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的绘画思想与艺术创作
2018-05-15叶鹏飞
◇ 叶鹏飞
(作者为常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刘海粟 汉柏图轴 150cm×165cm 纸本墨笔 1983年 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藏.款识: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杜陵句辄移此帧。癸亥秋刘海粟写岱庙汉碑。年方八八。钤印:刘海粟印(白) 静远堂(朱) 笔歌墨舞(朱)
刘海粟(1896—1994)出生于常州府武进县青云坊(今常州市中心)的官宦世家。初名槃,字季芳。其父刘家凤无意仕途而长期经营钱庄,其母洪淑宜为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1746—1809)之孙女,是位豪爽大度、学识深广之母,对刘海粟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刘海粟6 岁入蒙馆读书,并研习书法及恽格没骨花卉。1911 年7 月,到上海布景画传习所学习,使他接触到了西洋绘画,激发了他对西洋画的浓厚兴趣,在通向艺术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
1912年冬,他17岁时和乌始光(1885—?)等人筹建“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自1919 年夏起,校长一职长期由刘海粟担任。1915 年开始采用人体模特儿,1920年又实行男女同校的制度,对我国近代美术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成为我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21 年12月, 刘海粟应蔡元培(1868—1940)的函请,到北大讲演欧洲近代艺术,结识了当时北京艺坛的众多精英。又拜识了康有为(1858—1927),从其学习书法,在艺术观点上,受到了蔡元培、康有为的重大影响。1929年起,旅欧三年中,取得的成果是许多画家难以企及的。他与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梵童根(Kess Van Dongen,1877—1968)等名画家交游论艺,游历于欧洲多国之间,进行了大量写生油画与中国画创作,开办展览,巡回展出十余次。又去大学讲演中国艺术,使中国文化震日军的挟持下飞返上海,开始了蛰居生活,潜心研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出任南京艺术学院(初名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虽然从1957 年到1976 年,刘海粟身处逆境,但仍然乐观豪迈。随着改革开放,复出后的刘海粟,动全欧,被巴黎大学教授赖鲁阿称为“中国文艺复兴大师”。
1939 年底,刘海粟应吧城(雅加达)华侨公会之邀,赴南洋举办画展,为抗日募捐,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滞留新加坡。1943年,在精力充沛,1980 年到1982 年间,三次登临黄山写生创作,1988 年以93岁高龄十上黄山,海内震动。1994 年8 月7 日逝世于上海。逝世前,他将一生收藏的古代书画和自己创作的油画、中国画九百余件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刘海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研究西方艺术,着重于西方现代艺术,将其介绍到国内;一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艺术精神,将其介绍到国外。主要成果有:《海粟丛刊·西画苑》《海粟丛刊·国画苑》,专著《欧游随笔》《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论文《中国画之特点及各画派之源流》《新派画家马蒂斯与毕加索》,译著《现代绘画论》,以及《刘海粟谈艺录》等。刘海粟的绘画思想,凸显在表现人格精神上,承继了“常州画派”开创人恽寿平(1633—1690)的艺术思想。他在《艺术的革命观》一文中指出:“艺术是时代的结晶,表现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一个民族的民族。艺术可以养成巍峨独立的人格、养成坚强不屈的气节。”〔1〕在刘海粟看来,绘画是表现人生的,也是为人生而表现的艺术,并且主张艺术表现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感受的综合表现,将艺术表现视为艺术创造的激情冲动,反对模仿。他指出:“任何一种艺术,必先有自己的创造精神,然后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若处处都是崇拜模仿,受人支配,则他表现的必不是自己的生命。”〔2〕这正是刘海粟绘画思想的精华,也是刘海粟成功的奥秘所在。刘海粟生活的时代,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际,绘画的发展首当其冲。因此他的绘画思想又体现在他还强调中西融合上,不仅将其贯之于教学,更贯之于自己的艺术实践,不但培养出了一大批融合中西的画家,而且更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
