落挖掘、传承、整合、创化、优化资源与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所以,“乡建”不仅仅是乡村建设,也是文化的传承,为人服务,为下一代服务。艺术之于“乡建”,其内涵一方面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当地村民的参与性创作。换言之,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含系列化的创造过程、事件展演以及偶发和派生等多种形式。

我们应以艺术为抓手,重新发扬磨山村之前传统的石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粗放式发展转而向集约式发展。

根据现有的手工艺品进行升级开发,既可以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又能够把赋闲在家的村民们重新调动起来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这种创化和工作场景又能够留住客人,让前来休闲的城市人找到一种浓浓的田园风情,让他们找到新的体验,体验消费等系列体验经济将对樊家湾来说,将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价值之一。

我还在樊家湾做了一些在地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共性”,也需要视觉化的认知。樊家湾石磨村最典型的特色就是石头、石材,当地人靠石头“吃饭”有千年历史,甚至对石头有一种敬畏之心。在石头上织毛衣这个作品,是我调动大家,包括我们团队和当地人等共同参与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我要求不要直接把毛线简单地缠绕在石头上,而要像织毛衣一样一针一线“织”一件让石头穿的毛衣。“艺乡建”团队将本来穿在人身上的毛衣穿在石头身上,作品的背后承载着人心的汇合过程,寄托着对樊家湾石艺的传承和保护之心。而且,大家共同参与合格作品的创作,在过程中有沟通,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在创作的过程中,村民们也加入到涂颜色的队伍中,和“艺乡建”团队一起进行创作。村民共同地做一件事,这件事情的完成过程中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粘合性,这件作品虽不是永久性的,但创作过程中引发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是最为重要的,这是“艺乡建”团队创作的核心,也是“乡建”的核心。另一方面,我也考虑到,“什么是设计”“做怎样的设计”,这是艺术家、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通过对磨山村的深入走访,我们寻找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全新表达。根据樊家湾的场所特性提取石磨的圆形,因为石磨是他们自豪的东西,我们将这一元素进行提炼、强化,通过鹅卵石本身的规格大小不一去勾画三组大大小小不同的圆形,再刷上一些比较鲜亮的颜色,用大地景观的做法,让樊家湾的村口有了一个识别性的装置。旁边的围挡也是对此的呼应,营造了乡村的趣味。作品《心聚》中将村口的几块置石进行包裹,与其他的同心圆形成视觉上的连续。

艺术家应脱离指导者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去做乡村的建设。设计方案及其实施应由专业人士与村民共同完成,即开放性的设计策略,该策略强调艺术家并非完成所有的设计与实施工作,而是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工匠和村民自己去发挥。借助该策略提升村民的参与性,强化方案的在地性。这是我们正在坚持的。

结合文创类产品探索、民宿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给磨山村樊家湾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收益和拓展。2017年下半年,来自磨山村政府的数据统计显示,在“艺乡建”团队进驻建设前,磨山村年游客量在800人左右,建设后年游客量在8000人以上,游客量同比增长了10倍。未建设前只有零散的小规模种植养殖,建设后形成了以合作社为单位的特色化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等项目。未建设前,村庄杂草丛生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设了村史馆、石艺博物馆、石艺广场、休闲广场、生态广场等设施,公共核心区面积在20000平米以上。未建设前人均纯收入4660元,建设后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几乎翻了一番。

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 用方法论指导“艺乡建” “有效设计”“九问”

文创产品的设计激发了新认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更重要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设计,而是艺术介入乡村的机制、规划产业等问题,方案似乎应扮演的是最后一步的角色。面对在地的艺术品创化,创化后怎么去转化为价值,转化为价值后怎么维持持续的收入等问题,我们认为成立乡村合作社等可以在艺术家离开后持续运营,将文创产品转化为后续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才是更大的意义。提到“乡建”的经济效益,让人不得不想到城市建设。在“城建”过程中,政府和地产商诉求各有不同,激发了很多矛盾,出现不少负面的评价。在“乡建”中怎样吸取“城建”的教训,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要体现出“真善美”,即艺术家的真情、政府的善意、乡村的美丽三位一体,并紧紧相扣。艺术家的产品创化扮演的也是链条的一环,要正常运作“乡建”的产品收益模式还要综合三位一体地思考,这将是一个更有挑战的过程。文创产品与乡村建设相互影响,协同前进。文创产品的设计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怎样去应用、循环、延续则是艺术介入乡村要不断溯本逐源的。

艺术可以直观地带来传统村落的视觉提升;艺术可以帮助挖掘村落的潜在文化价值继而转化为新型生产力并带来直接效益;艺术可以有力地作用于那些在历史行进中被忽略的村落文化基因,重塑村落的文化凝聚力。因此,艺术家需要对村落的地域文化与历史传承注入更多思考,用文化与创意更新知识和技术、升级理念和经验、引入资金和市场,实现乡村的优势化转型,积极发挥优秀基因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此外,艺术家应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要尊重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遗存、本地文化,尤其是村民的意愿;用适当的方式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明意识;用多元的手段传播乡土文明和乡土生活;用合理的途径承载乡愁,延续记忆。

总结起来,艺术激活传统村落的创新设计包括三个阶段:以文创促“非遗”走向市场;以文创促原生态发展、传统手工业形成良性发展;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通过合理的村庄设计规划保证前两项目标的实现,并健康循环。农村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载体,承载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村庄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农村生态的发展。因此,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论。

具体来说,乡建中如何做到有效设计?这个思维导图可以明确给出答案。同时,基于丰富的调研,我们还对当下的设计提出九个问题即:设计为什么?设计问题是设计语言能解决的吗?设计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如何做有效的设计?如何发现设计问题?如何从“设计思考力”转化成“设计创造力”?如何从“设计创造力”转化成“实现力”?如何评判设计优劣?设计成果如何转化为市场价值?我认为,“九问”所要明确的是,当下关于设计的定义不再单一,我们应始终致力于与时俱进地寻找设计语言的再生表达。

猜你喜欢

村落山村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刘力萍文创作品
我请大雁落山村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山村之晨
油画《村落》
山村晚归
引发海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