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美人”醒了?
2018-05-15蒿旭
蒿旭
在航空航天领域,基本只有空客集团、达索公司、赛蜂公司等几家法国防务企业说了算,其他国家的作用恐怕只是交点“份子钱”。因此,PESCO机制是很难通过竞争和互补来培养出一个足以匹敌美国的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由PESC0“雁阵”中后面的小国实力来决定的,即木桶原理。
去年12月,欧盟25国达成“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机制,其中的部分项目将在2018年进入实施阶段。然而2018年2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北约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官员对于这一欧洲军事一体化取得的最新成果表达了强烈不满。美方指责PESCO涉嫌对欧洲国防工业构成保护主义,而欧盟官员则坚称PESCO和北约是互补关系。显然,北约的分裂已经非常严重,不但有土耳其和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对峙,还有特朗普对欧洲“搭便车”的不满。PESCO,无非是欧洲国家对北约不光明前景的应急反应罢了。
对于PESCO机制成形的意义,欧盟委员会首席发言人马格里特.斯基纳斯认为,“对于布鲁塞尔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于欧洲来说,这是一大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则更形象地称该合作机制是一个“睡美人”,暗喻《里斯本条约》签署10年来泛欧洲防务合作步履维艰,现在这个“睡美人”终于要醒了。那么它何以成为“睡美人”,又何以又沉睡十年,这是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
聚沙成塔还是一盘散沙?
二战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泛欧防务一体化一直是欧洲国家的梦想,但由于各个成员国对于主权和共同安全的权衡利弊,以及美国和英国历来的反对声音,欧洲防务一体化的道路非常不顺。因此此前,虽然欧盟内部已经有了一些在具体项目上的多边合作机制的尝试,但更大框架下的防务—体化还没有成功过。
PESCO机制类似于我们网络时代的共享经济,即由该组织向每个成员国提供共用的安全防务资源,每个成员国需缴纳相应比例的会员费。它的好处在于成员国可以共享一些国防项目的开发、采购、保养等过程,因此总体成本更低:成员国还可以共享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和后勤基础设施,这也降低了原先需要重复配置的昂贵军事资产负担。节约的资金可以投入到更急需的领域中,从而更优化地配置军事资源。
严格说来,PESCO机制并不新鲜,却为何在当前能顺利成形呢?主要还是欧洲面临的安全防务压力更大,包括:欧洲内部的恐怖主义、俄乌冲突以及非洲难民潮等不稳定因素。再加上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于欧洲“搭便车”的警告和英国脱欧,欧洲国家抱团取暖的意识就更强烈了。但这个“睡美人”真的睡醒了吗?恐怕还没有。
事实上,在PESCO这25国中,只有法国有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小到枪械,大到航母、潜射洲际导弹和卫星,法国国防工业领域的国营或私营企业都能生产。去年7月,法德两国宣布联合研制可匹敌F-22和歼20的第五代战斗机。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项目其实还是法国主导,因为德国航空工业并不完善。
但法国的问题在于,其武器装备自成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武器体系并不兼容。比如:法国“阵风”战斗机只能只用法制的“米卡”、“暴风阴影”导弹,而无法使用美制导弹;法国“西尔维尔”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也只能發射“紫苑”15/30、“暴风阴影”等法制导弹,而无法发射美制“战斧”、“标准”系列导弹,这使得一些欧洲国家更倾向于采用兼容性更强的美国Mk41系统。
法制武器装备与美制武器装备不同的另类技术标准,导致大多数法制装备在全球武器市场的表现并不好,而且单价奇高。比如:单价1亿多美元的“阵风”战斗机至今只获得卡塔尔和印度的外销订单;单价1200万美元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也只获得中东土豪——沙特和阿联酋的外销订单。
当然,法制武器装备也有畅销的,比如:“飞鱼”反舰导弹、“米兰”反坦克导弹、“拉菲特”护卫舰和“幻影”F1、“幻影”2000战斗机。这些武器皮实耐用,外观设计也符合一些人的审美。
