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有约

2018-05-14谢飞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育

谢飞

表面上看,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但隐藏在背后的奥秘却无穷不尽,而且往往能看见的都不是事物的本质和灵魂。笔者在《当“高效”课堂撞见“有效”课堂》中提到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梦想,因为我们无法保证我们每节课都绝对高效。试想,同学们每节课都激情饱满,一整天都处于极度兴奋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精神病院,这样的学校已不再是学校,这样的课堂也不再是课堂。这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既然是规律,必然就是有高潮和低谷的波形状态。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保证低谷有效的前提下去追求高谷的高效,使每节课更完美。后来,在《翻转课堂之我见》中我谈到了转变课堂形式,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现课上和课下“翻转”的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这些都只是追求高效课堂的点滴措施而已,仍然还是皮毛。所以,我不断用自己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去追问和反思自己,又有了新的收获和体会,从而形成此文,其目的只是表达一己之见, 让自己不忘初心,如果还能赢得同行们的一点点掌声和同学们的一滴滴共鸣,幸甚!

我们都怀揣教育梦想步入讲台,置身于课堂,一晃多年,也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总结出个“万能钥匙”。而且你越努力,越让你迷糊,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生源越来越差,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在夜深人静时,我时常责问自己:今天是否对得起学生?今天是否对得起自己?只要提到学生,是否对得起自己已不再重要,这绝对是“中国式”父母和老师们的“奉献”和“爱”的经典版本。其实,这样的观点恰是满满的无奈,因为这样即会荒废自己的专业和青春,也会使学生错失更好的学习机会。其实,教学相长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如何才能实现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共赢呢?我认为:老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该进位的时候,进好位;该退位的时候,退好位,不缺位,不越位。

一、用自我实现需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试想,汽车没有内燃机,就是一大堆的废铁,前行都要外力去推动,有谁还愿意驾驶这样的汽车?因此、内动力才是前进的动力,外力只能辅助前进。同理,学生没有学习的内动力,哪怕“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仍然是无效的学习,这样的课堂也绝对是失败的课堂。

有前辈曾提出:只要读书可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自然会喜欢读书。所谓动机源于需要。但现实却是:当今的学生们大多数是家里的“小皇帝”,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几乎都能不劳而获或无偿拥有。用现实和短浅的利益行不通了,再给他们灌输:“书中自有颜如意、书中自有黄金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学生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每节课都要认真听讲,课后还要仔细地写没完没了的作业……而且,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让他们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显然,学生会认为投入太多,见效太慢,而且收益还是虚幻的,这是不划算的。而且,未来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变数,可能性的巨大收益是没有人能保证的。所以,在学生眼里,只有过完了今天才有明天可言,他們当然不愿意用今天巨大的努力去换取未知的明天。

也有人说: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能激发学习动机。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写的一篇教育日记:“烂泥扶不上墙,可以肥花;朽木不可雕,可以生火。烂泥想不想上墙,朽木愿不愿意被雕,你问过他们的感受吗?”这似乎让人觉得,爱与尊重对学生学习意义重大。果真如此吗?曾经,有个青年教师特别“爱”他班上的几个待优生,他希望他的关爱能促进那几个学生学习,这位教师的关爱在一学期后终于起作用了,那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后来,这个青年教师又去关爱其他的待优生,这几个学生竟然在教育日记上写道:“套路深的xx老师,利用假惺惺的关爱来骗我们学习。”后来,这几个孩子再也没认真听这个教师的课了,校园偶遇了也躲着这位青年教师,让他苦恼至极。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考试也是学生在考试,所以,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父母和教师至多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服务员”和“导游”,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教师往往爱地太“无私”,太“泛滥”,因此,教育实践中常常见到的却是,“爱”得越深、伤得越重。但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爱却是有效的,所谓“尊其师,信其道”。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也是这道理。学生越喜欢这个教师,就会越喜欢这门学科;越喜欢这门学科,就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投入越多;投入越多,收获就越大;收获越大,就和教师在知识和感情上的碰撞和沟通就越多;碰撞和沟通越多,就对教师越尊重和爱得越深,如此良性循环才是教育教学可行之道。道理是这个道理,我们也在按这个道理实践我们的教育教学,可现实结果往往是:学生越来越厌学,教师越来越难当。

到底什么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让我们一起回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暂不考虑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发现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在当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大好环境下和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对于坐在宽敞、明亮教室里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物质利益、安全、尊重和爱的需要都几乎是有保障的,至少比十几年前的更有保障。那么,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的需要,每个学生也都需要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否则,他们只好通过捣乱课堂,不交作业,甚至破坏教学设施和学校公物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学习上,其实每个学生都在努力,而老师和家长们常常急功近利,哪怕“爱”他们也“爱”得那么功利,并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该进位的时候也没对他们进好位,甚至直接忽略了他们的存在;该退位的时候也没退到位,常常是该抓的没抓到位,不该抓的乱抓一气。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毕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全班第一名,但教师能通过对学生们学习成绩的诠释,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能通过对他们最近的积极表现,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就会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师长的我们,希望学生们成功就要允许他们失败,这才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某学段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今后的成功与否,当初爱因斯坦、牛顿不都被他们当时的教师看成“差生”吗?而他们后来的伟大成就,难道不足以让他们当时的教师汗颜吗?有经验的教师早已发现,甚至深刻体会到:成绩上的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们因此而自暴自弃。

