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母猪死亡原因调查和分析
2018-05-14温志斌
温志斌
摘要:规模化猪场母猪死亡严重影响生产效益的诸多考核指标,给养殖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调查影响母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可以为规模化猪场降低母猪的死亡比例提供参考。本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市3家规模化猪场(猪场母猪头数2 300~2 700头)的母猪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1)该市3家规模化猪场2012年母猪死亡比例(3%~4.5%)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2%);(2)各场母猪死亡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应激/突然死亡(35%)和胀气/胃肠道疾病(22%)两方面;(3)母猪死亡主要集中在初产母猪(0~2胎)(4 2%),特别是1胎母猪,季节对母猪死亡影响不大。对65头死亡母猪进行病理解剖,发现死亡母猪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胃出血/胃溃疡(4 3%)、肠壁病变(3 0%)、肝脏病变(30%)以及肺部病变(4 8%)。因此,通过调查结果和解剖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引起母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胃肠道疾病和肺炎,由此我们进一步对胃肠道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降低该市母猪死亡比例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母猪死亡;胃肠道疾病;肺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10-0043-05
规模化猪场母猪死亡比例直接影响母猪的分娩率,同时间接影响母猪群的胎龄结构、发情率和受胎率等,因此成为规模化猪场养猪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据统计,加拿大规模化猪场母猪群的年平均死亡率为7. 2%,而在美国母猪死亡率由1992年的3.7%上升到2001年的7. 3%。在国外,母猪死亡率的管理目标为3%~5%,当高于5%时表示该猪场母猪死亡异常,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国内,母猪死亡率的平均水平为2.0%,超出平均水平就会严重影响规模化猪场的许多考核指标,进而对猪场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
母猪死亡原因复杂,涉及疾病、饲养管理和营养等方面。疾病方面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其中易发的传染性疾病包括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猪丹毒、猪附红细胞体病、产气荚膜梭菌病和支原体肺炎等,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肢蹄病、胃溃疡、子宫炎以及瘦弱和应激导致的疾病等。饲养管理方面一般与环境温湿度、药物引产和助产、配种和分娩阶段消毒不彻底、水质污染严重、不能及时发现早期病猪等有关。营养方面可能涉及霉菌毒素、采食不足、饲料加工过细、营养失衡等。临床上死亡母猪同时存在多种严重病变,使发病不典型化而导致诊断复杂化,但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实验室检测,大多数情况下90%以上的死亡母猪可归因于一种最可能致死原因。因此,本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市3家规模化猪场(猪场母猪头数2300头~2700头)的母猪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探求影响母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团队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市不同区域的3家规模化猪场(猪场母猪规模2300头~2700头)进行调查。本调查内容和材料包括:(1)3家规模化猪场母猪死亡原始记录;(2) 65头死亡母猪的病理解剖;(3) 32份死亡母猪病料的实验室检测。本次调查共统计7607头母猪,其中死亡母猪为294头,品种涉及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和二元杂交母猪。
1.2方法
1.2.1各场母猪死亡原因调查
调查3家规模化猪场母猪死亡的原始记录,将死亡母猪信息按死亡阶段、死亡临床症状、死亡月份和死亡胎次分别进行统计。
1.2.2死亡母猪病理解剖
根据调查需要对死亡母猪进行病理解剖,解剖时间一般在母猪死亡4h内进行,解剖时按照该场的解剖程序由专业兽医进行,并填写“死亡母猪记录表”,该表包括死亡母猪基本信息及用药情况、体表检查和内部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对病变严重的组织器官进行取照。
1.2.3死亡母猪病料的实验室检测
为了进一步确认引起母猪死亡的病原因素,我們对32份死亡母猪的送检病料进行了相关病毒检测和细菌分离,其中病毒检测项目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普通和变异)、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
2结果与分析
2.1 2012年母猪死亡原因调查及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3个规模化猪场中,每群中母猪数量在2300头~2700头,共调查7607头母猪,其中死亡294头母猪(表1)。各场的母猪年死亡率介于3%~4.5%,为国内年平均死亡率(2%)的1.5倍~2. 25倍,因此需要对这些猪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并分析出母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母猪死亡比例。
2.1.1各场母猪死亡临床症状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各场母猪死亡前后临床表现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各场母猪死亡的临床表现各异,但主要表现为应激/突然死亡和胀气/胃肠道疾病两方面,分别占死亡母猪比例的35%和22%,除此之外由于发烧/炎症死亡的母猪占到了死亡比例的12%(表2)。该数据表明关注生产母猪的胃肠道健康以及减轻母猪由于长期身体负荷重,疫苗免疫种类多,因转栏、合群等生产需要导致饲养环境频繁改变而产生的各种应激,有利于降低母猪的死亡比例。其次对发病早期的母猪进行体温的测定和炎症的治疗,可以减少部分母猪的死亡。
