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包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2018-05-14魏国清

参花(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调研

摘要: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开展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2017年,笔者在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市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调研组还与相关文化部门、群众代表座谈,现将其中的亮点、问题和建议等予以整理。

关键词:文化服务中心 工作亮点 调研

一、先进地区工作亮点

鄂尔多斯和包头市作为第一、第二批通过国家验收的公共文化示范区有诸多经验可供借鉴,呼和浩特市作为第三批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之一,也是亮点频现。

(一)鄂尔多斯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1.该市制定的《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管理办法》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2. 2011年,该市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结合自治区在农村牧区实施扶贫工程和文化示范项目,已累计完成逾百亿元的文化惠民投资。

3.建立了以市、旗两级为主,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嘎查村)为基础,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和民间组织为延伸,流动文化为枢纽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定落实每个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核定至少3名编制的标准要求;实行“旗聘、乡管、村用”工作机制,为每个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管理人员(目前财政补贴标准为1000元/月),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了人力支持。

4.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出台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大力扶持文化类非营利组织,有效调动社會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供给机制;对基层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行评估制度,对一、二、三级综合文化站和示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达标升级情况实行奖励,完善考核机制。

(二)包头市通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

1. 2015年12月,包头市先后出台了《包头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方案》《包头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为基层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试点先行,逐步推进。通过先期试点,建成基层文化中心26个。通过试点工作,已建成的基层文化中心建筑面积均达到300㎡以上,符合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要求,即将建设的基层文化站(室),建筑面积均在100㎡以上(个别达到1500㎡),大部分为独立建筑。

3.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该市出台了《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全市各级文化服务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功能设置等做了进一步规范,还举办了全市公共文化理论培训班,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巫志南、金武刚、武俊平等到包头,就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做了专题培训,为提升基层文化中心服务效能提供智力支持。

(三)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1.制定政策,完善保障。《呼和浩特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呼和浩特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和实施方案》等配套措施,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2015年,赛罕区作为自治区、呼市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试点。2016年,其余8个旗县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在城市社区及乡村首批建设的近80个社区电影院(放映厅)已全面完工。

3.加大投入,加强领导。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9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文化站,设置率为100%,面积不低于300m2,达到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有58个,建筑面积不低于200㎡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16个。还投入1500多万元为乡村社区配置设备,促进了基层文化设施提标升级。

4.强化管理,突出特色。以强化服务,突出效能为重点,通过招聘录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充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对农村文化大院的扶持颇见成效,托县北半球文化大院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大院”和中宣部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二、三地调研问题综述

(一)历史原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基层文化设施薄弱

虽然呼、包、鄂相对比较富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一些地区长时期产生的历史欠账,活动场所缺乏器材,甚至机构改革中的问题在调研中都有显现。如武川县整体超编,为解决该问题将一些超编人员安置于文化站,但因对文化站工作不熟悉、不热爱等因素,迫使当地主管部门不得不另聘用热爱文化工作、有组织能力的人员。根据国家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应设有公共文化设施,包市等做得比较到位,而呼市则没有严格执行。

(二)政策保障和激励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但各级地方政府目前仍未能出台具体实施办法,特别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最重要的旗县区,并未制定落实相应文件的配套细则,加之某些领导对文化重视不足,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实际比较滞后。

(三)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愈来愈高的需求相比仍显滞后,这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尤为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总量偏少,不能按照实际需求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形成长效机制。

(四)文化人才缺乏、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据有关人员统计:自治区文化馆、12个盟市群艺馆有工作人员500人左右,102个旗县区文化馆有工作人员1050人左右。面对全区2500万人的文化服务群体,每个文化工作人员要服务人数约1.6万人,导致基层文化工作出现了无组织、无辅导的瘫痪状态。此外,文化部和自治区对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工作人员配置都有规定,一些地区虽设有文化站,但实际无人负责,还有的乡镇则是有人抓文化但没有独立部门,所以职能不突出,至于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

(五)服务和管理效能相对低下

由于经费不足、人才匮乏、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基层文化站(室)功能无法全部发挥,影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随之又造成了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基层文化活动少,除了看电视、看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体活动,这在农村体现得更明显。

