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尔雅 翰墨风华—苏州博物馆藏吴湖帆捐赠七十二状元扇

2018-05-15朱恪勤

中国书画 2018年2期
关键词:吴湖帆钤印扇面

◇ 朱恪勤

在苏州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套巨册即《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乃出自当年吴湖帆先生的私人集藏与捐赠。它不但是有清一代状元留存于片缣尺素上的笔墨巡礼,而且寓托着这位鉴赏家的识见与趣味,对现代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和研究颇具示范意义。本文特就其题材渊源、文化内涵及收藏始末作出论述和考证。

一、科举制度与状元之乡

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大业三年(607)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结束,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后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第一名,是通过科举制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更是这延续千余年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这期间共产生状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国时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另外,辽代有18人,金代有15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其中苏州一地所辖区域,历史上有吴县、长洲、元和、常熟、昭文、昆山、新阳、吴江、震洋、太仓、镇洋等,共出文状元45名,武状元6名,分别占总数的7.55%和4.35%。又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明代272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90名,而苏州府出的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8.89%;清代260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114名,其中苏州府在清代共出状元26名,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无论是平均数还是绝对数的统计,均为全国第一,堪称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从童子、生员、举人、贡士,再到进士时独占鳌头而成为状元,往往是一条艰辛之路。而“状元之乡”的美誉也并非一蹴而就,它经过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之前,苏州实为一个“好剑尚武”之地。《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这与当时的历史地理因素多有关系,因为需要面对三江五湖的惊涛骇浪,除了必须具备一个机智、敏捷的头脑,更需要力量与勇气。加之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纷争和动荡之中。正是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培育了当时吴人好勇尚武的性格与风尚—“轻死易发”、“好相攻击”。因而,吴国不乏专诸、要离之类的勇士,更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的伍子胥、“兵圣”孙武之流的将帅,更有雄才大略的阖闾之类的君王。除此之外,吴国还以其精良的青铜兵器而闻名,楚国屈原在《国殇》中有“操吴戈披犀甲”之句,而干将、莫邪所铸的宝剑更是驰名中外、闻名至今。秦汉时期,吴地人仍延尚武古风。直至六朝时期,苏州地区还盛行果决、好战、好斗之风。隋平陈之后,吴地风所逐渐变化,人们在行为方式上“率渐于礼”。唐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兴修,苏州的人口与耕地激增,社会经济迅速兴盛繁荣。苏州偏处江南,远离政治、军事冲突的中心,宋代邑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自长庆以来,更七代三百年,吴人老死不见兵革。”在如此长时间内无战事,太平安宁,自然百姓能安居乐业,富裕小康。在这种安逸富裕的生活条件环境下,人们普遍喜好读书习文,即使是仅有几亩薄田的平民之家也尽力让子孙去求学,于是逐渐开成的“家家礼乐,人人读书”的新风尚。至明清两代,整个苏州地区的人群个性变得更柔软而睿智了,尚礼重文之风已取代了尚武之风。

除了地域历史发展的因素,促使苏州地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另一个关键社会因素,则是苏州文化教育的发达。苏州人很早就意识到办学教育的重要性,《吴县志》卷五十二“风俗”中有云:“化民成俗,莫先于兴学育材。”在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之后,在苏州的官吏名儒、仁人志士,为兴办学校尽心尽力。唐肃宗时,团练观察使李栖筠在府治之南创学庐。唐大历九年(774),吴县县令王纲曾设博士训生徒。北宋宰相范仲淹在家乡创建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并影响到全国。从此之后,各朝各代,从上至下,在苏州地区的各个阶层都以兴学为已任,尊师重教的传统蔚然成风。

当然,除了历史、社会的原因,家庭环境亦是造就状元之乡的具体因素。清代苏州籍的状元有26位,其中21位的扇面在《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中有收藏,其实这些状元大多出自于书香门第、富贵人家,旧戏文中所谓的“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情况是极少的。毕竟参加科举需要一笔不少的费用,如吃穿住行、拜师交友、购书应考等等,决不是一般平民百姓人家所能负担的。因此,大多状元都出自家境殷实、家教严格的人家,自幼受到诗礼承传的熏陶。而在苏州旧史志中,父母督促儿子、妻子勉励丈夫勤学苦读的故事可谓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其中有些家族甚至出现了祖孙状元、父子状元、兄弟状元的情况。〔1〕

