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印度电影带来的教育启示
2018-05-14李强
李强
近期抽空看了两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和《嗝嗝老师》,这两部电影都在国人中引起过不小的反响。
我想,之所以这两部电影能引起国人的关注,除了电影摆脫了以前那种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唱歌跳舞的形象外,最关键的是这两部电影戳中了国人的痛点,引起了观众的共鸣。那个为了孩子能够择校成功而不择手段的拉吉一家,不就是当前为了孩子上学而焦虑的国人的真实写照吗?那些贫民窟的孩子虽然有幸进入有名的私立学校,但仍然被隔离贴上标签,不就是我们当前某些所谓名校对学生分层分班的真实反映吗?
这两部电影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既被拉吉一家为了孩子上学所做出的牺牲感动,也被贫民窟普拉卡什一家的善良而感动;既被嗝嗝老师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也被9F班的同学们表现出的努力奋斗精神而感动。而在感动的同时,这两部优秀电影也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教育资源一定要保持均衡。《起跑线》中的五大名校,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教师素质高,当然,教育效果也非常好,家长们都想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以至于以为在学校附近买了豪宅就能入学的拉吉,凌晨跑去领取入学申请表时,前面已经排了好长的队。即便领到表格,他们还需要花费很多钱上面试辅导班,以通过学校的面试。而与私立的五大名校相反,电影中的公立学校竟然学生连课桌都没有,建筑物都非常老旧,接收的也大多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家长忙于生计顾不上孩子的教育,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这部电影反映出教育资源失衡,优质教育资源向个别学校集中,是造成择校热、择校难,最终加剧社会分化分裂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人民群众教育焦虑的深层原因。所以,一定要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
第二个启示是,要坚定推进教育公平。《起跑线》中因为政府规定优质学校必须接受25%的穷人家的孩子,使得一些穷人家的孩子可以接受优质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政策设计。但是总有富人通过中介贿赂,办假证明冒充穷人,挤占穷人孩子的上学名额。另外,德里文法学校的女校长也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进入富人孩子集中的学校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他会受到歧视,没有朋友,最终虽然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却难有健康的心理。还有《嗝嗝老师》中,贫民窟的孩子被集中在9F班,学校里从管理者到学生对他们都充满了歧视,使得他们自暴自弃混日子。
所以,在推进教育公平时,既要做好的政策设计,也要严查政策的落实情况,坚决清除名校招生中的腐败问题,斩断有关各方的利益链,使每名孩子都有公平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个启示是,要坚定推进融合教育。嗝嗝老师因为患有妥瑞氏综合征,说话时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因此在上学时被很多学生耻笑,被许多老师误解,也被不少学校赶出校门。甚至她的父亲都认为应该送她进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好在她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坚持让她到普通学校上学。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容纳了她,给了她人生启示的可汗校长,使得她能够继续在圣诺特克斯中学与普通学生一样接受良好教育,最终收获双学士和理科硕士。
所以,普通学校要抛弃那种拒绝接收残疾孩子的落后观念,树立起融合教育的理念,积极进行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资源教室功能,使那些轻度残疾的孩子都能与普通孩子一起成长,增加互相之间的认同,同时增进社会和谐。
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广大家长的热切期盼,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摆脱唯高考成绩的政绩观,摆脱依靠名校推动房价带动地价的发展观,让教育回归本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公平和融合教育,才能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