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松书院解秘

2018-05-14张庆荣蔡纪珍

浙江林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梁祝书院蝴蝶

张庆荣 蔡纪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自信的源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与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可见,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发扬光大,才能干强枝壮。本文尝试从杭州万松书院的“松文化”特色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蝴蝶文化”魅力入手,诠释“松文化”与“蝴蝶文化”的文明进步教育性质。

万松书院的前世今生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万松岭,距离凤凰山脚下的南宋皇城根遗址和施家山南宋官窑仅数千米之遥。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原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为尊“万世师表”孔子,改辟为万松书院,承担讲学、祭祀、藏书功能。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会集之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清代大学者齐召南、张文炳等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翠秀”,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牌坊和“至圣先师孔子像”石碑等物。1999年万松书院重建并于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文化主线:明为“明清知名学府”,暗为“梁祝爱情之地”;中轴线上以古代书院的布局为实景,石林中依自然地势巧妙点缀与“梁祝十八相送”有关的场景为虚景。虚实相间,让虚无的故事有了真实的场景可以寻找,让美丽的传说为肃穆的书院增添生动的人文情怀。

在新时期的万松书院,其中一个延伸产物是以“松文化”为特色的“万松讲堂”。“万松讲堂”以书院为学习场所,从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学习做人的准则,学习中国传统优秀的儒学文化。另外一个延伸产物是以“蝴蝶文化”为特色的“万松书院相亲会”。“万松书院相亲会”以“梁祝”爱情故事为媒介,诠释爱情与婚姻的内在联系,学习成家立业,构建幸福生活。在两个延伸产物的推动下,几近荒圮的万松书院终又重现了500年前“孔子名校”的风采,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代表。

万松书院的人文追踪

高大挺拔的崇高美、凌霜傲雪的坚贞美和顽强不衰的生命美赋予了松树“百木之长”“文化意象”“真情象征”和“长寿标志”的社会地位。万松书院“松文化”的意义是坚强不屈和傲骨长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不朽的涵义。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学生,经得起寒冬考验才算得上真君子。庄子说:“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将松柏与尧、舜并称。荀子则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亦将松柏与君子并列。宋代文人雅士將松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借以比喻在逆境困苦中保持节操的人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清朝郑板桥的松竹诗让黄山松跃然于纸上。万松书院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松文化”无疑是万松书院的灵魂所在。

万松书院以凤凰山为依托,把以婚姻教育为主题的“松文化”与以爱情学习为主线的“蝴蝶文化”巧妙结合起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南朝的《金楼子》,元代白仁甫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杂剧,后来中国绝大多数剧种均移植上演,是传统戏剧的保留节目。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给世界,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此《梁祝》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其影响之大堪称中国民间故事之最。“梁祝”爱情故事以“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永伴”为故事情节,诠释了万松书院的爱情与婚姻的教育内涵,把美丽的中国故事变成了龙凤呈祥的生命科学教材。

万松书院的人文科考

杭州真当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创造思想的好地方!一个毫不起眼的万松书院却充满了人性化的科学指导。

今天的万松书院已经成为父母和孩子学习和理解“松文化”和“蝴蝶文化”的婚姻科普场所。为什么万松书院今天会成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自主婚姻介绍广场?毫无疑问,“松文化”与“蝴蝶文化”相结合的“梁祝爱情观”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顶天立地的“松文化”代表着天下父母,欢天喜地的“蝴蝶文化”代表着天下孩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天下父母只有真正明白“松文化”的生命教育意义,学会关心孩子成长,让他们懂得劳动创造,天下孩子只有真正明白“蝴蝶文化”的生命学习性质,学会感恩父母、感激相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万松书院才真正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才是杭州文化繁荣的真谛所在。

文化繁荣是对“松文化”与“蝴蝶文化”发扬光大的结果。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万松书院在科学诠释“松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梁祝”爱情故事,就是为了让“松文化”返老还童获得新生,与“蝴蝶文化”相结合,刚柔并济,真正成为万松书院的灵魂。

万松书院的人文情怀

“松文化”的内核是“森林文化”,“蝴蝶文化”的自由生命来自于“松文化”和“森林文化”。只有建立在“森林文化”基础上的万松书院,才会让“爱情文化”变成欢天喜地的“生命乐园”,让“婚姻文化”变成谈天说地的“花鸟世界”,让“家庭文化”变成经天纬地的“天使宇宙”,让“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都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和归宿。

“森林文化”让爱情有了科学信仰,婚姻有了扎实根基,家庭有了永恒天堂,社会有了持久康平。万松书院把“森林文化”与“爱情文化”“婚姻文化”和“家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繁荣诠释市场繁荣、社会繁荣和生态繁荣,树立了一座人类人文教育的丰碑。

我们不能不佩服明朝浙江右参政周木开辟了古代浙江省最高知名学府——万松书院,为“森林文化”注入了灵魂;我们也不能不赞赏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士对万松书院的良苦用心,为“松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蝴蝶文化”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

万松书院的人文出路

“一带一路”的“桑文化”与万松书院的“松文化”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打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门的两把钥匙。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谜底都可以用“桑文化”和“松文化”一一解开。掌握了“桑文化”,才是真正懂得学习劳动创造和市场经济的性质,守得住良知和道德底线,把《聊斋志异》的悲剧和《西游记》的人性觉悟转化为发财致富的创造本领;掌握了“松文化”,才是真正懂得了科学管理,守得住做人的优良品格,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建国义举转化成和谐家庭和繁荣社会的真经。美丽中国是一个一草一木建设起来的生命乐园,是“桑文化”和“松文化”共同构成的文明社会。

猜你喜欢

梁祝书院蝴蝶
周总理和《梁祝》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捉蝴蝶
找找看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里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