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及优化
2018-05-15何闻恺
何闻恺
摘要: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并加强引导和管理;应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评学评教机制。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3.02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3-0083-04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在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的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高校如何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的路径选择及优化。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并重视、共同规划。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企业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应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安排课程进度、课程内容及课时数量,并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管控,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及运行管理的规范性,确保教学质量。
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有人认为现在高校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也有人担心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会降低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集中精力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科学合理的教育分工,导致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些高校仅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辅导》课,就号称对大学生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再加上课程内容缺乏创新,老师没有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和体验,讲课时照本宣科,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当作“两张皮”,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手段,而是综合性的教育生态,需要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既需要通过开设通识教育的课程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理论和知识,更需要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全程化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如果缺乏一定的学科领域的支撑和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也不能吸引大学生的重视和参与。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奇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的要求是很高的,除了要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创业经验。但是,高校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师资基本上是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兼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基本上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没有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和经验,授课只能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学起来也是枯燥无味。这种形式主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成功创业。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今后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按部就班,逐渐推进,从三个层面展开:低年级阶段设置专业基础内容帮助大学生塑造创业理念与培养创业精神;中年级阶段设置实践操作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动手技能;高年级阶段开设相关实战演练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提高专业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针对不同专业,设计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专业开设有关研究方法、学科前沿方面的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一起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群,依次推进,有机衔接。教师讲课中也要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总之,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是结合专业、合理设计、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帮助大学生实现高水平、高技术含量、基于创新和基于所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模式。
3.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是创新创业的摇篮,而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教师。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研究生班、培训班,帮助其他高校培养师资力量。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像国家当年大力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那样,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培养力度,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输送优秀专任教师。目前,重点应做好现有创新创业课教师的岗前培训、集中培训、轮训,先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到企业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学校也可聘请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校友来校兼职教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或开设专题讲座、论坛等,以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传授职场经验。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引导和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夯实。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场地不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差,创造性不够。从创新创业的角度讲,仅仅靠课堂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还是创新创业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感悟、去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形式单一,除专业实践外,缺少对学生真正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的专业的、科学的有效引导。
充分发挥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从大教育观的目标出发,把实践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环,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和身心特点,设计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充分利用各学科各专业的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近年来各地方和高校相继建立起来的创客空间、创客工场、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是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参与虚拟或现实创业运作为手段,以促使学生提高能力及创业技能,提升创业素质,获得创业体验、经历、经验的课程。在虚拟的创业实践课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用虚拟的创业公司或系统模拟创业的整个过程,自己选择项目、组建团队、筹集资金、开办企业、组织运营等。也可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运作,以体会创业的成功与艰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具有集聚和规模效应,是初始创业的“孵化场”和“助推器”。要让创新创业梦想飞得更高更远,合适的平台尤其重要。目前,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都在努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一批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各级政府为了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双创”基金,出台了免费入驻科技园、免费代办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及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一系列举措,对大学生见习、实习,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职业修养、创新创业技能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想创业、敢创业、创业光荣”“创业也是报效祖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作用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再加上历史上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工商业长期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受传统观念影响,“学而优则仕”“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思想在一些人思想中根深蒂固。我们的大学生也深受影响,总是想着考研、考公务员、考编等,想着端“金饭碗”“银饭碗”,而不愿创新创业“造饭碗”。一些高校管理者也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因此重视不够,引导不够。一些专业老师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在高校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提倡独立思考、弘扬个性,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允许失败、允许试错,允许纠错。
(二)引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如创业活动周、创新成果展、创新创业论坛等。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团、组建兴趣小组、成立创新创业团队,与专业课老师一起,有意识地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创新创业课题中去。学校应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及指导老师加强协调,在资金的筹集、项目的优选和培育等方面,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互联网+等各种比赛。要努力搭建创新创业优质服务平台,让大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
(三)要积极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大学要立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带头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将自身的学术技能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知识产权和市场化的商品,鼓励教师积极创办企业,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如果单纯要求学生创新创业,而教师认识不到位、行动缓慢甚至不动,则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四)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培育和宣传。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校友等来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座谈,让大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要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内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对取得成果的大学生和创业导师给予褒扬和物质奖励。只有激励机制完善了,才会吸引更多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激发更多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并且有利于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
随着我国自然资源消耗持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GDP迅速回落,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创业型大学。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层出不穷,保证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他们较早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现行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封闭的、死記硬背的、应试的可编纂的知识教育,它只是简单进行知识传承的工具,已脱离了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充其量只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的一种活动,至多也只是一种简单培养工薪阶层的价值体系。应试教育、封闭教育难以造就创新创业人才,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任重而道远。那么,用怎样的制度,保证让学生大胆创新创业,又能不荒废学业?这些需要高校在评学评教方面深化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搭建系统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领导和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顶层设计,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和质量管控,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形成领导挂帅,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具体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奖学金、风险防范基金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校还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学生从社会、企业获得更多的创业资金和资源并做好创新创业项目的推介工作。
(二)改革学分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应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及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三)改革评学、评教体系。在对学生评价上,要打破传统的评学方法,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考试方式应多样化,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考试日期自主化,打破课程结束统一考试模式,允许学生提前申请考试,以便节省出时间,学习别的感兴趣的知识或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在对教师评教上,要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仅要看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更要看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要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对敢于改革、大胆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取得成绩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奖励,调动广大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马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