早在1924 年,他即不遗余力地大肆鼓吹自己融合中西的思想:“吾愿国人,一方面固当研究欧洲艺术之新思想、新技法;一方面益当努力发掘吾国固有之宝藏。……合中西于一炉……吾知今后必有英绝之士一合中西而为雕刻之新纪元者应运而兴起矣。”〔3〕到了1935 年,刘海粟又在《国画苑》一文中进一步发挥:
故近数十年来,虽西学东渐之潮流日甚,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艺术上亦开始容纳外来情调,惟无鉴别、无抉发,本末不具,派别不明,一味妄从,故少新机运。愚生于此种“艺术饥荒”之时代,冥思苦索,发愿一面尽力发掘吾国艺术史固有之宝藏,一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新艺术,所以转旋历史之机运,冀将来拓一新局面。……吾知将来必有英绝之士,努力锻炼奋发,合中西而开艺术史上之新纪元也。〔4〕
刘海粟 五龙潭图轴 104cm×53.5cm 纸本墨笔 1980年 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藏款识:匡庐三叠天下稀,蒿岳九龙称神奇。何如此地独兼并,咫尺泉壑蟠蛟螭。庚申夏刘海粟七上黄山写五龙潭。钤印:海粟长寿(白) 存天阁(朱) 石破天惊(朱)
刘海粟 双色牡丹图轴94cm×50cm 纸本设色 1980年 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藏款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元旦刘海粟画于金陵美森园,年方八十四岁。钤印:海粟长寿(朱) 曾经沧海(朱) 百丈竿头须进步(白)
从中看到刘海粟坚定不移地融合中西的艺术宗旨,让二者不同的精神结合起来,在表现技法和构成意义上有明显的民族风格,而不是拼凑。在吸收西洋画方面,他与徐悲鸿(1895—1953)完全不同的是他对印象派、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对古典派、写实派则敬而远之。他尤其推崇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艺术:
他在光芒炎烈的太阳下面,燃着内心狂激的热焰,像风车一般旋动着他的画笔。……
论其技巧,他不用纤巧的笔触,多用粗野放纵的线条,所以物象坚实有力而带装饰的趣味。……他那高调而合度的色彩,可说是把他的人格和体魄着实地按捺到作品里面,不单是物体表现上的力量。〔5〕
这是刘海粟看清了西方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思潮,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再现,表明西方艺术家已认识到一味形似的不足是受东方艺术的启迪后而蔚然风起的结果,也清楚地看到在印象派之后,又侧重于自我表现的艺术精神,在中西融合方面更多契合之点。这正是刘海粟的高明处,因此被他借鉴过来,用以实现自己“表现国人的高尚人格”的绘画思想。
在艺术教育上,1918 年国内第一本《美术》杂志在上海创刊,刘海粟亲自撰写了洋洋洒洒的《发刊词》,为新文化启蒙运动唤来旭日之光。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为了加强造型基本功,表现人体美,引进西方美术教学范例,开设人体写生课,使用裸体模特儿,被社会封建势力视为大逆。但他毫不畏缩,为学术尊严,连篇累牍予以反击。这场维护民主与科学的斗争,是新旧社会矛盾在艺术教育上的反映,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教育上的一个赫赫成果。刘海粟的办学风格与他的艺术风格一样洒脱。他深受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思想的影响,推行尊重个性、培养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崭新学风。上海美专之所以能留名青史,主要是因为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前沿地位。刘海粟不笃守一种体系,能在实践中摸索和改善艺术教育方法,让学生各尽所能、自由发展,而不必耿耿于老师的覆辙。所以,他的学生都能以各种风格而鸣世,也培养出了一批融合中西的艺术人才,改变了传统的中国画画风。上海美专在刘海粟的艺术主张下,绘画以全新面目出现。1929 年,陈小蝶(1896— ?)在《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一文中就说道:“刘海粟自号叛徒,立美专学校,于是粗枝大干,深红惨绿。色调的恐怖,随美专学校而漫遍于全国……吾侪当检画之时,赞赏此作,不觉同声称绝。然则美专派,亦自有价值,但不免使复古之徒,错愕相顾耳。”〔6〕在艺术上刘海粟竭力推崇恽寿平,从中也看到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对他有着极大的影响。刘海粟在题《茂林石壁图》上云:“南田仿梅花庵主《茂林石壁图》,信笔挥洒,极泼辣恣肆之观。兹背一过,未能仿佛一二,略存其大意而已。”〔7〕他佩服恽寿平的画,并且信笔挥洒而背临一过。他推崇恽寿平的创新:“恽寿平感到自己所绘山水难以胜过王石谷,斟古酌今,找到宋朝徐崇嗣的花鸟画长期临写,甫得神髓,自创一家,三百年间极受欢迎。”〔8〕刘海粟还推崇恽寿平的“南田三绝”,即诗、书、画的结合,他在《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上还强调:“我们要注意诗、书、画的结合,中国画家都是文人,都能赋诗、书法,所谓诗、书、画三绝。