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经验与个体体验在艺术中的表现

2018-05-14杨洪

参花(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表现艺术

摘要:社会经验和个体经验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想基础,并在作品中得到不同的体现,对作品风格和意义有着关键的作用。社会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比较广泛深刻,但在创作中重视个体体验有助于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关键词:社会经验 个体体验 艺术 表现

不可否认,社会由不同的个体组成,而个体依赖于社会。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个人经验,个人经验组成了庞大复杂的社会经验,社会经验从这些复杂的个体经验中抽取出共同的部分,来形成类似于社会准则的常识性认知。可以理解为,社会经验是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共性”,个体经验更多地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个性”。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能够进行独立性的思考,因此,个体对生活的体验以及个体经验显得很重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社会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以及创作方式。艺术中的社会经验,最典型的就是对“美”的理解。在艺术作品中,描绘“美”的不计其数,美丽的女人、美丽的鲜花都是美的代表。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作品《泉》,画面中那位娉婷少女就是大多数人审美经验中典型的美人,这件作品在国内甚至被印在瓷砖上,装饰在不同场合的众多浴室里。还有卢浮宫那尊动势和优雅完美结合的大理石雕刻,镇馆宝之一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仿佛从天而降的女神扬着翅膀迎风而立,海风吹拂下的衣摆像女神的身姿一样翩跹流畅,作品不但从世俗的审美经验上满足了人们对神性和浪漫的美好想象,还向人们传达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叙事性内容和纪念性的主题。《泉》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虽然属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它们如今在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正是说明了不同阶级和国界的人们对人体美的最广泛认同,这是它们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创作方式上,它是表现生活和模仿自然的。不只是古典艺术,现当代艺术中,那些以社会经验为基础对自然与生活进行再现的作品,不管使用哪种创作手段——绘画、雕塑或者新媒体,其创作方式在本质上都是“临摹”,是对现实世界经验的临摹,人们能够在社会经验范围内进行认识、判断和理解。

那么,以个体体验作为创作基础的创作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两件作品。英国雕塑家马克·奎因的作品《自我》(肖像)和我国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时间的形状》。

马克·奎因的《自我》是用艺术家自己的血液来制作的他本人的头像。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创作,他计划每五年就创作一个。为保证健康,医生每隔几个星期就从艺术家本人体内抽取少量血液,然后用足够的血液通过专业的冷冻手段来制作和保存作品。血液是非传统的艺术材料,具有物理属性,又与艺术家的心理和生理息息相关。马克·奎因以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作为材料制作自己的形象,并以五年为周期持续地记录着生命的过程,这是非常个体化的体验,也是从个人经验的角度、以艺术的手法来讨论关于身体和存在的主题。隋建国的雕塑作品《时间的形状》也是一个持续性的创作,2006年年底,在雕塑家50岁知天命之年,他用一根棍子,在油漆桶里蘸了一下蓝色的油漆,这便是作品最开始的样子。之后,雕塑家每天都亲自或委托专门的人员用那根棍子往油漆桶里面蘸一下。天长日久,棍子上的油漆不断变多、变厚,渐渐形成一个在缓慢增大的不规则球状。在雕塑家隋建国的有生之年,这件作品都会被严格地执行下去,直至他生命终止。在这件作品中,对时间的记录是严格和绝对的,它直接表现着看似在堆积膨大、实际在一去不返的时间,也代表着艺术家50岁之后的生命时间。这件作品从雕塑家隋建国的个体体验出发(对知天命之年的感悟),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讨论生命和时间这个广泛的、与大众和个体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和马克·奎因的《自我》一样,是一项可持续终生的艺术创作。

可以看出,以个体体验为基础创作的作品表现为艺术家对纯粹感受的表现与身体力行的行动。这一类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尽量避免去直接描述生活中的具象内容,尽量避免直接模仿和复制自然。它们很可能是反视觉效果的,像现代主义时期的早期抽象绘画一样,目的在于揭示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这样的体验是带有偶然性的,是从无限丰富的、普遍的感官体验中抓住特殊的、生效的一点,来转化成优秀的艺术创作。这一类作品里的优秀创作,尽管充满着个人化的气息,但又符合社会经验的解读,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品的生效具有作品本身以及其所处的语境甚至环境、时代的背景和要求,那是另外一个课题了,在此不作探讨。这里并不是鼓励艺术创作室去无限制地放大自我和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并非所有的社会经验都能成为经典艺术,同样,也不是所有的个体经验都能成为有价值的艺术。所谓的独立性,是艺术家个人在社会经验的覆盖下,还能够被辨识、认可和欣赏的特殊的角度。创新,就是对这个特殊角度的准确呈现。社会经验没有阻碍艺术的创新,只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多保持一些个体体验以及对个体经验的思考,会更有利于藝术创作的独立性和艺术的创新。

(作者简介:杨洪,男,硕士,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雕塑)(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表现艺术
纸的艺术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