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本 读中求悟”

2018-05-14陈杏英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领悟技巧文本

陈杏英

一、认识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读为本

当前阅读教学中已普遍重视了读的问题,课堂上基本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走入了“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的怪圈。从理论上讲,多读确实可以释词析句、深化理解、训练思维、积累语言、甚至可以感悟写作技法,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书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不说读百遍,就是读万遍也搞不懂。我们要把握阅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观点,而不是盲目地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其次是教师指导思想不正确,把朗读仅仅作为控制教学时间的手段,而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呢?

1.首先要弄清读有层次的基本教学流程

(1)初读——读准读顺,整体感知。处读阶段,首先是为了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可以让学生轻声读。进而让学生轻声或者默读,概览课文大意,把握主要内容。这个阶段要求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品读——领悟情感,感悟语言。初读课文后,就进入品读阶段。借助品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和结构方式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品读建立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只有品出词句的内涵和情味,才能读出感情来。这个阶段要求有感情地读。

(3)熟读——深化情感,积累语言。高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自己的语库。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

2.正确处理朗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理解和朗读的关系。悟情入情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先理解文意,再有感情朗读。但有些“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领会也因人而异,对此不应追求过于“深入”“统一”的理解。有些诗文也可略知其意即可熟读,日后再慢慢领悟领会。

(2)齐读与自由读的关系。一篇课文的朗读不能都是齐读,也不能一味自由读,要因时段而异,因文句而异,使二者得到优化配置。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对情感的表达尚需指导时,可以用齐读,因为齐读便于教师发现共性的问题,便于集中指导。在形成共识的请况下,对一些富于情感、表现力的关键句、中心句等也可以采用齐读。对于尚在理解和领悟中的初读,或者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后的感情朗读,一般要采用自由读。

(3)情感领悟和技巧指导的关系。技巧指的是朗读中的重音、停顿和语调的处理。近期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加强情感体验,淡化朗读技巧”。情感是内容,技巧是形式,技巧是为了表达情感服务的,离开情感,技巧就毫无价值。因此,不能说这种观点就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技巧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技巧,情感无以表达。对那些普遍较好地掌握了朗读技巧的学生,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以情带声的方法来指导朗读,即通过情感的领悟带动技巧的运用。而情感的领悟与技巧的运用互动的做法,适用于更多朗读基础不同的学生,值得提倡。

(4)读出文本的感情和读出独特体验的关系。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生命,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让学生用朗读以声传情。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有自己的独特体驗,教师应该允许、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但学生体验的“独特”,要有一个限度,这个“度”就是不能忽视文本这一主体的存在,不能置文本于不平等的地位,对那种完全不顾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随心所欲的读,教师必须加以纠正。

二、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读中求悟

引导学生感悟的基本方法:

1.读中感悟。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效果与其对语言的感悟程度一般呈正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指导学生读就是在指导学生感悟。

2.品中感悟。所谓“品”,指的是揣摩品味课文的重点词句,领悟其意韵和表达技巧。

3.境中体验感悟。借助录音、图片、简笔画、课件等音像媒体,将课文语言还原成具体形象,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4.演中感悟。借助教师和同学的演示,展示语言的内涵。或者让学生表演,凭借角色效应,促进感悟。

5.联系生活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形,理解越快、越真。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有时还可以让学生亲历类似于文本反映的生活以加强体验,促进感悟。

三、自主合作探究,激活课堂

1.还给学生自主,做学习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重视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问难,展开争辨,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组织。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力争创设一个利于支撑学生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教学的环境,组织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他们读书、查阅、质疑、讨论、评价、演练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的投入,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学生要动起来、动脑、动口、动眼、动鼻、动手、动身……突出主体的能动作用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让学生主动、自动、生动地得到发展。

3.创设和谐的热烈的自主探究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

在课堂上,应人人平等,人人有发挥,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在趣味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探究,主动学习。

猜你喜欢

领悟技巧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多么痛的领悟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