中国画史上有不少诗、书、画三绝的大家。”〔9〕从中看到他与徐悲鸿不同,即推崇文人画。所以刘海粟的绘画思想,包容性较大,他在1988 年为《恽南田专辑》写的序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可证明这一点,即他对“四王”和恽寿平的敬仰:“对‘四王’不能全盘否定,有的人跟在别人后面盲从地骂,并未见过几张原作,以点代面,很不公正……(南田)的没骨花鸟是划时代的创造,秾丽绝俗,活而不浮,清气内蕴,较之林良、吕纪更多新境。”〔10〕从中可见刘海粟对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翚(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及恽寿平的认识和恽寿平对他的影响。
关于刘海粟的艺术,早在1927 年,徐志摩(1897—1931)即在《一个有玄学思想的画家》一文中说刘海粟:“他是一个有体魄有力量的人,他并且有时也能把他的天赋的体魄和力量着实地按捺到他的作品里。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你尽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你尽可以从各方面批评他的作品,但在现代作家中你不能忽略他的独占的地位。”〔11〕可见,刘海粟在艺术上的地位早就确立了,他在绘画上是有着杰出贡献的。他在油画、中国画以及诗词、书法诸方面都独树一帜。在艺术创作上,刘海粟一直是油画、中国画双进的。他经过长期的探索、扩展和积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蜕变,真正走上中西融合之路,开拓出狂放恣肆、独具个性的画风。
刘海粟 白菡萏开初过雨图轴72cm×44cm 纸本墨笔 常州刘海粟美术馆藏款识:白菡萏开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刘海粟画。钤印:海粟七十后作(白) 曾经沧海(朱) 清白传家(朱)
先说刘海粟的油画。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所藏的《赖鲁阿素描》是刘海粟1931年为同舟来华的巴黎大学教授、汉学家路易·赖鲁阿所作。此画用油画笔直接勾勒,寥寥数笔,略去明暗,形象结构以线条的轻重来体现,线质皆有中国画“骨法用笔”之意,而形神皆备,赖鲁阿“沉思默想、修身养气”〔12〕的学者风范已跃然纸上。这种既讲究西方式的空间感,又讲究中国画的传神造型和笔墨线条的特征,正是刘海粟洋为中用、融合中西的观念所在,已体现出其绘画思想的高度。之后所作的《红与绿的和谐》〔13〕,其中色彩的婉转、色彩的强烈运用,以示着黄色、绿色暗合中国金碧山水的用色启示,又体现“野兽派的高超的着色”,在色彩上实现了高度的综合,已经开启了中西融合的大门。20世纪50 年代以后,刘海粟在油画中加强了中国画线条的运用和水墨泼彩的效果运用,形成了他“中国油画”的特色。
《黄山温泉图》〔14〕是刘海粟1982 年所作,可谓是他最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大泼彩油画。在画中,不同层次的深青、浅蓝托起白云厚薄多变的笔触,冷冷的调子中透出缕缕霞光,在宁静中显出辉煌,成为有表现性气格的意境和情趣的笔墨,表达出他对黄山真情的流露。刘海粟除泼彩式的油画外,有许多介入中国画笔墨线条式的油画,极富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如他1982 年所作《中山故居图》〔15〕多数以线条写出,将中国画的技法很自然地用于作油画,以饱满的感情张力,突出意境的生动,这也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手法,也是其中西融合的特征之一。
在中国画创作上,刘海粟也是经历了积累、蜕变、融合的过程而自成一格的,他的成就主要在山水和花鸟画创作上。刘海粟早期的山水画代表作为作于1924 年的《言子墓图》,此画藏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可谓是他最有中国画传统特色之作,从中可看到他师法沈周(1427—1509)、原济(1642—1718 ?)、髡残(1612—1692)的痕迹,尤其是原济的画风对他的影响尤多。此画布白的奇特,用笔泼辣恣肆,气度豪放奔逸,在当时的画坛上是不多见的。因此,此画得到了蔡元培、吴昌硕(1844—1927)的竭力推崇。蔡元培在画上题诗曰:“风光殊不似初春,老树槎枒欲搏人。想见秋声催栗感,不教怀旧转怀新。”吴昌硕的题句是:“吴中文学传千古,海色开光拜墓门,云水高寒风瑟瑟。海粟画此有神助耶。”此画清新泼辣,生动别致而有写生意味,画风已一扫模仿习气,但还是纯粹的中国传统式画法。
到了1975 年,刘海粟80 岁生日所作的藏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泼彩山水图》可谓是他中西融合后的泼彩山水的典型之作。此画虽然师法米氏云山,却加上了浓重的色彩,画面下部的地与树丛,以浓重朱磦施敷,上部的山,在浓墨上叠青,云彩则以浓重的白粉施之—不离传统的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作。因此,他自己也非常自豪地在画上倾吐狂言:“乘兴泼墨、泼采,神韵无毫差,视余豪气犹昔,他日未易量也。”之后,刘海粟的泼彩一发而不可收,到80年代,他四上黄山,对景挥毫,夜以继日,写生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作品,大红、大绿、大青、大黑也是前无古人,体现出他中西融合后的大胆创造,也是他身处逆境,仍然乐观豪迈的反映。再如他十上黄山之作,藏于常州刘海粟美术馆的《黄山天下无》,有着独到的自然烂漫,天趣横溢,色墨交融,墨块、色块的重叠互融渗透与纵横交错,产生出了磅礴的气势和非凡的气魄,有着浩瀚和高峨的意象,是其充满激情之作。
