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幸福地享受大课间
2018-05-14何春霞江春晓
何春霞 江春晓
为切实推动笔者所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全方位整合,学校设计了“3+X”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觉发展,主动学习与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与技能,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见图1)。
一、“3+X”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梳理,遵循“学科+活动”的课程划分原则,依据本校学生参加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数据结果,将课程内容分“(必修2+主修1)+选修X”三部分,即为“3+X”。
(一)第一个“1”是必修课程——上午课间操
根据特殊天气、季节、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设计并编排了与学生年龄、生理特点相适应的室内操与室外操。室内操有《感恩的心》、自编操《古诗吟诵韵律操》、《乒乓球启蒙操》;室外操有《七彩阳光》《古诗吟诵韵律操》《乒乓球启蒙操》《武术——英雄少年》等。形成课间各种操的课程,每月轮换,使学生常做常新,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间操的质量(见图2)。
(二)第二个“1”是必修课程——上、下午阳光长跑
2014年学校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测试,其结果数据显示,学生耐力素质比较弱,而耐力素质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天天跑。为此,学校给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规定了最低限度的必跑距离。即一、二年级每天1000m,三、四年级每天1500m,五、六年级每天2000m(见图3)。
(三)第三个“1”是各年级主修课程——下午大课间活动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理解能力、身体素质的敏感期、运动能力等因素,与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和各年级体育课程相结合,确定了各年级主修课程。即一年级游戏、二年级韵律操、三年级乒乓球、四年级足球、五年级篮球、六年级排球。所有在我校毕业的学生六年里就学会了6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见图4)。
(四)“X”是选修课程——周三大课间活动
“X”选修课程是通过问卷调查,在广泛征集基础上,根据学生运动兴趣设置的。每周三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课程。如爬行游戏、踢毽子、滚铁环、花样跳绳、蛙跳等(见图5)。
二、“3+X”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整体规划,设置课表
依托“3+X”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总课表,各年级将必修、主修、选修的大课间活动课程进一步细化,设计年级专用课程表,并张贴于各班教室信息栏,同时配套发放活动课程使用指导手册,便于教师和学生对照落实。必修课程每周4次,主修课程每周每班2次,选修课程每周1次。各活动场地上贴有活动指南宣传板,详细罗列了各班活动内容的方法、规则、要求,包括游戏的路线示意图和动作示范图,完成的练习次数,以及达成的目标,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操作方法一目了然(见表1)。
(二)体育课堂,渗透拓展
体育课是进行“3+X”大课间体育活动主修课程指导的主阵地。将主修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拓展学习内容。
(三)学科融合,多彩课间
为提高出操效率,解决学生出操节奏拖沓的问题,大课间活动全程采用音乐指挥。从走出教室、踏步整队、列队到操场,到进行长跑、完成各年级主修项目练习以及活动结束退场,学生均能根據音乐背景节奏的变化,完成相应的环节。伴随着节奏强劲的音乐,学生精神饱满,激情飞扬,提高了出操效率,保障了活动时间。
另外,学校将语文、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进行融合,各科教师通力合作,一起创编了低、中、高三段《古诗吟诵韵律室内操》,进行了视频的录制,并配以分解动作的挂图,形成校本教材。此操还在宁波电视台少儿节目中进行过展示。
不论晴天、雨天还是雾霾天,不论室内还是室外,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天天在落实,日日有保障。《七彩阳光》《古诗吟诵韵律操》《乒乓球启蒙操》《武术——英雄少年》《感恩的心》……学生在明快悦耳的音乐中,积极参与,主动练习,探索合作,开展竞赛,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又享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四)突出亮点,创新形式
为增强阳光长跑的趣味性,学校设计了不同的长跑主题。如国内外、省市名胜古迹、城市等旅游景区等。2015学年,我们以“宁波名胜古迹”为站点,把这些站点连成精美的地形图,借鉴浙江卫视大型综艺节目“奔跑吧 兄弟”,学校把阳光长跑取名为“奔跑吧,孩子们”。为此学校特地举行了“奔跑吧,孩子们!”长跑活动的启动仪式。学生通过每日长跑,及时登记,力争全年“跑遍”十个景点。每到一个站点,学生自主粘贴照片或者标注学号(见图6)。
(五)因地制宜,巧用场地
为了保证学生30分钟时间里都能安全地、充分地得到活动,在场地分配上多花心思,巧妙设计,使得有限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班级活动场地与设计活动内容相匹配,就地取材,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考虑能充分的活动。如游戏中绕杆跑,借助长成的大树为“标志杆”,校园内长石凳为“过独木桥”的器材等等(见图7)。
(六)过程评价,落实到位
大课间活动安排的内容能否有效地落实和实施,带班正副班主任的组织是关键。因此,要对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副班主任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同时加强对班级学生骨干的培训,这样师生双方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评价者。注重过程性检查与评价,组织开展各年级竞赛活动,以达到活动效益最大化。
1.每日反馈
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以及中层干部担任每周检查小组的组长,2名值周教师带领红领巾监督岗的队员进行检查,体育教师到年级进行活动课程的指导。注重过程管理,每日检查反馈。
2.形式多样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会举行一年级游戏比赛、二年级韵律操比赛、三年级乒乓球比赛、四年级足球比赛、五年级篮球比赛、六年级排球比赛等“3+X”大课间体育活动主修内容的比赛与展示。还有如挑战跳绳吉尼斯纪录、迎“元旦”跳长绳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学生坚持锻炼。
3.纳入考核
“3+X”大课间活动的检查结果,纳入学校“四项红旗”优胜班级的评比,也与学校开展的“成长银行”相结合,奖励出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体。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出勤、跑步距离与态度表现纳入体育与健康课成绩,缺勤三分之一的学生,取消各类评优资格。
4.及时宣传
各项赛事、达标达人、运动精彩瞬间、“奔跑吧,孩子们”启动仪式等活动通讯与图片都迅速在校园体育文化橱窗、校园网、校园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