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与综合疗法
2018-05-14汤兆学于程
汤兆学 于程
摘要:奶牛酮病是泌乳期容易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营养代谢病,通常分娩后10N60天发生。一般是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尤其是3~6胎次的奶牛更容易发生。奶牛患病后繁殖率下降、产奶量减少、乳品质降低,且会导致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紊乱等疾病,严重损害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治疗。
关键词:奶牛;酮病;病因分析;临床症状;诊断;葡萄糖疗法;木糖醇疗法
中图分类号:S858. 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2-0062-01
1 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饲喂大量精料,饲喂过少品质优良的干草以及缺乏可溶性糖,导致机体生成大量低级脂肪酸,且达到机体最高处理能力以上,生成过多酮体,从而出现过食性酮病。一般来说,奶牛分娩后大约6周达到泌乳高峰,如果此时饲喂搭配不合理的日粮,无法满足机体泌乳高峰期所需,导致机体缺乏营养,达到自身最高代偿能力以上而促使脂肪代谢旺盛,生成过多酮体而出现发病。另外,干奶期奶牛如果体型过于肥胖,会导致产后食欲缓慢恢复,最大采食量延后出现,往往会动用大量体脂,从而也容易出现发病。此外,奶牛缺乏光照,运动不足,摄取维生素A、维生素B12以及微量元素等不足,也能够引起发病。
机体代谢紊乱。正常情况下,奶牛通过饲料摄取的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会在瘤胃内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分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只有少量会在小肠分解生成葡萄糖被机体吸收,这只能使机体泌乳需要的大约10%被满足,剩余90%左右的乳糖需要通过苷糖异生来补偿。在泌乳盛期,如果缺乏糖以及生糖物质(甘油、生糖氨基酸、丙酸),导致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以及相互转化失调,就容易发生酮病。
继发因素。当奶牛患有生产瘫痪、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创伤性网胃炎、前胃弛缓、真胃变位或者扭转等疾病,能够继发引起酮病。
2 临床症状
病牛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拒绝采食精料,只会采食很少的粗饲料,或者采食污物和垫草,停止反刍,最终食欲废绝。初期排出干燥的球状粪便,外面附着黏液,有时排出软粪,散发较大臭味。后期往往变成腹泻,机体快速消瘦。精神萎靡,目光凝视,走动不稳,伴有轻度瘫痪。部分病牛嗜睡,往往呈现半昏迷状态,但也有个别狂躁、兴奋,盲目吼叫,向前乱冲乱撞,眼球震颤,空嚼,颈背部肌肉出现痉挛。呼出的气体、排出的尿液以及分泌的乳汁散发酮味即烂苹果味,尤其是加热后味道更加明显。泌乳量降低,但乳脂含量明显升高,乳汁容易出现气泡,如同初乳。尿液呈浅黄色,也容易出现泡沫。
临床上奶牛还可发生隐性酮病,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在分娩后1月内出现发病,产奶量略有降低;初期血糖含量没有明显下降,尿酮水平升高,到达后期血酮水平才有所升高,此时只有经过血糖含量检测和酮体检测才可确诊。但如果奶牛长时间发生隐性酮病,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和激素分泌紊乱,从而造成繁殖性能降低。
3 诊断
对于临床上表现出比较明显酮病的病牛,可根據其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散发特殊的酮体气味进行初步诊断。但大部分病牛需要对乳汁和尿液进行酮体定性测定以及血糖定量分析才可确诊。在临床上,一般采取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乳汁、尿液中是否存在酮体。即取3g亚硝基铁氰化钠、100 g无水碳酸钠和100 g硫酸铵,全部研成细粉末,混合均匀后取0.2 g粉末放在载玻片上,接着漓加2~3滴乳汁或者尿液,并有1片滴加清水作为对照,如果出现紫红色者则表明存在酮体反应阳性,没有出现红色则表明不存在酮体。如果条件允许,可直接使用人医尿酮体检测试纸,即将试纸浸入乳汁或者尿液中,经过30 s观察颜色变化,并同标准比色板进行对照,来判断酮体的阳性程度,这是一种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
4 治疗措施
葡萄糖疗法。病牛可静脉注射500 mL 25%葡萄糖,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为了避免肝细胞内蓄积过多的葡萄糖,适宜每小时注入少于50 g的葡萄糖。如果通过血液检查发现病牛没有出现肝功能障碍,且胰岛素分泌机能没有处于极低状态,也可以较快注射速度输入葡萄糖。除此之外,都要减慢注射速度,这是由于注射时间略有延长能够促使胰岛素分泌机能持续较长时间。
木糖醇疗法。由于该病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使用糖制剂进行治疗有时需要过长时间,且治疗经过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伴发严重脂肪肝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因此可采取木糖醇疗法。病牛可静脉注射适量的25%木糖醇,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木糖醇的注射速度最好控制在按体重每小时0.3 g/kg以下。通过缓慢注射,能够促使胰岛素分泌机能持续较长时间。木糖醇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生酮。另外,木糖醇相比于葡萄糖能够更有效的使病牛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提高,例如病牛注射木糖醇经过2h就可使机体血糖浓度比用药前升高2倍左右,而注射葡萄糖经过15 min就可使血糖浓度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