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素养 人文情怀

2018-05-14张延杰杨大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余梯队特长生

张延杰 杨大伟

在198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中,讨论、制订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各个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努力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合格,并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才能的优秀人才。”从而为“教体结合”的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政策保障。烟台一中作为首批216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先后为省市、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学校本着“学业水平高,运动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育人原则,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学校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高水平体育运动人才,为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逐渐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健将级运动员,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作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始终牢记自身的责任,对于新时期国家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学校也结合形势发展,从选材、训练和教学工作开展上改变方式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为体育强国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人才培养理念

烟台一中作为山东省重点中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尤其注重“科学素养、人文情怀、扬长发展、社会责任”的综合培养,这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也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更适应于当今時代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本着此原则,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提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培育运动水平高、学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从运动队的梯队建设、人才选拔和储备,课余训练竞赛的开展和学训管理都在践行“以人为本”的学校特色。学校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育人的对象是学生,体育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育人,离不开学生,要成才首先要成长,注重学生的成长,科学的训练和人文关怀是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理念最不可或缺的:

(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对于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学生而言,特长发展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成长。因此,学校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成长,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阶段性的运动成绩,要按照科学的规律贯彻实施学校教育。

(二)从科学运动训练的角度出发

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开展课余运动训练的工作中,注重开展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根据学生成长发育特点进行训练与比赛的科学搭配,发掘学生的潜能,改变传统的压榨式的运动人才培养方式。

(三)从学生家庭的角度出发

学校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环境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的需求(让学生在就业导师的帮助下进行人生规划,选择不同类型的大中专院校),同时,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训练和竞赛补贴,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二、运动项目课余训练的开展

(一)运动梯队建设

1.提升校园影响力。学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先后开展了游泳、足球、田径以及特色项目的梯队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游泳协会、桥牌社、田径社、足球社,用社团的形式,拉近竞技体育和师生的距离。其中足球社团作为学校近年来成绩突出的运动队,多次在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足球队梯队建设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通过市级区级比赛情况,挖掘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足球苗子,并利用学校的足球特长自主招生,在文化课层面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形成初中多年龄段梯队和高中年龄段梯队的纵向梯队建设模式,通过学校高中梯队的比赛要求进行梯队架构的统领,形成了学校各年龄段梯队文化的统一风格,有效带动了学校其他运动队的发展,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梯队的质量和影响,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2.调动社会的力量。学校利用活动课以及社团课,组织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定期邀请烟台篮球协会以及烟台大学等高校专业篮球教练员、裁判员进校园对篮球社团学生从运动训练、比赛规则以及比赛技战术等方面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校篮球队学生的比赛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了队伍的专业性。这种校外资源的有效引进同时拓展了学校其他梯队的视野,提升学校梯队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3.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的合作。学校通过游泳协会与省市级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衔接,开展比赛训练合作,如,学校领导在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市级游泳专业机构展开训练合作,由体育局推荐专业游泳教练对学校游泳队运动训练工作进行指导,为学校的体育特长生专门制订运动计划和方案,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游泳项目训练的科学性,并且学校的游泳队能够在市体育公园游泳馆定期进行课余运动训练,极大地提升了训练的质量,这种形式不仅加强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更有效地提升了学校课余训练的质量,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运动员,为地区体育部门和高校输送了大量游泳人才。

4.做好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工作。学校通过足球社的建设,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成为全国首批足球运动特色学校,由于学校队伍出色的比赛成绩,被山东省体育局表彰为“足球运动突出贡献单位”,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与山东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合作,通过引进专业足球运动员王斌(原山东省女足队长),提高了学校运动梯队建设的师资实力,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人才选拔和储备

学校按照自身的教学特色以及育人目标的要求在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和招生方式与时俱进,将理念从传统的重竞技、轻学业的状况逐渐转化为遵循学业水平高、运动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三高”的育人原则。

在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上,学校利用每年度的区级以及市级各类运动比赛进行优秀体育特长生的前期备案建档,如,学校初中部将辖区小学举行的区级田径运动会的优秀体育特长生进行备案,以便于小升初后,能够更快地进行队伍纳新,更快地开展学生的课余运动训练;再如,高中的体育特长生选拔,学校每年会采用统招和自主招生的形式进行体育特长生选拔,成绩优异的体育特长生,学校会根据当年中考招生线确定优秀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选拔线,这样既考虑到招生的公平性,又为成绩优异的学生运动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体现了学校人才选拔技能和文化并举的理念,这种理念的转变更加符合竞技体育“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也树立了学校在地区的学生培养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当下学校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形势。

(三)运动竞赛和学训管理

1.运动竞赛

从区级到市一级的比赛,学校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参赛运动员的选拔,由于运动队在梯队建设上很好地衔接了社团课的教学,因此,体育运动社团辐射学校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参与区级和市级比赛,运动队学生和社团学生组队比例多年保持在7∶3,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竞技体育的比赛中,是学校进行梯队建设的目标,更是参与运动竞赛的特色模式,这种模式在地区兄弟学校中逐渐展开,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建设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

2.学训管理

(1)训练时间: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开展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业水平学习和运动训练的时间搭配不合理的矛盾一直是体育人才培养上最凸显的问题,学校针对学生学业水平学习的时间搭配,从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紀律性、倾向性等方面进行要求和设计。根据地区春夏和秋冬的季节特性,安排各社团运动队训练的时间段和训练频率。春夏季节,周一至周五训练时间为:6︰00~7︰30和16︰00~18︰00训练,周末休息。秋冬季节,周一至周五训练时间为:6︰30~7︰30和15︰30~17︰30,周末休息。学校根据学生一天当中学习效率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学业水平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校训练时间段内,学生要严格按照时间安排进行专业运动技能训练,保证训练的科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学校对学生日常训练表现以及学业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根据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培养计划,在学生学业成绩出现较大波动和下滑时,适时地采取停训措施,从观念上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另外,所有学生采取插班学习不单独成班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归属意识和行为养成。

(2)训练地点:学校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除田径项目和足球项目外,其他项目采取校内和校外训练相结合,利用社会和体育局的场地资源、教练资源进行训练比赛与合作,特别是针对运动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采取走训形式(校内学习、校外训练)开展课余运动训练,这种训练地点转换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学校的训练条件和师资配备的问题,极大限度地提升了学校的训练质量。由于训练地点的不断变换以及参加比赛占用的学习时间问题,学校教务处根据文化课教师的工作量,适当地增加学生文化课补课的工作量比例,利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参与缺课学生补课、温课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对缺课学生根据缺课和学习进度采用集中和分散的补习形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补习的效果,文化学习得到了有效保障,很好地解决了学校体育运动人才的学习和训练矛盾。

成绩的取得代表了学校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付出,更是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辛勤劳作的结果。作为全国首批体育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将一如既往地落实和实施科学训练、科学育人、科学发展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切实有效地开展体育工作,力求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扬帆起航。

猜你喜欢

课余梯队特长生
试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向的建议
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装配式建筑区域发展政策评析
海上阅兵亮点众多,精彩纷呈
谁是体育特长生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
探索青年员工从“雏鹰”到“雄鹰”的成才之路
快乐的课余生活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