二、状元扇之内容与艺术

扇子作为书画艺术的载体,主要由明代吴门画派发扬光大。到嘉靖以后,对于制作扇子的工艺又以苏州地区特别讲究。文震亨《长物志》:“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扇面实为折扇的组成部分,折扇更重于实用,而扇面则更重于观赏。如果扇面书画出自大家名家手笔,许多收藏家就会将书画扇面直接裱成册页,还有人将成扇扇面揭下,装裱后收藏起来,因此古代扇面书画大多以册页的形式保存至今,最终成为一件藏品。例如,乾隆时编《石渠宝笈》著录明人折扇集册43种、折扇786幅(裱片)。

扇面虽然尺幅不大,但由于其特殊的形制,再加上纸的质地非常厚实,是由多层薄宣粘合而成的,并且有折痕,有的材料,比如说色纸、金笺、发笺等,它们的落墨设色都很难掌握,一般的书画家不敢随意挥毫渲染。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曾说:“书聚骨扇,如令舞女在瓦砾堆上作伎,飞燕玉环亦减态矣。”所以书画家扇面的润格往往不以尺幅的大小计算,而是单独计价,价格远高于同尺寸的册页。扇面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特别是山水画扇面,往往咫尺千里、小中见大。书画家在构图布局时必须成竹在胸,所以独具一格。至于书法扇面,真、草、隶、篆皆有,在章法上一般要求一长一短书写,方能错落有致。而折扇也是书画合璧的一种形制,最常见的就是一面绘画、一面写字。

明清时期的状元,大多兼习诗、文、书、画,尤其是他们在书写上都要练就出一式工稳停当的“馆阁体”。到了清朝科举考试尤其是殿试时更是对书法要求比较高,状元们在书法方面均下过较深的功夫,有些状元不仅书法水平高,而且兼习绘画,书画兼擅,名震朝野。〔2〕状元书画虽不是职业书画,但由于状元文化修养较高,生活条件优越,视野开阔,书法基本功扎实,故其书画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有些状元当时就是书坛画苑的领衔人物。尤其乾嘉以来,金石学大兴,状元中以扎实的书法功底,写出个人风格而名垂中国书法史的也不乏其人。

此套《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大多是状元考上后赠送亲友的应酬之作,书法风格大多雍容平正,还可看出符合时风的转变,即“顺欧、康董、乾赵”,兼及碑学及临摹名家。所以状元扇除了反映出状元本身的文化修养,更能从侧面反映清代官方书法的发展脉络,了解到当时帝王的书法偏好,并折射出书法史主流风格变迁。而书写内容则主包括以下方面:

自书诗

抄录旧作诗:例如王维、岑参、苏轼、米芾、黄山谷、乾隆帝等。

节抄旧文:例如福殿赋、洛神赋、文赋、养生论、文心雕龙、书谱、理学名言等。

抄录碑帖题跋:孔羡碑、灵藏碑、阁帖及十七帖、东坡山谷弇州题跋等。

例如清代头科状元傅以渐行草书七言诗金面扇,与最末一科状元刘春霖楷书七言诗扇,两位状元一首一尾,及第前后相距两个半世纪,书扇归于一处,实为难能。

傅以渐,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傅以渐书法有很高的造诣,字体遒劲有力,挥洒自如,长驰短击,恣肆纵横,放达中仍不失矩度。

刘春霖,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其书法(见封底)承袭唐代楷书风格,主要以虞世南、欧阳询为宗,字体结构规整稳妥,但并不刻板,用笔精健含蓄,墨气和润,颇具疏朗和谐的形式美和清静瘦淡的韵致。

清朝苏州籍状元与状元册中包含状元扇面情况

三、状元扇收藏之始末

此套状元扇册页面板上,现有吴湖帆最初题签“清代江苏苏州府属状元书箑”,其起源于几件清苏州状元扇面。吴湖帆先生外甥女婿钱镛之子钱公麟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当年吴大澂遗赠给吴湖帆的书画藏品中,其中有几把清代状元的扇面,并且均出自于苏州状元。身为苏州人,出于对故土文化的热爱,吴湖帆遂想集齐苏州清代状元扇面。从刘春霖为吴湖帆所收藏的状元扇面集锦题跋中可以看出当时仅有18面。而在后来长达20多年的收集过程中,吴湖帆渐渐将收藏范围扩大至江苏省乃至全国,达到了目前的72面。具体统计情况见苏州状元扇目录。

“七十二状元扇”的书写者共计68位状元,之所以称“七十二”,因为其中有四位状元各收录了两幅扇面,分别是金德瑛、潘世恩、张謇和刘春霖。而这些扇面的来源无外乎三种:一是状元本人亲自馈赠,如清末状元张謇、刘春霖;二是友人手中有藏扇,这往往需要吴先生以自己的作品或者珍贵字画、古玩等换取;三是藏扇在状元后人手中,由于状元的后人往往皆很珍视这些书法墨宝,若非经济确有困窘,一般不愿出手,因此吴先生或是一掷重金,或是多次登门求取,直至收藏者被吴先生的诚挚打动,才肯拿出来。其间甘苦,唯有吴湖帆先生一人独自知道。其中,关于友朋赠送、代购状元扇的情况,在吴湖帆日记中有零星的记载,尤其以1938年年底记载为多:

