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农信社如何加强信贷管理
2018-05-14孙启鸿
孙启鸿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因素发生变化,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新情况,也给农信社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新挑战,如:组织资金更加困难,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盈利模式单一,风险防控基础薄弱,农村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等。同时,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如何把改革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农信社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强化农信社信贷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能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
一、转变经营思维模式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各银行均致力于市场份额的提升,无论大小银行,都高度重视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的速度。而在新常态下,传统行业渐露疲态,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项目和优质客户日渐稀缺,信贷大投放大发展的日子不复存在。为此,农信社在信贷业务发展中,应紧跟新常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思维,走量质并重的发展之路。
(一)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
在制定信贷发展战略目标时不能定得过高,应结合自身管控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精准的发展计划, 保证有发展前景的客户能获得信贷支持, 而不是冲动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而忽视客户的质量。同时,应合理设定信贷规模、结构、质量和绩效指标,通过考核这只“指挥棒”引导员工做好信贷业务量质并重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全新的信贷合规文化
过去的信贷业务,由于受“资产规模和利润大就是效益、就是市场优势、就是竞争力”观念的影响,一些信贷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为了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和利润最大化,对信贷规则不遵守或弹性“变通”,因而出现了单户贷款超比例、集团客户不统一授信、多头授信、高估抵押品等问题,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这些问题必然带来信贷风险凸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农信社信贷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应转变观念,以敬畏之心,严格执行信贷各项规则,培养执行制度严谨认真、操作流程阳光透明、决策科学规范、风险有效管控、风险与收益平衡的新的信贷文化。
(三)开发适应需求的信贷产品
新常态下出现新的业态、新的经营方式,需要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因此,农信机构不能因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而消极惜贷,而要主动作为,积极进行调查论证,开发新常态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贷新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继续保持农信机构信贷业务灵活、快捷、方便的特点,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信社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调整思路,以勇于改革的决心,加快发展转型,建立科学高效的信贷管理体制,实现信贷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一)规范决策行为,严肃责任追究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事实一再证明,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以往的信贷管理主要是对具体操作者立“规矩”,对决策者尚未建立起硬性约束。新常态下,要针对决策制定“调、审、批”分离制、民主决策制、报备制、“调查、审查、审批、经营”四个环节主责任制及失职渎职问责等核心信贷新规。同时,对信贷各项规则制度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明知故犯者,决不手软,严肃追责,保证信贷各项制度的不折不扣执行。
(二)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
以规范业务行为为标准,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清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建立健全具有充分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监督体系,强化内部稽核监督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手段
加快信贷管理信息化、电子化进程,把信贷日常业务操作、决策管理、数据统计分析、信贷风险分类预警、信贷监督检查等行为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覆盖信贷管理全过程的科学体系,堵塞人为操作风险的漏洞。
三、建立全流程风控体系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对信贷运行风险实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农信社应按照这一模式将信贷經营过程分为若干重要环节,科学设定各个环节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则,把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通过各个岗位的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的目的。
(一)加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严把客户准入关
经济新常态下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带来人的思维模式改变,追求个性、冒险、暴富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对借款人、企业法人代表人品的调查了解,对涉“黄、赌、毒”、好高骛远、夸夸其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无序、财务混乱、办企业宗旨不明的坚决不支持,对生活习惯良好、诚实守信、品德高尚、口碑良好、脚踏实地办企业的大力支持。此外, 对一些在“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光环下的法人代表,不能受其光环所左右,需保持清醒头脑,对其人品开展独立调查,确认其光环的“纯度”;二要把控好客户的现金流。客户的还款最终要落实到现金上,在营销信贷业务时要摒弃以往“一抵了事”的陈旧观念,树立“现金为王”理念,选择现金流可预测和可支配的客户,丢弃“典当文化”。这里所说的现金流是建立在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项目情况基础上,按照科学方法测算的现金流,同时客户的现金流是可支配、能够用于还款,否则贷款风险无法防范。三要把控好客户的抵押品关。首先,要建立抵押品评估价目库,保证抵押品评估价值的合理性和公允性,防止抵押品评估“漫天要价”的高估;其次,要重点关注抵押品变现能力,对抵押品变现能力要客观分析,转变过去只要有抵押品就放贷的做法,对变现能力差的一律不支持;第三,要加强与住建、国土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规划的调整变化,防止抵押品的无效或“缩水”。
(二)加强贷后管理和结果控制,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是要强化客户的现场检查,及时掌握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必要时可建立大额贷款驻场信贷员制度,加强对贷后风险的监督控制;二是要健全贷后管理例会制度和风险资产防控及处置制度,及时掌握全行的信贷风险状况,研究對策,制定措施,对已出现早期风险预警信号的信贷资产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保全信贷资产,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对已形成的风险贷款,应在全面了解基础上,采取“一户一策”,灵活应对,讲求实效;三是要加强与各级法院的联系沟通,做好“赖债户”、“钉子户”的起诉和执行工作,维护农信社合法权益,尽量减少资产损失。
四、加快信贷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煤炭、钢铁、光伏、化工、房地产、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风险逐步暴露,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这也倒逼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优化和调整信贷结构。对此,农信社要切实摒弃以往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做法,优化贷款结构,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要按照科学的信贷观,通过深化和完善相关信贷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资产质量优、充满竞争活力又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结构。
(一)有效配置信贷资源
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积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难点,适时调节信贷资源在不同客户、行业、产品的配置,支持有效益、有质量的信贷需求,引导形成流动性强、收益结构好、创新性强的优质信贷结构。
(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
一是要立足“三农”根据地,不断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经济工作的相关政策,适时开发出适合“三农”发展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以产品和服务引导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要建立市场细分机制。运用金融创新手段和网格化营销,支撑信贷结构调整,不断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要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逐步形成与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客户群体。
(三)积极推行绿色信贷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些高产能、高污染行业正在逐步退出市场。农信社在信贷业务营销中,应顺应经济形势变化,确定重点支持产业和行业,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切实加大对新兴产业、服务业等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锻造专业化信贷队伍
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与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胜任能力密切相关。
(一)严把信贷岗位准入关
目前,农信社信贷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等情况,应该按照“储备培养、严把入口、敞开出口”策略,尽快优化人员结构。对从事信贷岗位的人员要严把准入关,推行“文化素质+思想品德+业务知识+综合能力”四位一体考察模式,既要考核文化素质,又要考核受聘人员的思想品德,既要考核岗位职责的内涵及外延,又要考核综合技能与工作思路,将一批精通业务、熟悉客户市场的高素质优秀员工充实到信贷营销队伍之中,以提升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一是要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提高信贷从业人员对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的认识;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围绕提高信贷人员开展信用评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业务拓展的营销能力、贷款考察的调查分析能力、贷款发放的研究决策能力、贷后检查的风险防控能力,采取工作经验交流、业务讲座等方式, 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常规培训和以干代训;三是加强案例警示,培育合规理念。对近几年来形成的不良贷款由专人分析成因,并广泛收集兄弟行、同业及本机构出现的典型风险案例,制作成涵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员工违规行为和法律诉讼案件等内容的典型案例培训材料,通过采取集中培训或分析讨论的方式,一起剖析主要风险点,查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整改工作。
(三)优化考核竞争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信贷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结合不同信贷产品的利润空间、工作量及风险水平等,综合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将个人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激发其工作潜能,充分调动和保护信贷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信贷岗位引入末位淘汰机制,让信贷客户经理人人都有危机意识,并能化压力为动力,充分参与竞争,形成良好的内部竞争氛围。(作者单位为陕西省信用联社渭南审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