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为基础探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8-05-14刘菁华
刘菁华
就目前来看,工匠精神培育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创新及科技进步有着密切联系,而工匠精神培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匠精神培训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分析
工匠精神,实质上就是精工制作内在意识,是工匠在制作产品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理念,其结合了人文素养、职业态度以及专业精神。
就目前来看,工匠精神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点,而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發展呈现良好趋势,将工匠精神引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就社会发展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是经济常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需求。目前我国科技革命处于兴盛发展阶段,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而低技能劳动者将被逐渐取代,就中国制造来看,想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需要以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所以对于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与经济产业转型的实际需求。
其次,就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其在企业中立足的根本不仅局限于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文化水平,还有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而这一职业精神是其在职业生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现阶段,企业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聘方面,特别注重严谨认真、吃苦耐劳品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专业性较强,还需要有极高的专业追求,在此基础上统一职业态度、道德素养及专业精神。因此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人才在经济市场上受到的关注更高。
二、基于工匠精神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育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重视在观念与认知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尽快予以弥补,摆脱传统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学生技能培训而忽略其职业素质培养的模式,将工匠精神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应当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对工匠精神引入职业教育中的意义有一个全面认知,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指导,对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等予以合理安排,根据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对培养方案予以制定,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渗透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养成系统;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构建一个健全的职业标准,严格按照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具备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重视培育内容、模式的丰富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主要在于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其培育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对相应的理论课程予以开设,并予以系统引导,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认知;同时,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介入。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当重视产学研平台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工匠精神予以培育,有机结合学生技术实践能力、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除此之外,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可以选用实践学习、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方式,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感悟,通过完整产业链开展技能培养、知识讲授活动,使学生在了解与掌握产业发展历史动态的同时,对工艺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会。
(三)组建高素质高等职业教师队伍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具备了理论、技术支撑,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人才支撑。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层应在观念上做出改变,在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师队伍予以有意识培养。其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有一部分资历较老、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教师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攒了“工匠精神”,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会、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使这些教师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保证信息的互通性,在此基础上使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予以针对性引导;同时,对于一部分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由于其教学实践经验较少,导致其无法向学生有效传达“工匠精神”具体内涵,所以应选用“老人带新人”模式,使资历较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分享与传授教学经验,以此使年轻教师可以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
三、 结语
新形势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引入,建立一个健全的培育机制,完善教学内容、方法,组建高素质高等职业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将工匠精神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整个过程中,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作者单位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