(六)数字化和先进科技手段运用不足,服务效能亟待提高

有些文化站在乡镇办公楼内,村文化中心与村委办公共用,群众活动与办公互相影响、冲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文化站、室名称称谓不统一。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规划,提供政策保障

要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盟市、旗县区政府作为基层文化中心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发挥地方主动性,改变等靠要的思想。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纳入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更要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畴。要按照文化部标准配置文化站工作人员,落实好编制,向福建、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运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形成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人专管、专人专抓的工作格局。

2.制定相应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应通过召开文化馆(站)、图书馆相关人员座谈会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及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应尽快制定《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与服务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政策制度性文件,明确各级政府职责,进一步调动盟市、旗县区、乡镇、嘎查村(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来。

3.建議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学习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以推动地方条例细则的出台与落地。

4.理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关系。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涉及六个方面,建议由组织部门牵头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考核、管理,但以文化考核内容为主。

(二)立足实际,对照标准,严格执行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挥作用的重点难点是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行,为提高效能可做如下努力。

1.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一是按照文化部要求落实编制与人员,只有落实了专职人员,才能督导嘎查村活动室的运行,嘎查村活动室工作人员才有主心骨。二是自治区、盟市和旗县文化馆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骨干和中心户的培训,以发挥文化能人的引领、辐射作用。三是不断稳定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运用好大学生村官等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队伍。四是扶持基层建立文化协会,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面,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五是从源头抓起,在中小学开辟第二课堂,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六是积极引导艺术学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并给与政策扶持。七是完善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培育制度,进而发挥志愿者骨干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八是要充分发挥乡贤能人的参与积极性。

2.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起政府财政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资金投入体系。如明确自治区、盟市、旗县的人员活动经费承担比例,对国贫、区贫地区可采取自治区、盟市两级承担的方式解决,也要努力争取国家支持。近年来,国家设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免费开放专项补贴,其中文化站每年5万元,文化室每年1万元。第一,要保证这笔经费足额投入。第二,要保证文化建设资金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第三,各级政府还应设立基层文化中心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基层文化阵地的管理,设施的维护、添置,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等。第四,在保证基本的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和经费投入前提下,一定要将硬性考核标准落到实处,确保考核不流于形式。第五,还可以面向社会购买活动服务,采取租赁、买进等办法解决服务的供给问题。第六,各地政府及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更要发挥主动性,多渠道争取资金,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层公共文化实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创新工作方式,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产生造血功能,最终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3.要不断创新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指向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上下功夫,针对内蒙古地域狭长的问题,可按片区启动基层文艺调演,以嘎查村(社区)活动室为基础,进行层层选拔,参与到旗县区、盟市乃至自治区的舞台中来;对落后地区不主动、不作为的主要领导要予以通报批评乃至问责。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时,各地区也要认真研究,了解本地文化内涵,把握当地特色,确认是群众喜欢并积极参与的品牌活动,就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4.解决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问题。自治区要统一制定管理办法及服务规范,使管理与服务有章可依、有规可寻,盟市要制定细化的管理办法及服务规范,但重点是在旗县、乡镇政府层级真正落地。还可以结合总分馆制建设,学习司法所的管理办法,实行条条管理,将文化站有关业务纳入旗县区文化馆管理,结合当地文化工作实际开展工作,彻底解决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负责人员不专职、越忙越没人的老大难问题。还可借助数字文化馆站建设,实现全区各地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化与均等化。

(三)树立典型,加强宣传,扩大交流

一要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绩突出的地方进行集中宣传。如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深入介绍先进典型的经验,借助区内外的新闻媒体和网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二要注重后期落实。在推出典型后,政府应跟进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区、各乡镇及时制订本地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向先进典型看齐和学习,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进而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用好、用活。三要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先进地区也要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如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

总之,要提高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效能,就要大力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投入,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育文化”的转化。虽然“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各项政策保障的出台和落地执行,相信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魏国清,男,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调研
“行必称调研”是坏作风
高校学评教调研报告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202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
一道高三调研题引起的思考
“走形式不走心”的调研要不得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