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分析

2018-05-14王红

考试与评价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贫困地区教育

王红

【摘  要】随着我国的信息化大面积覆盖,各项工作在信息化的导入下,使得工作的效率更高,缩减了劳动力并获得了较高的价值反馈,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来说,这项较为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在教育信息化下,因地制宜地构建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重点突出精准二字,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逐渐在帮助下,脱离单调性与片面性。采取教育信息化的形式,使得扶贫工作能够统筹大量的数据,准确地定位教育的空缺点,提高扶贫的高效力度。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贫困地区  教育  精准扶贫模式

教育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支撑我国不断的创新进步,迈入富强的国家行列。而我国地域面积辽阔,虽然大部分的地区已经逐渐实施素质教育,使得教育变革步入了正轨,但在贫困的山区,一些学校仍旧较为落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育器材、师资力量都无法保障,针对这样的现象,教育精准扶贫更加需要构建完善的体系,教育的扶贫助力并非一时之功,也应避免做表面功夫,应使得扶贫工作在教育信息化的点拨下,契合当地的教育需求,推进教育的进步。

一、教育信息化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的渗透不够深入

扶贫问题涉及的问题较多,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与人文观念,使得教育的扶贫工作受到的阻碍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也就难以统一化的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扶贫制度,扶贫问题多还是沿用传统的走访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信息化的渗透较为浅显,发挥的效益不高,部分的扶贫人员对于信息的利用难以与时俱进,在缺乏技术支撑的情况下,扶贫工作的推进受到掣肘。

2.信息化的施行角度偏差

教育的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未来的国家教育变革,那么扶贫工作自然要与有关的教育部门接轨,教育信息化为扶贫的反馈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使得扶贫的数据以信息都可通过信息化的记录来进行调节,出现了部分扶贫工作虚报假报的现。信息化的导入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扶贫的定位,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但当信息化建设转移了角度,更加关注上级的指标与扶贫的评估反馈,也就顾此失彼地忽视了真正的扶贫需要,忽视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漏洞,在重绩效、重成绩的情况下,扶贫出现偏差,更加难以精准化。

3.信息化的利用单一

扶贫的工作,是要结合当地的教育情况,同时了解当地的人文传统、教育观念等,综合性地进行扶贫评估,但一些扶贫工作的时间较为紧迫,且长时间得不到扶贫的进展,就盲目的急于展开扶贫推进,忽视当地的教育人口、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等,在信息化的观照下,依然单方面的进行扶贫的考量,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信息化的教育扶贫优势,这种扶贫的误区,使得扶贫的精准性有待考证。

二、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构建

1.构建精准扶贫机制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育扶贫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精准化的扶贫准备,避免扶贫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制定出有序的扶贫制度,采用信息化的形式,收罗当地的有关教育问题。例如:适龄的贫困儿童就学辍学情况,并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注明原因,了解当地的教育器材缺失率与师资构建条件等,将统筹的数据与文字内容,以信息化的综合智能分析形式,将各类信息进行层次化的分类排序,凸显出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例如:某地区的儿童辍学率较高,就学的儿童数量稀少,在经过信息化的家庭情况收录后,发现大部分的辍学家庭都难以维持学生的就学费用,通过信息化的数据一目了然地发现该问题,那么可就此客观地进行有关的扶贫计划制定,为当地的儿童提供免费的课本与教具等,设立教育的扶贫基金,专门用于贫困家庭的就学问题,一些受到经济制约而无法就学的家庭,在资金的支撑下,能够免费学习,很快就提高了就学率。结合各类问题进行扶贫的评估,制定短期的评估计划与长远的扶贫计划,比如该问题可根据就学情况进行评估,未来将会使得全部的学生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缩减就学的负担,使得就学成为常态,代替原本的辍学常态状况。

2.搭建扶贫模型

教育信息化下不仅能够短时间的收集网络资料,分析问题进行精准的化解,从这个切入点开始,对于教育的整體脱贫,应进行教育脱贫的模型建立,教育扶贫的精准化,在某个方面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应在扶贫的人力与经费范畴内,通过信息化的大数据整合,根据其他地区的扶贫经验,找出契合当地的扶贫要点,并将与当地问题矛盾的情况剔除,使得扶贫的体系更加人性化。例如:当地有两所小学,其中一个小学的教师有3人,另一个只有1人,当地的总体就学学生有100人,潜在的就学学生还有120人,那么排除就近原则后,该怎样分配才能够让教育的资源平衡,经费的利用更加效益化,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实则在教育扶贫的模型构建后,此类的问题都会逐一的得到答案,同时大数据还提供了个性教育导入,例如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学生成绩素测评等,能够针对性构建教育机制,提出有利于当地教育进步的专属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育扶贫还应构建持续化的跟踪修通,更新扶贫的有关变化,对于任何一名突然辍学的学生都能够随时的跟踪,了解原因改善教育的弊病。

3.铺陈扶贫效应延伸

教育问题与扶贫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扶贫就更加能够引起民众的热议,扶贫工作早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的话题,那么就可诱发该话题的特定方向发酵,将当地的扶贫问题以事实与数据结合的形式,在准确实际的问题上引发群众的心理共鸣,通过教育扶贫网络化延伸,收集有关专职人士的意见,根据大众的扶贫指向,构建人性化的扶贫内容,为教育的扶贫创新提供契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近年来在教育的精准化扶贫帮助下,逐渐的脱离了教育困境,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念书的机会,普遍的提高了我国民众的文化水平,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陈恩伦,陈亮. 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58-62.

[2]谢德新,陶红. 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职教论坛,2017(16):10-18.

[3]唐盈盈.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文化观照以龙胜各族自治县S中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2(1):12-16.

[4]张大伟,王灵丽. 信息均衡与草根经济产业化基于一个西部贫困县的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8):111-114.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贫困地区教育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