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初步探究
2018-05-14卢海英
卢海英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要用一个个问题串起课堂,使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开始,经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所谓“问题引领”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目前,很多数学教师也在尝试用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问题设计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如教师不能围绕教学目标、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或设计的问题没有层次性,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等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我谈谈对问题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实际性和目的性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重点、难点、疑点,要有目的性。课堂中需要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明确每个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而且要清楚学生自主学习应达到什么目标,学会什么?问题的目的性不强,学生就无从下手,缺乏操作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由易到難
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问题的提炼设计、环环相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预测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学习过程,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问题的设计要 “精”,有思考价值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一课时,传统的问题设计是这样的:“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有什么?”“时针和分针分别是用来干什么的?”“钟表上有哪些数字?”这些问题零碎,显然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起不到引领思维深入的作用。因为钟表的知识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有了以前的知识经验,这几个问题可以用“对于钟表上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这一问题来代替,以激起学生对旧有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个时间,让学生来观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样便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认识时间”的方法的研究和讨论。
四、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以问题来引领学生学习,课堂更简洁高效,但有些老师设计的问题千篇一律,只适合于某一部分的学生,另一部分学生是被动学习。所以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的差异,要照顾全体学生。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贯穿始终的:
(1)你能否利用已学的知识来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分数和除法是什么关系?
(3)4除以2你能否写成分数形式?
(4)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这4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最具开放性,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和难度系数都位居四个之首,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放于首位,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尽可能将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风格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处理时适当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这4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你已经回答的很好了,后面的问题你就不用做了;如果你回答第一个问题有困难,你就看看第二个问题……”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是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把知识点拆分开来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如何选择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习能力强、有挑战意识的学生他只需思考第一个问题,学习能力弱、依赖心较重的学生,他就可以选择接受帮助,这样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挑战。但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度和联结点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在问题引领的教学中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差异化成长。
五、问题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回头看”
“千金难买回头看”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在路上行走时时常回头看看,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的课堂上,“回头看”就是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老师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最后问题都顺利解决了。一般到这里课就结束了,但是如果深入学生小组,你会发现,一开始很多小组的学生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即使全班交流后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要把本组没有研究的那些问题补充完整,要完整地把这些内容思考一遍。因此教师应引导大家一起“回头看”,如:“现在我们已经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你们小组能不能把刚才没研究的问题补充完整?”这样一个回顾,让学生完整地思考了一遍,这时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才是完满的。问题引领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回头看”:学生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提醒他们把自己探究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不仅仅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完善,也让学生有机会吸收同伴的优点从新角度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认知框架;一节课将结束,提醒学生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往往就在其中达成和提升。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只有让有效的问题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生成的生命线,才能真正生成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