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体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私人定制”
2018-05-14甘亦农
甘亦农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校坚持把“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目标,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涌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生动案例。为迎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学校体育发展回顾与展望座谈会暨《中国学校体育》“学体部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顺利召开,本刊本期特别推出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经验。新时代新定位新起点,期待所有学校体育工作者及关心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各界力量,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以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基点,共同探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深化发展。
江苏省常州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7年“学生身心健康促进行动”被列为“常州市教育局五大行动计划”之一,并明确提出“六大行动”:强健体魄行动、保护视力行动、健康校园行动、健康食堂行动、健康心理行动、监测护航行动。其中,“强健体魄行动”中的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让学校体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私人定制”,正成為学校体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审视这项改革实践,可以发现,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而且有效提高了学校体育课余竞赛水平及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一、探索历程
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体育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避免千校一面、“标准化”和“同质化”倾向,提倡做“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努力形成独具特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其内容涵盖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体育作业、课余训练与竞赛以及校园足球等运动项目建设,意在引导每一所学校创造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学习体验,让体育课程成为学生的“私人定制”,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上述理念与实践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常州学校体育人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升华出的理性火花,先后经历了“自主实践、局部探索、整体推进、深化改革”四个阶段。
(一)自主实践,追求有效
常州市始终关注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性问题,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习惯立足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开始按“学生体能分组”进行体育课选项教学;20世纪90年代常州市第五中学开始探索“校园体育‘吉尼斯挑战会”,至今坚持自主创新求发展不动摇;盛毓度小学的武术、兰陵小学的乒乓球、西横街小学的游泳、鸣凰小学的排球、雕庄小学的足球、金坛一中的篮球等课程建设颇有成效。
(二)局部探索,理性思考
进入21世纪,常州市初步形成校本化实施的理念和行动,学校体育工作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形成了三个亮点:一是2005年开始进行“小学体育主题单元教学开发与建设”研究,倡导各小学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2007年《中国学校体育》第4期开辟专栏报道;二是2006年中考体育改革,全面植入校本化理念,采用选择性考试,2006年《中国学校体育》第6期作了报道;三是2006年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中明确提出“每次活动时间为25~40min,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校本化实施,练习强度适宜。”把大课间开发与实施的主动权给予学校,生成了许多深受学生喜欢又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第11期和第12期刊文作了介绍。
(三)整体推进,创新实践
2009年以独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与保障体系建构研究》为抓手,明确提出“健康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的行动纲领,引导学校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础上,注重多元发展,从抓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到“2+1”工程推进,从校园集体活动项目创编到开展学校体育节改革与创新、校园足球与校园篮球项目建设,以及名校办名队建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涌现出了许多典型个案。《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日“新闻版”刊发头条新闻称赞常州市“常州阳光体育校本化,不仅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阳光体育运动有了更多的文化味。”
(四)深化改革,砥砺前行
2017年常州市提出:创造适合的体育课程,打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私人定制”,帮助每一个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锻炼能力和良好的健身习惯,为此主要做了以下3件事:
1.明确目标,负重前行。明确提出“六一”建设工作目标,要求每一所实验学校坚持紧紧围绕“六一”建设工作目标开展。“六一”建设工作目标,首先,取意六一儿童节,寓意促进儿童(学生)快乐成长;其次,明确工作目标为“六个一”,即:(1)每一个学校建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让体育课程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私人定制;(2)每一个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有效落实;(3)每一个学校至少创建一个体育特色项目,搭建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舞台;(4)每一个年级至少成立2~3个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引导学生形成一项体育爱好;(5)每一个班级至少开展一项经常性体育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机会;(6)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找准难点,狠抓落实。强调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与关键。为了确保改革有效可行,常州市首先于2017年8月确定钟楼区为改革的实验区,开展扎实的实验工作;然后于2018年1月在湖塘实验小学召开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现场推进会,构建14所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学校,开设全市体育公开课,通过现场展示、校长分享、专家解读、领导讲话、实验学校授牌等形式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提速。
3.教体融合,真抓实干。坚持“资源共享、责任分担、优势互补”,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在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融合,加强“名校办名队”建设,完善“高中阳光体育联赛制度”和“篮、排、足”三大球联赛制度,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建设,积极推动“市队校办”“名教练进校园”活动,聘请优秀足球、篮球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担任辅导员走进校园指导课余训练或校本课程实施,加强专业指导,提高校园足球、校园篮球专业化指导水平,促进校园足球、校园篮球多元发展。
通过不懈探索与努力,常州市学生体质下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江苏省教育厅每年新学年都会组织专家对南京大学等20所江苏高校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抽样测试,并按地区排名,从而判断各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17年度江苏省大一新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合格率排名,常州市位列江苏省第2名,而且合格率排名近3年呈上升趨势。
常州市学校体育课余竞赛水平实现大跨越。常州市实验中学男子篮球队获2017-2018年“李宁杯”初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初中男子组全国冠军,常州市刘海粟小学女子足球队获2017年全国青少年冠军杯总决赛U11女足比赛冠军,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男子足球队获2017年江苏省“省长杯”校园足球比赛小学男子组冠军,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获2017年江苏省“省长杯”校园足球比赛小学女子组冠军,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女子足球队代表常州参加江苏省第19届运动会获冠军,常州市湖塘实验小学男子篮球队、常州市实验中学初中男子篮球队、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中男子篮球队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第19届运动会均获冠军等。
二、理性反思
细细推敲常州市推进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相关经验,之所以能够取得实效,除了通过行政监督、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专题研究,帮助学校明白“为什要做”和“可以怎样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做好“四个重视”和“牢记两个不能”。
(一)实践四个重视,夯实良性发展基础
1.领导重视。常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全市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全市各学校都能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坚守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
2.行为规范。常州市十分重视教育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把该项目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严令禁止任何学校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挪用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并对毕业年级重申必须把体育课上到考前两周。要求学校把作息时间和课程表在校园网上公示,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和行政部门监督抽查。
3.政策引领。2012年开始,常州市建立了完善的监测护航体系。一是把学生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督政”“督教”和“教师绩效考评”,每年4月开展全市高三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并排名,5月开展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并排名。二是构建了覆盖全市的26所中小学体质健康监测点校,每年对11个年龄段男、女学生统一进行现场监测,测试20多个项目指标,完善了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公告制度,每年出台《学生体质健康白皮书》,并进行科学干预。
4.队伍建设。常州市历来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搭建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教师成长五级阶梯”,每年组织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体育教师大练兵活动,开展“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体育项目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重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二)牢记两个不能,确保健康发展
1.不能简单放权。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创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不是简单的放权,同样需要加强行政监督,不然会产生三种怪象:一是学校领导会觉得不太重要,简单应付就行了;二是觉得改革就像一场“运动”,来人了,好好组织,轰轰烈烈一哄而上,气势很大,无法长久,也未必管用;三是活动简单粗糙,流于形式,呈程序化、模式化,表演的成分多,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2.不能跟着感觉走。创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不是让教师跟着学生感觉走,而是要找到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与学生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如果仅仅追求差异性、个性化和特长,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就会忽视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核心价值,从而与学校体育的工作目标产生距离,走向兴趣主义。
创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同样需要强硬的政策保障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常州市把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督学、督政和评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对不合格的学校和辖区教育行政部门采用一票否决制,坚持原则不打折,坚定立场不动摇;有了这份坚守,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才有生命力;有了这份坚守,常州市才能在创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事业追求中充满激情和爱心,并能把这种激情和爱心转化为创新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