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大力落实
2018-05-14肖华
肖华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0月22日《中国经济网》)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其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经济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吸取一些国家的教训。如虚拟经济发展过快、实体经济空心化造成的危机不止一次。美国人口调查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伴随虚拟经济的逐年膨胀,美国的制造业逐年萎缩。从1980年到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1%降到12.6%。
现在美国也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多次提出要“让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而且直接点名要让苹果回美国开设工厂生产手机,而不是再在中国等国外地区生产。特朗普当时还承诺,如果苹果将制造转移回美国,他将为苹果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大幅削减企业税金。但到现在依旧无法实现“美国制造”,苹果新手机一半产自中国郑州。
美国之所以想“让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提速美国经济发展。对苹果公司而言,其实不是不想回去,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回去,就要有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由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直推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政策,将这类产业大力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因此美国很多大学甚至早就关闭了制造技术和制造科学方面的专业和课程。美国苹果的高管估计,他们将需要8700名工业工程师来监督20万装配线工人;而在2014年,在美国完成大学级工业工程项目的总共只有7000名学生。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地方没有看到这些,对发展实体经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热衷于搞泡沫化的房地产业,房子拆了建,建了拆,这样虽然GDP增加了,但是社会财富在一拆一建中并没有增加多少。此外,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都被卷到投機炒作的漩涡中。一段时期部分农产品价格被炒翻天,一些大宗商品都有金融化、资本化趋向。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大,看起来地方政府税收增加了,但是社会财富真的就增加了吗?对普通群众来说,房子不过还是原来的房子,价格再怎么变化,只会增加政府税收,不会为社会增加多少物质财富。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样的风潮已经感染了一些企业。一些地方和企业出现资本大量抽离实体经济的“去实业化”,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把投资重点转移到泡沫化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与信托投资上来。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小企业求贷无门,很多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利润薄弱,有的中小企业不能不出现倒闭。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很有战略意义。一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世界领先企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现在我们一些地方把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对立起来,一味地不顾实际,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盲目转移。现在就要重视制造业发展,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提倡“工匠”精神,通过培养足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来推动我们的制造业发展。发展制造业还需要建立配套产业。苹果手机生产不能回美国本土也和此有关。由于美国已经脱离电子制造工业很长时间,相关的配套产业很不完整,无法形成一个庞大和复杂的供应链,这些方面教训我们也要吸取。
其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促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创造体制环境。这方面,不但政府要努力,有关金融等部门也要努力。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实体经济弱化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如一些地方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本应该为中小企业服务,但是很多地方却相反,中小企业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贷款难,一些银行在为企业贷款的时候,强制中小企业以贷转存、搭售理财产品等,加重了企业负担。
此外,我们还要优化创新环境,加快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为导向的法治体系改革和建设,等等。
十九大报告针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水平,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关部门和各地要尽快落实,让实体经济迅速升温,快速发展,增加搞实体经济的利润,让搞实体经济的人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