二、用教师的智慧和教学艺术引领学生的内驱力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到学生脑海里,更重要的是去引领学生探索知识,正确对待科学和人生的态度。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太强,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一定会减少,而学生的关注点却是在教学过程上,两者的关注点不同,必然会影响到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和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一节不够就用两节,一天不够就用两天,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听的就要越多,教师越“卖力”,学生就越被动,教师讲的越精细,学生的负担就越大。这是典型的老师越位,有时候越位比缺位更可怕。

教师越位成为课堂的主人,站在讲台上辛勤的“喋喋不休”,表面上看是在“向45分钟要效率”,是敬业奉献精神的表现,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都需要时间去对知识吸收和内化。课堂需要师生之间互助合作,生生之间交流共享,课堂本身就是师生和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其关键是学生的内心接受和感悟。没有师生互动合作和生生交流共享,学生所有的努力就会成为压力,如果压力“爆表”,后果会怎样?在持续食而不化情况下,学生最终会选择“不食而死”。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为”的时候一定所“为”到位,不该“为”的时候一定不“为”,不错“为”,不越“为”。这些都需要用教师的智慧和教学艺术去做好处理教材和设计课堂的工作,使该“为”的地方内容丰富多彩、有血有肉,不该“为”的地方要简化教材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自由地在知识海洋里探索和遨游,而非在单个知识点中泥泞挣扎。

三、将教育目的内化成学生学习的内需力

当人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总是主动和幸福的;当人们为别人的理想而奋斗时,总是被动和痛苦的。教育也是有目的的,没有教育目的的教育就不再是教育。如果教师不把外在的教育目的,比如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等,内化成学生学习的内需力,他们的学习将永远依赖于外在压力,其过程也无比艰辛和痛苦。我们教师辛勤地教,其目的难道不是为了不教吗?如果教师能智慧地把这些外在目的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他们将学习动力十足,学习信心百倍,课堂也将因此精彩无比,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本真——自我教育。但过于高、大、上的教育目的对学习来说,往往是一句空话,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理想很完美,行动很“骨感”的例子。所以,课堂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把外在教学目的内化成学生学习的内需力。只有这样, 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教育目的的实现,才能让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追求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让精彩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持续力

教书十几年,却越教越迷惑。十几年前的家长,不会像现在家长一样,天天紧盯着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十几年前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条件远不如现在,也没有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更别说一对一的补习和网络在线课程了。现在师资力量提高了,家长也更重视了,学习条件也更好了,可是,家长、学生和教师却觉得学习和生活都不堪重负,不管怎么努力都还是不够,永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最终,家长的负担越来越大,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教师也越来越累。更糟糕的是,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单调,幸福感也几乎耗尽。想想十几年前,没有家校互联网平台把成绩及时发送给家长,也没这么多的联考和月考,大家在一起聊的都是些生活上“家长里短”,没个“正形”的糗事,时而几个同学们还自发组织去干场“坏事”,但总感觉那时很快乐和幸福。至今,我们不一定记得某某老师的某一节精彩无比的课,但终身难忘某老师对我们一次的关心和帮助;不一定记得是谁组织去干的那件“坏事”,但那件“坏事”仍恍若昨日;儿时的伙伴多年不见,但他们的“英雄”形象仍记忆犹新。重要的是,大家没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虚度。虽然,现在的学生也在一起聊“王者荣耀”等竞技网游,但他们比那时的学生缺乏信任和快樂,生活也越来越孤独。学生上学接受教育应该是幸福地学习和生活,健康地成长,而非是沉重的负担和痛苦。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任务就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会生活,会享受幸福生活的人,而不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应试教育的“优秀产品”也不一定是成功的,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不都曾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吗?

可见,学习和生活不是对立关系。学习成绩的提高,能使学生的生活更加精彩;精彩的生活没有优秀学习成绩,注定是有缺憾的;只有学习的生活,必然是单调乏味的。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精彩,才能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为成绩的稳步提升创造持续力,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才是幸福的过程。

五、用夯实的德育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护航

大家都听过:学习不好至多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德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夸张地说,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样的课堂还有效率可言吗?如果学生之间关系不好,横眉冷对,这样的班级还是班级吗?对班级而言,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助的关系有时候甚至比教师的作用还重要。我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科教学就走不了多远,教育当然也更走不远了。仅仅以知识为本的课堂,难以达到发展个体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学习既不是学习的起点,也不是学习的终点。学习的起点应该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习的终点应该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夯实德育教育为学生学习提供兴趣和动力支持,又要以德育目标的完成来为学科教学保障正确的航向。所以,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德育教育与我们的学科教学相融合呢?难道教师不该抓住课内外一切机会,去夯实德育教育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正确的航向吗?

每年毕业季,都有学生将陪伴自己多年的书本撕毁、焚烧,也时常爆料学生殴打老师和伤害老师的事件,这些屡见不鲜的恶性事件的背后原因,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刻反思吗?

与其说追求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梦想,不如说让每个学生真正高效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和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心愿。虽然理想越动听,实施过程就越艰辛,但我仍然坚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怀揣教育梦想,就不会缺乏科学的手段。

再见,课堂,下次再约!

猜你喜欢

生活课堂教育
欢乐的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写字大课堂
无厘头生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