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层立交桥

2018-05-14刘琴张珊珊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设计图拐弯立交桥

刘琴 张珊珊

探究如何支持幼儿游戏的深入发展,是我园开展以积木区游戏为切入点的园本研究的目标。老师们不断探索 “如何支持和延伸幼儿的兴趣点”“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幼儿思考”“如何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在大班幼儿的一次主题搭建中,我们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立交桥搭建主题诞生了

开学初孩子们来积木区游戏,有些女孩子在搭城堡,男孩子搭建立交桥。两天后,孩子们发现积木区的空间有限,同时搭两个主题空间不够用,他们想要选一个主题来搭建,于是找到了我。

“你们都想搭自己的东西,但地方不够了,那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直接帮他们出主意。

“我们比比看,谁搭建得棒就搭谁的。”搭城堡的莎莎说。

“立交桥肯定是最棒的。”搭立交桥的淞凇马上回答。

“我们的城堡很棒,我们用各种小积木拼摆了不同造型。”玉茹将她们搭的城堡指给大家看。

“我们的立交桥有很多拐弯,还没有建完,我们还要搭好多层呢。”小宇说。

“那这桥搭完了能开车上去吗?”莎莎问。

“能啊,还能走很多的车呢。我们要搭长长的、好几层的,能从一层上到二层。”小宇一边说一边比划,“我们的桥得要很大的地方,还要拐弯。”

“我们看看从哪儿开始拐弯。”几个女孩看了看立交桥拐弯的地方,确实空间不够了。“那怎么办呢?”

“咱们投票吧!”尧尧提议,“谁的票数多,就先搭建哪个。”

尧尧的意见得到了认同,大家通过举手投票,确定了搭建主题——立交桥。有趣的是,原来准备搭城堡的女孩子们也决定加入进来。

立交桥设计图

孩子们有一些关于立交桥的生活经验,加上观察积木区老师提供的各种立交桥图片,大家按照之前要搭“三层立交桥”的计划,每天都在积木区忙碌着。但每个人对立交桥的感知经验不同,在搭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想法,这天,大家对三层立交桥要怎么搭产生了分歧。

“我见过的立交桥跟转盘似的,有好几层。”尧尧说。

“不是,我见过的是可以上坡下坡的,也是好几层,还可以钻洞呢。”小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说的那个转盘搭不了,没有那么大拐弯的积木。”淞凇说。

讨论陷入了僵局,几个小朋友谁也不能说服谁。

“好像你们的想法不太一样,你们最想搭建什么样的立交桥呢?”我问。

“我看见过转来转去的立交桥,立交桥是有转盘的。”尧尧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去过西直门的立交桥,咱们可以试试搭建西直门的立交桥。”玉茹说。

“西直门的桥太难了,我们也没有设计图。”小宇说。

“可以画一个设计图,然后我们搭建。”游游说。

“设计图纸的想法很好,有了图纸,大家能够先合作搭建一座桥。”我肯定了大家的想法。

利用区域活动时间,想为积木区画设计图的孩子纷纷画出了设计图。大家画出的立交桥造型各式各样,在一次集体分享中,孩子们介绍了各自的设计图。设计图都很好,应该按照哪个设计来搭呢?最后大家提议用投票的方式来选择,淞凇的设计图高票当选。

挑战搭建中的问题

问题一:90度的拐弯

有了设计图,孩子们的搭建目标更明确了。刚开始搭建时,第一层桥体较小,拐弯的地方搭不了;桥体小还导致了搭第二层时,作支撑的积木数量有限,桥体撑不起来,整个桥的造型和设计图有较大出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搭了又拆,拆了又搭,经过了几次调整,终于发现了一层桥体小的问题,最后决定以班级地毯大小作为第一层的大小,为搭建上两层立交桥留出空间。

解决了桥体大小的问题,孩子们的关注点聚焦到了拐弯处。大部分小朋友在搭建时直接用90度直角,只有尧尧用了一个1/4圆环,将不同方向的桥体连接在了一起,搭建了一个弯曲的拐弯。这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关注。

小宇:“拐弯不是这样的(直角)。”

淞凇:“应该有点弯弯的。”说着用手比划成一条曲线。

尧尧:“这样的(直角)车走的时候就不对。”

老师:“为什么这样走车不对呢?”

