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回收电池企业该行动了
2018-05-14崔东树
崔东树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这样的明确责任分工对于动力电池后期处理来说是很好的事情。
由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涉及管理制度、政策衔接及市场机制等诸多方面,动力电池企业应抓住电池的属性,挖掘电池报废拆解的使用效率。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处于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既不是电池生产企业,也不是电池回收企业,未来的责任落实难度较大,实施效果有待观察,所以仍需要社会各体系的有效配合。尤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电池报废拆解环节的政策补贴支持和对报废回收电池企业的有效监控。
汽车类动力锂电池的增长迅猛。据统计,2009-2012年新能源汽车共推广1.7万辆,装配动力蓄电池约1.2GWh。从2013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及应用。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80多万辆,装配动力蓄电池约86.9GWh。据业内专家从企业质保期限、电池循环寿命、车辆使用工况等方面综合测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预计到2020年累计将超过20万吨(24.6GWh)。如果按动力电池包电量剩余80%才可用于梯次利用的话,大约将有累计6万吨动力电池需要做回收处理。
传统乘用车企业的营销网络相对较强,对销售车辆售后维护等责重大,但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新营销模式的不断推出,电动汽车的售后服务环节相对弱化,很多消费者在购车后,就与生产企业基本失去了联系。特别是随着=手车的交易转移,汽车交易的进行很难被生产厂家把握。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包括客车、专用车和乘用车三部分。客车所需电池用量特别大,报废周期短,且管理难度相对较小。而电动乘用车则不同,它的电池梯次利用程序较为复杂,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极其有难度,虽然很多情况下,整车企业对废旧车辆和废旧电池有持续监控,却显得力不从l心。
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目前普遍采取的方式是:梯次利用+再生处理。我们需要有战略性的产业眼光,未来随着动力电池的产业化持续发展,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快速出现,我们应培育核心电池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是未来电池回收的重要思考点。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兴的储能组件用途广泛。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小型数码类电子产品发展为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大规模储能产品。经过多年发展,锂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的完整产业链,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应该说电池生产企业是锂电池的技术权威,对电池的分类管理、梯次利用等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前期的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电池使用规模大,而报废的电池还未得到有效管理,我认为未来的锂电池报废应把各类锂电池进行综合统筹考虑。尤其是针对锂电池的回收,应该形成统一的社会回收体系。
目前,我国对退役动力蓄电池的残余价值评估、健康状态评价等关键技术还不成熟,梯次利用和再生能源利用等环节的相关技术研发也相对滞后,需行业专家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攻坚克难,突破技术难点。
废旧电池的各类电池复杂程度很高,尤其是车用动力电池。因为不同车型有不同的电池包设计,其内外部结构设计、模组连接方式、集成形式都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同一套拆解流水线来拆解所有的电池pack和内部模组,这也导致电池拆解时极为不便。在拆解作业时,如果进行自动化拆解,对生产线的柔性配置要求就比较高,促使处置成本过高。
在目前自动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多数工序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工人的技能水平可能會影响电池回收过程中的成品率。同时,由于pack本身是高能量载体,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发生短路、漏液等各种安全问题,造成起火或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确保电池拆解过程中的安全快捷作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何调动电池企业的积极性,实现有效益情况下的回收拆解、报废等全过程的建设,培育有效的盈利模式呢?我认为这需要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即使企业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很难盈利,至少还有国家的一部分补贴支持。
电池回收后主要作为电池企业的再利用资源,因此电池企业在电池拆解方面有很大的技术优势,能实现一个很好的技术衔接,实现最佳的拆解应用、最佳的设计和回收,这对大电池企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来说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