李拔可赠王以衔、林鸿年状元扇二。

曹友卿赠陈冕状元扇一。

钱境塘赠黄思永状元扇一。

冯超然代购孙家鼐状元扇一。

程云岑来,云有王式舟、梁国治状元二扇,可取来。〔3〕

其余赠送者,根据日记,尚有陈巨来、陶贞甫、孙伯渊等。状元扇面收集过来后,吴湖帆会对之一一进行甄别,去伪存真,确认为真迹后在扇面右裱边题跋,写上该状元的名号、爵里,钤上“吴湖颿”“梅景书屋”“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等朱、白文印章,册后同时附上“江苏苏州府状元都二十四人”目录以及清代状元表目录,以便后世检索与参考,最后交给当时最有名的装裱师刘定之、洪秋声、刘桂生等人陆续统一装裱成册,郑重什袭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扇面收藏愈加困难。其后又经历了特殊的政治时期,在此其间为了使自己二十余年的辛苦不付之东流,更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弘扬地方文献,在建国十周年之际,吴湖帆慨然将清代七十二状元扇捐献给了苏州文管会。时值吴先生外甥女婿钱镛先生任职文管会,亲至上海取回。在给外甥女的一封信中,吴湖帆对文管会的唯一要求,是希望文管会继续征集清代状元扇,以集满百十二把为快,这不仅是对文管会的要求,也是对其后代的要求。

然而,收集清代状元扇谈何容易!苏州博物馆前任副馆长钱公麟先生对此感慨道:收藏越到后面越艰难,第一要求是清代的,第二要求必须是状元,而不是解元、探花,第三要求必须是书法扇面这一题材,而非其他作品。几十年来,经过苏州文管会和博物馆鉴别的书画成千上万,但竟难觅一件可与为伍媲美的状元扇,由此可见当年吴湖帆先生的独具慧眼和远见卓识,也愈发彰显出《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的集藏不易与重要价值。我们通过现有状元扇和清代所有状元名录进行比对,可发现所缺扇面不在少数,所以状元书箑的收集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清]吴大澂 临格伯㪟 纸本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隹(唯)正月初吉癸子(巳),王才(在)成周,格白(伯)取良马乘于倗生,氒(厥)贾卅田,则析,格白(伯)殹妊彶佤,氒(厥)从格白(伯)按彶佃(甸)。殷氒(厥)绝谷、杜木、原谷、□菜,涉东门,氒(厥)书史戠武,立(涖)歃成□ ,铸㪟用典格白(伯)田,(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格伯㪟文疏落有古致,彝器中类此者绝少。阮文达所藏与曹氏怀米山房一器略异。钤印:吴大澂印(白)

[清]王时敏 花卉墨戏 纸本墨笔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丁酉重五戏墨,西庐老人。钤印:烟客(白) 西庐老人(白) 大痴富春山居图一角人家(朱)叶毓荣印(白) 平生珍赏(朱) 吉乐盦(朱) 梅景书屋(朱)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朱) 梅景书屋秘笈(朱) 藻儒氏(朱白相间)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三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湖帆画墨石。钤印:吴潘静淑(白) 湖帆题静淑画(朱)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一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乙亥冬日仿古十二帧。潘静淑。钤印:双修阁(朱白相间) 吴潘静淑(白)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九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静淑之印(朱)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八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静淑(朱)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七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湖帆补石。钤印:丑簃长寿(白) 吴潘静淑(白)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六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静淑画记(白)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五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吴潘静淑(白)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四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静淑(朱)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十二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款识:湖帆写竹。钤印:静淑画记(白) 湖帆书画(白)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十一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静淑(朱)

吴湖帆、潘静淑 仿古花卉册十二开之十 纸本设色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静淑画记(白)

注释:

〔1〕参考李家球《苏州状元》,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清末俞樾不工于书,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进士复试时,却因“花落春仍在”句,深得主考官礼部侍郎曾国藩赏识而名列第一。俞樾为感念曾氏之赏识,罢官后即颜所居曰“春在堂”。

〔3〕吴元京审定,梁颖编校《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猜你喜欢

吴湖帆钤印扇面
吴湖帆《谢朓青山李白楼》
本期拉页
有趣的羽扇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