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18-05-14陈建明
陈建明
摘要:我国猪饲养量的不断上升,猪群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比较常见且易发,由于病原是多种混合感染而形成,所以猪一旦感染就会有很高的死亡率,尤其是温度较高的季节发病更加严重,会给饲养者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求饲养者对于猪群发生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和防治技巧。现主要介绍防治猪场发生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综合措施,以期减少猪场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1-0063-01
目前大多猪场广泛发生的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是由于多种细菌为主的病原混合感染而形成的疾病,临床发病的死亡率特别的高。猪气喘病、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猪肺疫、沙门氏菌等是主要的原发性元凶,蓝耳病、圆环病毒、流感病毒、霉菌毒素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果发现猪群中有少数猪出现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就要对于发病猪进行个体注射治疗的方法,还要对于全群假定的健康猪进行药物的混饲预防手段。猪在接种疫苗和转群的过程中,饲养者应该将电解多维加入到猪的饮水中。
1 管理方面
目前的养猪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加入到养猪的行列,但是由于饲养条件和专业水平的不同,猪群发生疾病的情况频繁可见,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管理者自身的情况,实际工作中要求饲养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勤劳踏实,遵循实事求是的处事原则,所以猪场在选择用人方面必须加以商讨,切不可随便任用。此外,在养猪产业发展到如今,饲养者必须针对本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饲养,不可照搬其他场或者是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場上对于猪肉及其制品的具体需求而针对性的饲养并且生产产品,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可弄虚作假,必须实事求是的面对市场。
猪场的管理首先就应该重视人才的管理,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的养猪业人才,并且制定企业的自身文化,力争做到人、猪、自然互相的和谐,最终实现养猪业的最终目标。在对猪场的管理过程中,坚持节约治理的原则,各方面都严格要求,从人员管理出发,实现饲养者的经济目标以及社会的价值目标。
2 饲养方面
目前猪场大多都致力于多重感染疾病的控制,但是也有少数的大型猪场通过采取国外引进的新技术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大多的猪场还是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损失严重的会对猪饲养失去兴趣。现在.国外的大多猪饲养场对于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手段,已经发展到了个体治疗的阶段,完全摆脱了群体治疗的阶段,但是我国对于猪发生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仍然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大多还是普遍性的采取药物、疫苗的预防防疫为主的阶段。
对于猪场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首先就应该落实消毒工作,并且要避免流于形式而应该彻底的进行消毒处理。日常生产中应该2~3天对猪舍进行1次消毒,每个周对全场进行1次全面的消毒措施。但是如果猪场已经发生了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就要每天对猪舍进行1次消毒,而2—3天对全场进行1次消毒。而对于死亡猪的尸体应该进行焚烧的处理方式。
在猪的饲养过程中避免猪群发生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就应该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尽量不要从场外引入猪,如果必须要引种的情况下,也要保证不能从疫区进行引种操作,对于引入的猪也要进行相应规定的隔离饲养措施,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确认无病之后再进行免疫接种才能进行混群饲养。在饲养过程中控制引种关非常的重要,可以避免将细菌性呼吸道疫病,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等带入而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
3 疫苗免疫
根据多年的临床丁作经验可以发现:同样的猪在相同的疾病环境中,饲养者给予良好的疫苗免疫并且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就能避免发病,无论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蓝耳病,还是圆环病毒感染,从而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
生产中要正确的使用疫苗和药物,严格管理纠正临床中的错误做法,必须保证使用规范的猪场药物用品。猪场饲养者应该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而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养猪管理制度,总结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然后根据总结的关键点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保证猪场的工作人员进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生产过程中避免猪受应激,生产中发现采取如上措施对于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
4 药物预防、合理用药
母猪分娩前7—14天驱除体内寄生虫。母猪产前、产后7天,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 g/t,15%金霉素300 g/t,阿莫西林150 g/t,能有效地控制仔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仔猪做好三针保健(3天、7天、21天),注射长效土霉素或氟尔康,可预防黄白痢。断奶后的仔猪在饮水中添加柠檬酸或冰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