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病的临床特点、检疫、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治
2018-05-14王宝民
王宝民
摘要:弓形虫病也叫做弓浆虫病、弓状体病、毒浆虫病,是由于有核细胞内寄生有弓形虫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种畜禽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感染率较高的是猪。猪感染弓形虫的3~7天内会表现出类似猪瘟的症状,主要是高热、出血性坏死。现概述该病的检疫及防治措施,供广大养猪户参考。
关键词:猪;弓形虫病;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宰后剖检;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2-0103-01
1 发病特点
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出现发病。虫体可经由口、鼻、眼、皮肤、肠道、呼吸道以及胎盘等途径侵入机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畜(禽)以及带虫者的排泄物、渗出液、血液、肉以及内脏。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高温、潮湿、闷热的7~8月容易发生,且具有高死亡率。
弓形虫在宿主细胞内主要是通过繁殖导致细胞被破坏,形成的繁殖体还会快速的侵入到周围的细胞内,经过多次反复侵入就会造成细胞组织发生水肿、炎症或者坏死。同时,虫体的繁殖后代还会影响一些实质性器官,并侵入到里面继续大量繁殖,不仅会损害这些机体器官,还会导致整个机体的免疫力明显下降,同时原有的功能减弱。
2 临床症状
病猪通常呈急性发作,体温明显升高,呈现稽留热,一般能够达到40- 43℃,精神沉郁,采食减少或者停止,增加饮水,排出混杂黏液的干粪,尿液呈黄色,稍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往往呈现腹式呼吸,有时会伴有咳嗽和呕吐,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有水样或者黏液样鼻液流出,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发生肿大。症状严重的病猪,鼻盘、耳翼、腹下以及四肢下部存在紫红色斑,并发生点状出血或者瘀血。最终由于呼吸非常困难,全身明显震颤,后肢麻痹、无力,共济失调,体温快速降低而发生死亡。
3 宰后剖检
对病死猪剖检,发现皮肤呈弥漫性紫红色,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较硬,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和坏死灶。胆囊黏膜表面存在小坏死灶,并发生轻度出血。肺脏往往呈带有光泽的暗红色,发生肿大,间质变宽,表面存在较小的灰白色坏死灶和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切面流出大量泡沫样液体。心肌肿胀,脂肪出现变性,存在栗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肾脏呈黄褐色,表面存在大量栗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和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脾脏呈褐色,也发生肿大,并存在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和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胃黏膜发生充血、潮红,轻度肿胀,特别是胃底部更加明显。肠黏膜发生充血、肿胀、潮红,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出血点或者出血斑。将膀胱剖开后,可见咖啡色的尿液,黏膜表面存在一些较小的出血点。胸腹腔存在较多的渗出液,全身淋巴结呈灰白色,发生肿大,切面湿润,存在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者黄色坏死灶以及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4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脏、心脏、脾脏作为病料,分别在肉汤和琼脂平板培养基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48 h培养,没有长出细菌生长。
涂片检查。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肺门淋巴结进行触片,待其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进行固定,再经过姬姆萨氏染色,最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半月形状的弓形虫滋养体,两端钝圆,宽度为2~4 μm,长度为4—7 μm,胞浆被染成蓝色,中央存在一个紫红色核。
动物试验。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肺门淋巴结,充分研碎后按1: 10比例添加生理盐水稀释,在室温下静置th,接着取0.5 mL上清液给小鼠进行腹腔接种,经过1周进行观察,发现小鼠被毛粗乱,腹围增大,停止采食,呼吸加速,发生腹泻等。剖检小鼠后取适量腹水进行涂片,经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大量弓形虫滋养体。
免疫学诊断方法。这是弓形虫感染调查、确诊的常用方法,通常采取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直接凝集试验(DA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进行抗弓形虫抗体或者循环抗原检测。
5 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只要猪群中出现发病猪,要立即采取隔离治疗,同时对猪舍以及饲养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保持饮水和饲料卫生。病死猪尸体或者由此病流产或者产处的死胎,都必须采取无公害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药物治疗。病猪可肌肉注射添加有10%磺胺5 甲氧嘧啶和2%甲氧苄氨嘧啶的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注射液,按每10千克体重使用2 mL,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按体重使用0.07 g/kg磺胺嘧啶(SD)和0.014 g/kg甲氧芐氨嘧啶(TMP),混合后口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为避免病猪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可选择按体重肌肉注射0.1 mL/kg抗病毒1号(主成分为黄芪多糖),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