另外,像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则在一些特定的国防工业领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特色产品。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KMW公司和蒂森一克虏伯船舶系统公司分别在火炮、装甲车和海军舰艇建造技术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意大利的芬卡蒂尼造船集团在护卫舰和常规潜艇的建造技术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瑞典的萨博公司、考库姆公司和博福斯公司的国防产品则最适合中小国家采购。但这些防务企业都严重缺乏航空航天产业的布局,只有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和萨博公司还具备一定的航空航天产品研发能力,因此很难与法国的大型防务企业形成强强联合,并与美国同行展开竞争。
至于PESCO机制内的其他大多数国家则根本没有像样的国防工业体系,因此加入PESCO纯粹是“打酱油”,物力财力都帮不上什么忙。比如:21世纪初加入北约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的空军连像样的战斗机都没有,因此只有借助北约派遣的战斗机来巡逻领空,而东欧大国波兰也只能采购二手F-16来取代老旧的苏制战斗机。
在谈到国家间的产业合作以及跨国企业并购,我们通常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竞争性可以让某个产业或企业做强,而互补性可以让某个产业或企业做大。在竞争性方面分析,若要研制第五代战斗机,恐怕在英国脱欧后,只有空客集团具有一定技术基础,欧盟内是没有第二竞争者的;在互补性方面,欧洲国防工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的少数跨国防务集团手中,因此整体互补性也不强。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PESCO中25国国防工业的布局就如同一个“雁阵”,即领头的是法国,其他基本都是“小跟班”。更确切的说,在航空航天领域,基本只有空客集团、达索公司、赛峰公司等几家法国防务企业说了算,其他国家的作用恐怕只是交点“份子钱”。因此,PESCO机制是很难通过竞争和互补来培养出一个足以匹敌美国的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由PESCO“雁阵”中后面的小国实力来决定的,即木桶原理。
但也不能就此说PESCO对于泛欧防务一体化就一无是处,这是因为有了共同防务项目的采办和研发体系以及防务基金,至少能让欧洲那些顶尖的防务企业“吃饱”,即它们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订单,甚至可以靠一件装备垄断多个国家的市场,这恐怕是PSECO合作机制能起到的最好作用。更确切说,能让空客集团等极少数防务集团得到更多的产业集中和市场份额,从而为其在与美国和俄罗斯的竞争中构成一定的有利因素。
此外,PSECO机制还可能推动某些泛欧防务企业通过多次并购来做大做强。2012年,空客集团和英国BAE系统公司曾宣布并购意向,但最后因为相关欧洲政府的反对而作罢,不过该事件至少说明欧洲防务企业有强烈的产业集中的意向。相信在欧洲防务基金每年55亿欧元的资助下,欧洲很可能崛起一家规模更大的防务巨头。
对跨大西洋关系的影响
虽然PESCO机制对于欧盟军事—体化和国防工业升级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其真正的影响可能在于跨大西洋关系(美欧关系)。正如美方官员担心PESCO会有保护主义的嫌疑,PESCO机制肯定会在军备采购中优先考虑欧盟内的防务企业,这实际就是保护主义,而美国国防企业在欧盟获得订单要更加困难。
目前,美国正在向欧洲国家推销F-35战斗机,以更进一步摊销成本,降低单价。该机虽然是由美国洛马公司作为总承包商,但欧洲的英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丹麦和挪威也都参与了研发和制造,这些国家将是一个不小的市场。据美媒报道,F-35的单价未来将维持在8500万美元,大大低于之前的1亿多美元。当然,这需要美国的盟国大量采购来摊销成本,欧洲国家的采购数量影响巨大。
但去年7月,法德两国宣布将联合第五代战斗机确实给美国在欧洲销售F-35泼了一瓢冷水。其实,这倒不是说美国对于F-35的技术太没自信,或者法德两国真能研制出技术超群的五代机。问题在于如果法德挑起研制五代机的这面大旗,随后很可能有别的欧洲国家紧随其后,哪怕只是观望也会影响F-35的预期销量进度。而且法德的五代机估计最快也要在2030年代中期才能投入使用,这意味着F-35的潜在客户可能被耽误10多年,这怎么不让美国人焦虑呢?