2.1.2各场母猪死亡胎次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调查母猪死亡与胎龄结构的关系,我们对3个规模化猪场的死亡母猪数量与胎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表3),各胎次母猪都有不同程度的死亡,但主要集中在初产母猪(0~2胎),特别是1胎母猪。此阶段母猪死亡数量达到了死亡母猪比例的42%,而经产母猪(3胎~5胎)死亡比例基本保持在平均水平(9%),但在第6胎的时候,母猪死亡比例突然下降,可能与该场人为采取的主动淘汰有关,淘汰后7胎~8胎的高胎龄母猪的死亡比例继续维持在平均水平,可能由于主动淘汰、长期死亡、母猪体质等选择作用,9胎~10胎的高胎龄母猪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该统计数据表示,初产母猪死亡比例异常,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此阶段母猪的死亡比例。
2.1.3各猪场母猪死亡月份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表4发现,母猪死亡比例只在1月份和8月份相对较高,分别为12%和10%。其他月份相对均衡(8%),从季节上看母猪在冬季和夏季死亡比例略高,分别为28.5%和25%,此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夏季高温应激和冬季疾病流行,从而导致死亡比例略有差异。因此,作者认为所调查的3个规模化猪场母猪死亡比例异常与月份和季节无明显关系。
2.2死亡母猪病理解剖及分析
根据调查需要,我们对3个规模化猪场10 -12月份的65頭(2头不宜解剖)死亡母猪进行了解剖(表5)。结果显示,死亡母猪病变复杂,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组织的病变,大多数母猪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的严重病变,但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变。其中消化系统病变主要为胃出血/胃溃疡(图1a)、肠壁(图1b)和肝脏病变(图1c),分别占解剖母猪数量的43%、30%和30%,而呼吸系统以肺部病变为主(图1d),占解剖母猪数量的48%。至于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5%)(图1e)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入时免疫器官首先出现应答反应导致免疫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肾脏的出血和坏死(33%)(图1f)可能由于胃肠道的病变以及肝脏解毒排毒功能下降,导致肾脏出现损伤和病变。因此,从解剖结果来看,关注母猪的胃肠道健康和疾病,同时对易引起肺部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预防治疗,有利于降低母猪的死亡率。
2.3死亡母猪病料的实验室检测和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认引起母猪肺炎和胃肠道疾病的病原因素,我们对32份死亡母猪的送检病料进行了相关病毒检测和细菌分离,其中病毒检测项目包括PRRSV(普通和变异)、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实验室病毒检测数据(表6)显示,PRRSV的检出率最高(总共为43.7%),特别是变异PRRSV检出比例为28. 1%,同时存在伪狂犬病病毒和圆环病毒的感染情况(各为6.3%)。细菌分离情况(表7)表明,大肠杆菌的分离比例最高为31.2%,其次葡萄球菌和巴士杆菌的分离比例也异常高,分别为18.8%和15.6%,同时偶尔也有链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感染情况出现(分别为6. 3%和3.1%)。从细菌分离部位可以看出,在所有阳性病料中都能从肺脏分离到细菌(表7),这表示死亡母猪的肺脏极易引发细菌感染,相反在肠道只分离到了大肠杆菌。
PRRSV和圆环病毒都为猪群中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导致猪的呼吸道疾病,引起肺炎,而且引起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从而加重肺部严重。在本次检测当中PRRS与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比例为18.8%,且存在PRRSV与巴氏杆菌的混合感染,在死亡母猪病理解剖中也体现出混合感染后病变的复杂化和不典型化。因此,从病原角度来看,蓝耳病病毒及其引发的继发感染是母猪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在细菌分离中,我们从死亡母猪的肠道中只分离到大肠杆菌,且所占比例特别高,为31.2%,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球菌的比例也异常高,为18.8%。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因此,我们推测大肠杆菌及其外部恶劣环境如葡萄球菌污染严重,是引起死亡母猪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讨论
通过对3个规模化猪场的母猪死亡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死亡母猪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应激/突然死亡和胀气/胃肠道疾病两方面。同时解剖结果显示,消化系统病变主要为消化道的胃肠道出血、胃溃疡以及肝脏的病变,呼吸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肺炎。病毒检测和细菌分离结果表明,PRRSV及其继发感染是引起死亡母猪肺炎的关键因素之一;条件性致病原大肠杆菌及环境性病原葡萄球菌是引起母猪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
3.1胃肠道疾病的防治
3.1.1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善
现在许多规模化猪场由于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不仅导致耐药菌产生,而且会破坏肠道的有益菌,导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受损,从而降低或损伤肠道的黏膜免疫功能。因此,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机体对胃肠道疾病的防御能力,而微生态制剂以其治病、防病和保健的功能对增强畜禽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促生长和改善产品质量等具有显著的效果。目前用于胃肠道疾病防治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研究表明,在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NS系列乳酸菌(乳杆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提取物)可以调节母猪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水平,降低发病率。
3.1.2合理的饲养管理
