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高等院校德育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
2018-05-14刁俊心林佳彬
刁俊心 林佳彬
摘要:志愿服务是当代青年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同时对于高等院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德育体系 积极意义
一、高校德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且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德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所在。所以高校要重视德育教育,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始终致力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将广大青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第一,拓宽了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大学生心理成熟、不断成长的重要标志就是主动面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正确认知社会的过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是较为敏感的时期,还不够成熟,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新奇诱惑又极具挑战。大学生要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客观现实,积极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进一步适应社会,实现自身成长。
第二,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全的个性,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与人交往的阅历、积累经验, 而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第三,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志愿者在一个服务活动中需要共同完成任务,彼此需要发挥特长,相互信任。高效团队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根源,不在于成员个体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成员形成的整体合力,其中起最关键作用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成功需要每个团队成员承担起身上的责任,共同努力。而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正是有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坚定走志愿服务之路。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高校德育功能的实现。高校德育体系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功能,是通过各类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启发教育,是融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塑造式教育。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与社会公众的深厚感情,从而通过服务他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一方面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高校德育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德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高校德育体系的内容。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德育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分别为思想政治、道德品格、社会心理和实践创新四个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各方面的培养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志愿者更好地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进而丰富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助人意识,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德育体系构建具有实践意义。任何理论上的知识都要付诸于实践,这样才能让理论和实践得到充分的结合。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局限在学校里、书本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其实践意义。因此,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大学生将在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实践中鉴别书上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丰富理论知识。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将在校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丰富其理论知识。通过对大学生积极地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精神,更有利于高等院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伟强.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02).
[2]方苏.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高等医学院校‘杏林3+3工程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GS17060)。
(作者简介:刁俊心,女,硕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林佳彬,男,硕士,长春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