此外,在這次北约部长级会议期间,8个北约成员国达成了共同研制海上巡逻机的协议。由于其中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波兰都是欧盟成员国,也是PESCO成员国,只有加拿大和土耳其不是欧盟成员国,因此实际决策者的还是PESCO成员国,尤其是其中的法国和德国。
谁都知道,美国波音公司的P-8“海神”堪称当今海上巡逻机的最佳选择。目前,美国海军已经装备数十架P-8,已经有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英国、印度都是不经过招标直接采购P-8的,而这8国却要采用大费周章的走招标程序。因此外界猜测,该项目很可能会偏向欧盟内的国防企业,也就是空客集团的A319 MPA海上巡逻机或萨博公司的“剑鱼”海上巡逻机,这两款机型根本还没有成军,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设计方案。
英国或助一臂之力
除了美国官员表达了对欧盟PESCO机制的焦虑,英国首相特蕾莎一梅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提出了对PESCO的质疑。“尽管英国人民决定脱离欧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将放下我们在欧洲安全上的责任”,特雷莎·梅说。
法国和英国有着长期的军事同盟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欧盟和北约框架内的普通盟友关系,而是在美国之外的一种强强联合关系。在冷战期间,英法是两个仅有核武器的欧洲国家,是对抗苏联的欧洲核心力量:在后冷战时期,英国也一直是跨大西洋关系的桥梁。
而且英法两国在国防领域的互补性很强,英法正在联合研制多个国防项目,其中就包括共同研制无人战斗机(UCAV),该机将是一款具有自主控制能力的隐身多用途无人战机,可承担侦察、对空和对地攻击任务,并与有人战机组队协同作战。在英国脱欧后,该项目能否完成甚至能否存在都是未知数,因为法德联合研制的五代机项目可能获得项目优先权。
但在PESCO成员国中,法德轴心的作用显然不如英法那样重要,这是因为德国无论在政治、民意、军事实力、国防工业基础以及与美国关系上都无法达到英国能对法国的支持力度。两德统一后,德国政界和民众对于发展国防工业的兴趣要比冷战期间更加淡漠,其经济虽是欧洲第一,世界第四,但国防工业衰退严重。前不久,德国海军全部6艘212潜艇趴窝,以及最新F125大型护卫舰首舰“巴登·符腾堡”号被退货,都说明了德国人打算“自废武功”,国防工业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工艺精湛。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德国对泛欧防务一体化所能做的最大贡献恐怕就是多出些钱罢了。
虽然英国脱欧局面已定,英国防务企业也更希望去别的地方寻找市场,但泛欧防务市场或许是英国防务企业不能丢的一亩三分地。上世纪90年代末,BAE系统公司通过参与F-35战斗机项目,以及2005年对当时美国四大装甲车总装企业之一的联合防务工业公司(UDI)的收购,和2007年对美国装甲控股公司的收购,使得BAE系统公司顺利成为美国M2步兵战车、防地雷反伏击车的重要生产企业,并从美军的10多年反恐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风水轮流转,随着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规模大大减小,美军再也没有大量防地雷反伏击车订单,而BAE系统公司也不太可能进入到航空航天领域与洛马、波音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巨头直接竞争。因此,BAE系统公司下一步可能重返欧洲,与空客集团一起为泛欧防务出份力。毕竟该公司有着共同研制F-35的经验,而且也可以让英法联合研制的无人战斗机开花结果,而其相关技术又可以应用在法德联合研制的五代机上。当然,为获得英国防务企业的支持,PSECO可能会为其身份开绿灯。
总之,若PESCO真的有“睡美人”的潜质,恐怕她还要多睡一段时间,这是由多边机制的运行效率和欧洲所处的特殊地缘形势所决定的。等条件都具备了,“睡美人”醒来才真正会让欧洲与美国、俄罗斯平起平坐,但愿“睡美人”真正醒来时不会是美人迟暮。
责任编辑: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