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父母带娃:别把老人受累当应该
2018-05-14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于,父母这一代人除非病倒,否则很难开口说“坚决不给你带娃了”!所以,在沟通层面,基本格局对老漂一族很不利,他们生命的余热被子女不断征用:养老钱成了子女新房的首付款,退休后闲适的生活变成每天打仗似的育儿过程。
不愿意带孙辈的老人是怎么想的
53岁的陈阿姨是浙江绍兴人,只有一个儿子。打拼半辈子,也赚了些钱。
儿子顺利进入绍兴一事业单位上班,又很顺利地找了对象结了婚。她以为自己这辈子算是成功了,现在可以开始享受下自己的人生了。就在这时,她满心期待的孙子出生了,这件喜事,自从她说出“我不想带孙子”的心声开始,就变得不對劲了。
矛盾在去年年底,她去三亚旅游前夕彻底爆发。陈阿姨和先生赶在过年前,报了一个去三亚的旅游团。
但儿媳知道后说,单位年底要做很多年终总结的工作,婆婆总应该出手帮一帮,还没来得及跟婆婆开口,却得到了婆婆要去旅游的消息。
在出门旅游前三天晚上,儿媳怒气冲冲抱着孩子到婆婆家里,还甩出一句狠话:“你可以不带孙子,以后等你们老了,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不用管你们?”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在了陈阿姨的心里。这次大冲突爆发后,倒是更加坚定陈阿姨出门旅游的决心,一直玩到腊月廿八才回家。
旅途中,陈阿姨随机做了一个关于带不带孙辈的小调查,“虽然大部分老人都说在带,但说起来也是各种牢骚,集中说起的一点,就是带了孙子孙女后,自己的生活就丧失了。”
对此,全国的妈妈和婆婆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话题还上了微博热搜。
《人民日报》认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奶奶带孙子,不是法定义务;儿女赡养老人则是必须的。老人把儿子抚养成人,已经尽过义务了。然而,不带孙子对不对,并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还是个家庭伦理问题、情感问题甚至习俗问题。这么一说,有点复杂。不妨先揣测一下,这位奶奶为什么不想带孙子呢?
首先,可能因为累。孩子好玩时候是好玩,但照顾起来,累是真累。吃喝拉撒睡,件件都很麻烦。照顾好需要很强的体力,并且,天天如此,无休无止。对年轻人来说都是大负担,岁数大了再折腾这么一回,发憷很正常。
其次,累完了,可能还要有气生。老人带孩子可能没有那么“科学”,两代人的育儿理念很可能会冲突。而如果没有很好的化解办法,很多老人选择生闷气来避免吵架。辛苦还憋屈,难怪不乐意。
愿意带孙辈的老人是否能得到补偿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的长辈愿意跨越千里前去给子女照料孙辈呢?
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一种根植于熟人社会的“面子”观念。举个例子,子女在大城市买房、安家、生娃,身旁的人都夸自己的子女有出息。这时候,如果自己没能去参与建设子女小家庭,没能在他们困难的时候被召唤去帮助他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
不过,相比“面子”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代老人所普遍具有的奉献精神。
如今有些儿女会给帮忙带孙辈的老人一定经济补贴。那么,老人带孙辈,该不该得到补偿?
律师从法律的角度做出解释:如果老人和子女之间有协议约定,子女就要按照约定给付老人相关费用包括劳务报酬;如果双方并无相关费用约定,那么老人和子女之间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往往会被认定为无偿委托关系。但老人对第三代的抚养没有法定或约定的抚养义务,所以老人提出要求收取“带孙费”是合法、有据的。
男性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
在两代人共同育儿过程中,自然伴随着各种冲突。婆媳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是冲突的主要形态。从表面看,家庭矛盾的来源主要出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但事实上,婆媳双方恰恰是整个社会和家庭结构里最弱势的两个角色。男性在婆媳争吵中呈现出的窘迫与无奈,是以自身在育儿中实质性缺位为前提的。
假如男性能够承担起一部分育儿责任,那么男性首先可以弄明白双方争吵的点在哪,其次可以有能力把具体的育儿问题解决了。这样一来,婆媳争端即便不能扼杀在萌芽阶段,起码也不会扩大化。
此外,由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缺位,是一个更加值得注意的问题。
目前的情况是这样的。即使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做得最好的上海,政府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保育服务。最新的上海市完善幼托服务的文件中,依旧还是鼓励以家庭为中心进行幼儿托育。
但是,国家理应提供6个月之后让孩子进入公立托儿所的选项。只有这样,才能部分地解放女性,也部分地解放老漂一族。
没有公立保育机构,或者说政府鼓励家庭式的育儿,那么就应该在税收制度安排、育儿补贴层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最终导致在大城市安家落户的年轻夫妻必须向家庭内部整合资源。所以,年轻夫妇对长辈的征召,就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在势如破竹的征召浪潮下,一部分原本不愿意进城帮子女育儿的老人,成了没有道德的人。舆论会给他们洗脑,最终会催促他们走进城市,走入子女的家庭。(《人民日报》 2018.5.3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