刘海粟的花鸟画也非常有特色。早期的花鸟画主要受吴昌硕影响,画气不画形,注重骨力线条,“以书入画”,然他所作不多。花鸟画的创作主要是从70年代开始的,所画内容最多的是荷花和梅花以及葡藤、葫芦等,而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没骨法泼墨泼彩花鸟画。《墨牡丹图》是刘海粟1971 年观雨中牡丹后作,此画全用没骨大写意所作,水汽淋漓,画时也不用一笔勾勒,将雨中牡丹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是“画气不画形”。同时所作的《雨中牡丹图》(皆藏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则用白描勾勒,而用泼墨点叶,也不用一笔勾筋,而骨力凝重,“以书入画”特色明显。再如他于1987 年所作的藏于常州刘海粟美术馆的《红牡丹图》是刘海粟画牡丹最精彩之作。他用粗笔勾出峋石压于左角,三朵牡丹占据画面大半,用大红没骨泼彩泼出两朵牡丹,鲜艳欲滴,再用微红线条勾出一白牡丹衬于红牡丹之下。枝叶全用书法意识挥洒,而略点以石青。全图水墨淋漓,色彩欲滴,显示出刘海粟非凡的没骨大写意功力。刘海粟画荷花,也大多以泼墨泼彩为之,与其山水画风完全一致,如他1984 年所作的《粗枝大叶图》,在大片泼墨泼彩后,再补荷花、莲蓬、翠鸟,形成色块、线条的互动,粗中见细的独到风格。而他的《瓜瓞图》(皆藏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则是以没骨法泼墨泼彩画葫芦,而葫芦在泼彩中依然有光泽变化,繁而不乱的线条的重叠,使气韵回荡其中。此种表现葫芦的手法也是前无古人,是他中西融合的杰作。
刘海粟 清凉台写奇松图轴 136cm×132cm 纸本设色 1988年 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藏款识:古松拏攫如苍龙,涛声战落天都峰。是谁借得韦偃笔,朱墨淋漓云气浓。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八日十上黄山清凉写奇松。九十三岁刘海粟。钤印:刘海粟印(白) 艺海堂(朱)
可以说,刘海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实践家,将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融合为一体,西为中用,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自然的内在生命,有力地呼唤,有着“火一般的颜色”和“狂飙般的节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变革中感性开发的先驱。
刘海粟 石景山图轴137cm×68cm 纸本设色 1982年 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藏款识:石景山郭静朝晖,香炉湾前坐翠微。诡石石尖堆石诡,奇峰峰外讶峰奇。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游石景山,澄怀味象,写此图。知吾丰神未老也。刘海粟年方八七。钤印:海粟之印(白) 武进刘氏(白) 曾经沧海(朱)
刘海粟 黄山卓绝光明顶图卷(光明顶速写) 68cm×138cm 纸本墨笔 1982年 常州刘海粟美术馆藏款识:黄山卓绝光明顶,叱咤千峰奴万岭。斜阳散映青山红,珊瑚纷插琉璃井。更无宫烛传天都,寒烟万叠烟濛糊。万古此山此风雨,龙腾云海天魔舞。一九八二年九月七日九上黄山。刘海粟光明顶速写,年方八七。钤印:海粟之印(白) 武进刘氏(白) 九上黄山(朱) 静远堂(朱)
注释:
〔1〕《刘海粟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2〕同上,第5页。
〔3〕刘海粟《雕刻学序》,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4〕刘海粟《海粟丛书:国画苑》,中华书局1934年版。
〔5〕刘海粟《海粟丛书:西画苑》,中华书局1934年版。
〔6〕《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199页。
〔7〕同〔1〕,第21页。
〔8〕同〔1〕,第94页。
〔9〕同〔1〕,第67页。
〔10〕政协武进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恽南田专辑:序》,《武进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88年版。
〔11〕《海粟艺术集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第17页。
〔12〕《海粟艺术集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第130页。
〔13〕惠蓝《刘海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14〕同上,第176页。
〔15〕同上,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