随着规模化猪场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流行疫病的复杂化,靠疫苗和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目前许多规模化猪场试图通过猪场的精细化管理来提高猪的健康程度和生产效益。母猪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猪场的饲养管理有关。据报道,饲料颗粒越细(900 μm~300 μm),饲料的转化率越高,但饲料加工过细(< 400 μm)易产生灰尘并增加母猪胃溃疡的比例。因此,饲料颗粒的大小应该综合考虑猪的生产效益和健康状况。其次,妊娠期间的限料,使母猪经常处于空腹状态并出现呕吐现象,这与母猪胃溃疡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妊娠期间给母猪饲喂1 kg/d~3 kg/d的青饲料,如薯藤、象草等,可以减少母猪的空腹感和增加日粮中粗纤维含量,降低胃溃疡的比例。南方地区一般雨水比较多,湿气比较重,因此要严防饲料中霉菌毒素对母猪胃肠道造成的损伤。因此,每天坚持清理料槽,对于自动喂料系统每2 d清理一次输料管道,特别是空栏消毒前后要注意料槽和输料管的清理和检查,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因霉菌毒素中毒而引起的母猪死亡。
3.1.3免疫与治疗
引起母猪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细菌性病原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和猪丹毒杆菌等,病毒性病原主要为猪瘟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因此,针对这些病原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做好流行性腹泻和猪瘟的免疫工作,1胎~2胎母猪在产前3周~4周做好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病的免疫工作,产前2周~3周做好大肠杆菌病的免疫工作,并在断奶当天做好猪瘟的免疫工作。3胎及以上母猪要做好猪瘟的检测工作,并对猪瘟抗体水平进行季度监测,特别是返情、空怀母猪要集中进行猪瘟苗的补免工作。各规模化猪场根据各场的疫病流行情况,对猪群中沙门氏菌病、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和猪丹毒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如果母猪群己出现胃肠道疾病,首先兽医应根据临床症状、疫病流行特点、解剖特征以及积累的经验初步判断是属于营养代谢病、中毒病还是病原性疾病,并初步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其次,兽医应及时采集猪群的血液样本和发病猪的病料进行实验室送检,以确定猪的抗体水平和相应病原。如果检测出为细菌性疾病,应及时采取全群加药以及个体发病猪静脉注射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猪群的疫情。对于检测出存在病毒性病原且相应抗体水平低的猪群,应加强相应病原病的补免工作,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同时,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特别是对于猪的呕吐物、腹泻物应及时清理和消毒,对于病死猪应及时从栏舍转出,防止病原的扩大。
3.2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
3.2.1主要呼吸系统疾病及病原
猪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多因子疾病,为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以及环境应激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本病主要发生在季节交替时节,猪群发病率基本在10%~20%,病死率约为15%。随着规模化猪场养殖规模和密度的不断扩大,呼吸系统疾病在养猪生产中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引起猪肺炎的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伪狂犬病病毒、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流感病毒、PRRSV、圆环病毒2型等。引起猪咳嗽的主要病原有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伪狂犬病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打喷嚏的主要病原有支气管败血波士杆菌、猪伪狂犬病病毒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因此,各规模化猪场兽医每天在进猪栏5 min~10 min前仔细统计本栋猪群喘气、咳嗽以及打喷嚏的比例,如果比例超出5%,很有可能出现相应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接下来兽医应在巡栏过程中关注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对猪群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做好猪群长期的预防免疫工作,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如果条件允许,从整个猪群中清除病原是控制呼吸系统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呼吸系统病变中肺炎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病料送至实验室检测,确定相应病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3.2.2饲养管理
规模化猪场饲养管理的好坏与猪群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直接相關,如饲养密度、温湿度控制、空气质量、饲料颗粒大小及灰尘、生物安全措施、栏舍卫生等。理论上,饲养密度过大会明显增加猪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实际上猪场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追求高生产效益,降低饲养密度似乎不太可能,但在条件允许范围内,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会大大减少猪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在环境卫生控制方面,通过加强通风减少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好猪舍小环境气候,保持凉爽、洁净、干燥的空气,及时清理猪栏粪便,采用湿拌料减少饲料粉末引起的灰尘,可以适当降低猪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在生物安全方面,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对栏舍进行清洗、消毒和空栏干燥,对后备猪进行隔离、驯化,控制好生产区的环境和人员的消毒,都可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引入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