尧尧:“应该是弯的,车拐弯时候就不会掉下去。”

老师:“你们坐车时候,车是怎么拐弯的呢?”

玉茹:“我爸爸开车拐弯的时候就是弯着走,不是走成这个直角的。”

游游:“我坐车也是这么拐弯的。”

老师:“车拐弯的时候走的是弯弯的路线(用手比划弧形线),大家观察得很仔细。”

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立交桥拐弯处不是直角,就马上动手,修改成弯的了。

问题二:立交桥交汇点

搭建第二层和第一层交叉处时,淞凇和玉茹遇到了一个新问题:第二层桥经过第一层桥面时,积木不够长,支撑点只能放在第一层桥面上。

小宇指着放在第一层桥面的积木:“这些不行,不行,车过不去了。”

博林:“这样把路挡住了。”

玉茹:“只能放这里,积木(最长条)不够长,不然第二层没法搭建啊。”

老师:“我看到积木不够长,有什么办法能让第二层积木有支撑的地方,还不让第一层堵车呢?”

小宇试着拿最长的积木直接越过第一层桥面,用桥对面的圆柱作为支撑点,但由于积木的长度有限只能借用一点,非常容易倒塌。博林想了想,说:“把这儿(支撑点)再加一个短积木,长积木放到短积木上边,另一边就可以放在这上面(第一层桥对面的圆柱)了。”小宇和淞凇开始按照博林的方法搭建,果然增加了第二层桥面的长度,解決了两层立交桥交叉汇合的问题。

分享环节时,老师请积木区的小朋友还原了之前的搭建,让全班小朋友都加入思考,尝试解决,最后让积木区的小朋友给大家解释他们的解决方案,全班小朋友都获得了一次解决问题的体验。

问题三:立交桥上不能撞车

立交桥越搭越高大,孩子们穿梭在立交桥间特别小心,相互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不太方便往返拿积木时就分工,有的幼儿负责找和运积木,有的负责搭建积木,遇到问题大家先讨论,逐渐成为了一个“合作共同体”。

受场地限制,第三层立交桥没有完全按照设计图搭建,立交桥搭好后,小朋友们兴奋地开始玩小汽车。博林小心翼翼地开着小汽车从入口进入经过第一、二层,走到第三层时,小汽车绕了一圈从原路返回到入口处。

“刚才小汽车是从这个入口上去的怎么绕一圈又下来了?”小宇问。

“就是这样绕下来的。”博林又展示了一遍路线。

“这样车返回的时候会不会和别的车撞到呢?”小宇有点担心。

“咱们有两个车道,每个车走一边车道就不会撞了。”玉茹建议将车道分开。

“能不能有个近道,让三层立交桥直接通向一层?”博林说。

“那就只能从这里改造下坡,可以直接到一层。”小宇指了指场地比较空旷的一个地方。

意见统一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改造,由于第三层高度较高,直接下坡积木不够长,于是孩子通过缓坡的形式,先将高度下降到二层,再慢慢降到一层,最后和一层的立交桥汇合。

搭建后的统计工作

历时两个月,一座幼儿设计、幼儿搭建、不断解决搭建问题的三层立交桥竣工了。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和智慧,搭建完之后,孩子们欣赏了几天,没有人提议要拆掉。有孩子提议“不如请别的班小朋友来参观,我们给他们讲解我们的作品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孩子们分小组,热情地去各个班邀请幼儿参观。

外班的小朋友们看见这么大的立交桥,都很惊喜,纷纷给我们班小朋友点赞,小宇他们也积极地给大家介绍立交桥的各项功能。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提出了问题“你们用了多少积木啊?”“很多!”“我们班的积木都快用完了。”“我猜有100多吧!”“有200多吧!”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到底用了多少块积木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大家新的探索兴趣。

怎么才能知道立交桥究竟用了多少块积木呢?这成了孩子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恐怕得数数。”“数也数不清楚。”“太多了,没办法数。”区域活动讨论时间,积木区的小朋友把这个困难告诉了大家。

