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支撑体系研究

2018-05-14高佳琪王淑梅

科技风 2018年2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高佳琪 王淑梅

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安全,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是沈阳的支柱产业。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停滞和衰退迹象。本文从政策、融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五个方面构建了政府为主导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向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支撑体系,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群升级;支撑体系

沈阳被称作“共和国工业长子”,在一五、二五期间就形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沈阳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7.58%持续增长到2014年的25.24%,一直占沈阳GDP的半壁江山[1]。然而经过困惑和转型的阵痛后,目前,沈阳装备制造业经过战略性调整,确定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航空、电子信息四大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把集群的形式业集群当做政策工具,推动沈阳经济发展。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府“造”出来的集群,其发展与升级自然也离不开政府。学者们对于政府应该介入产业集群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Porter(1998)在对多个国家产业集群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政府产业政策对一国特定产业集群的滋养和强化都有着关键性影响。Koven和Lyons(2005)通过考察美国各洲政府制定的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各类优惠政策,证实州政府支持小企业创业、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为对区域内企业集群有着积极影响。意大利政府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设立了专门机构,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向各级政府反映中小企业的意见和要求,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才等。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2],促进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产业集群尤其是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向绿色高端升级的支撑体系(见下图)。

1 完善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政策体系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产业,对于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国的综合国力。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更加注重装备制造業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2016年国务院发布《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有关意见》,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能力。

沈阳市市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总体规划及有关措施。根据国家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结合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注重培育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及时制定并出台适合于沈阳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细则或条例[3]。同时,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的渠道,加强市级财政资金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在绿色、高端装备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 完善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融资体系

装备制造业多为重大装备的生产和制造,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因此装备制造业融资具有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回报时间较长,流动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对于沈阳装备制造业融资来说,还有另“地方特色”,就是改制成本大和技术创新的融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沈阳装备制造业融资具有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时间长、改制成本大以及技术创新的融资需求不断增加的特点,可供沈阳装备制造业融资途径主要包括银行融资、国家开发银行融资和上市融资三种。

基于沈阳装备制造业的融资特点和目前的融资途径,为了支持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向绿色高端升级,可以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产业基金。基金的来源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其余部分以社会融资补充,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银行可以投资于基金,基金再投资于产业,既隔断了风险,又实现了对产业的支持。借助这个基金,可以保证企业研发费用的连续性,从而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提高,提高企业竞争力。产业基金将会起到助推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引导方面作用。

3 建立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技术创新网络体系

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仍然落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已经具备生产整套大型设备的能力,但是很多高端装备制造设备的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实践证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则需要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布局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虽然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多,但是企业之间缺乏密切的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功能关联,创新合作更是少之又少[4]。沈阳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纯技术资源比较充裕,产业基础也很雄厚,更不乏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然而研究机构与当地企业之间的互动较少,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外流。因此,需要建立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的技术创新网络体系。该体系由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三方面组成,需要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实现协同创新。通过构建高效协调的技术创新网络,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紧跟世界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沿,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方面提升群内企业的技术能力,使得企业可以向价值链的高端靠近,最终实现价值星系的恒星企业,另一方面也提升集群的综合实力,实现集群升级。

4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特有核心竞争力,而且是无法被复制和模仿的。然而现阶段东北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却面临着人力资源全面告急的问题,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创新型专业人才,亦或技能熟练的高级技工。政府除了人才引进计划,解决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匮乏的根本方法是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了保证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应该根据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主要行业的需求,打造全新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中职学校教育为基础,高职院校教育为骨干,企业培训为提高,多层次现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5 完善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供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系统是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体系运作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因此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东北三省各地域范围内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综合环境、公共信息服务以及公共安全救助、卫生设施、金融服务设施等)的支持。

沈阳要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升级,除了重视发挥大型核心企业的作用,还要积极扶持培育中小企业,从而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这就必须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经济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供应链管理、专业市场、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平台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等方面的融合。通过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整合促进沈阳制造业获取集聚经济效益,增强制造业之间的内聚力和关联性,产生同向合力的乘数功能,降低制造业整体生产费用。这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和对投资的高要求,沈阳市政府必須承担起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重任,一些重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兴建,以及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必须依赖政府,政府提供全部的建设费用和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政府投资能够促使社会资本投资到装备制造业中。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扮演着资金供应者、生产安排者和具体的服务生产者的角色,直接向费者提供服务。政府既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公共服的生产者,也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升级公共服的管理者。在保证政府承担公共服务主导责任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可以引入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实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公共服务购买、政府间协议、特许经营、凭单制、志愿服务等多种供给方式,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鞠轶,周玉良,胡伟.沈阳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探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7(2):40-41.

[2]王人杰.装备制造业企业融资途径的探讨[J].经济师,2011,1.

[3]温馨,杨淼,殷艳娜.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22-325.

[4]李浩然.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分析[J].2011(4):202-203.

作者简介:高佳琪(1982-),女,辽宁沈阳人,博士,讲师;王淑梅(1965-),女,辽宁大连人,博士,教授。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