我帮他们做了总结:“积木区的小朋友想要统计出不同形状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把结果告诉全园的小朋友。可是这么多积木应该怎么统计呢,大家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那就数数呗,然后记下来数。”“数着数着就乱了。”“我们可以先看看都用了什么形状的积木。”“可以先把积木的形状分好了,然后再数就可以了。”

第二天,孩子们拿着分好类的积木统计图,进行点数,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数着、记录着。突然,小宇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我和小艺都数的长条形积木,可是他的记录表上和我的数量不一样,到底我俩谁是对的?我从起点数的,小艺说他是从终点数的。”

我把负责统计的小朋友们召集到一起,又展开了一次讨论:怎样知道谁统计积木的数量是正确的呢?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解决办法。

“按着搭桥的顺序来数就不会数错的。”

“多找几个小朋友来数,看数一样的就是正确的。”

“老师可以把正确的数出来,然后来检查我们,看哪个小朋友数的是正确的。”

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再次进行统计,这次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来到积木区来数积木。区域游戏时间马上就要结束时,嫣嫣说:“不行不行,我还没数完呢。”

老师:“明天咱们继续数,好不好?”

嫣嫣:“不行,明天我该忘了从哪里数了。”

老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明天来了就知道从哪儿数?”

淞凇:“我们可以做个记号,明天再接着这个数。”

尧尧:“我们可以在那块积木上贴上自己的名字。”

最后孩子们在自己统计的积木上做好了标记,第二天就能持续统计了。

孩子们统计积木的活动持续了一周,他们先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数出来,然后请老师分别把不同形状积木的数量加起来,最后统计出所有积木的总数。统计活动结束后,积木小组兴奋地把自己的统计表和结果展示在墙上,还利用离园前一段时间,去各个班级告诉大家结果。

三层立交桥的搭建在统计活动中接近尾声,但孩子们因为这次搭建而激发的热情,持续了很久都没有消散。

活动总结与反思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立交桥搭建中,孩子们经历了构想、设计、搭建、调整到最终完成的全过程,他们不断遇到难关、解决问题,最终搭建成了一座宏伟的三层立交桥:有出口和入口,每一层之间都是“通车”的,立交桥还考虑到过街天桥、人行横道,俨然是一座现实立交桥的积木模型。孩子们将生活的经验融入到了立交桥的搭建中,这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项真正的“工程”。

三层立交桥的搭建让他们获得了不同领域的发展。

首先,幼儿的认知与表征能力获得发展。孩子们在画设计图时,从回忆自己体验的立交桥,到用笔画出来,再到搭建出来立体呈现,他们通过思维活动,用符号、行动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呈现了出来。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关于空间、设计、力学、数学统计等各种情况,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其次,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在历时两个月的搭建中,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们遇到问题能积极思考、反复尝试,通过动手操作,不断试误,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法,最终顺利解决问题。相信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思维,更获得了“顺利通关”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很好的品质基础。

第三,幼儿的合作能力获得了提升。大班正是合作、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产生分歧和冲突,这也为他们学习合作提供了契机。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开始学习沟通、协商、讨论和合作,立交桥的搭建不是一两个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的,最终,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

在三层立交桥的搭建过程中,虽然所有的搭建工作都是由幼儿完成,但教师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着“支持、引导幼儿游戏深入发展”的目标,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老师对幼儿的活动给予了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将活动的主动权交到了孩子们手中,对孩子们的新想法、新决定给予积极支持;其次,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予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孩子澄清问题,激发孩子们思考和尝试,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第三,老师在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给予肯定、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分享经验,提升孩子在活动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老师也是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同伴,当孩子们有需要的时候,就以同伴的身份加入到游戏和活动中。

“三层立交桥”的搭建暂时结束了,但孩子们的积木区游戏一直在持续,他们累积的学习经验,思考问题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继续伴随他们在今后班级里其他的各项活动中。作为老师,我们的研究也将持续进行,将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方法不断发展延伸,做好幼儿发展背后的支持者。

猜你喜欢

设计图拐弯立交桥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拐弯”的影子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诀别
人到老年,要学会“拐弯”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拐弯的路
美国拟建漂浮城,可环游世界
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