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石江:在村里办起图书馆,坚守43年

2018-05-14

阅读(书香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木工村民妻子

距离最初办起免费图书馆的时间,已经过去了43年。

1974年夏天,刘石江还是个18岁的青年,刚刚从县城的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意气风发地办起了一个“煤油灯下的图书馆”,把村民们从牌桌上聚集到了煤油灯下读书。

如今,刘石江已年过六旬,鬓发斑白的他和妻子一起“留守”在村子里,为有需要的老人、孩子们固守着一间藏书7000余册的图书馆。

刘石江打定了主意,“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他的坚守打动了网友,引起了媒体关注。面对慕名而来的读者,刘石江说:“我的生命已融入图书馆,不管面临什么困难,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办下去。”

身在乡野 心向“明月”

去往福建寿宁县竹管垅村的路弯弯曲曲,盘山而上。刘石江的图书馆就深藏在这海拔600米的群山之中,山上的云雾笼罩着低矮的土木瓦房,贫穷也像云雾一样,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物质的匮乏,带来的是精神的匮乏。农闲时,村民们除了打牌,鲜有别的娱乐方式。刘石江家的农舍,成了填补村民们精神需求的“高地”,阅读之风在此兴起。

见到刘石江时,他正和妻子忙着整理书籍,身材不高的他几乎“淹没”在书堆里。

刘石江家二层小楼的六间房里,有三间装满了书。书架上不仅有农业技术书,也摆放着《二十四史精华》《三言两拍》等文史经典。

“书能让人长智明理,无论对城市人还是村里人来说都一样重要。不同的是,大城市里要读到书很容易,但在农村接触书的渠道就少一些。”刘石江感叹,乡村太需要图书馆了!

刘石江会木工,靠着这项技能攒下了一些家业,他建起了乡里的第一座两层砖混楼房。乡亲们好奇地问他从哪儿学的,他掏出几本专业书说:“就靠这个”。村民们循着他的法子开始跟着书“自习”,把农业种植等技能提高了一个档次。

还有不少贫困户常到他的图书馆,寻思着能不能从书里找到一些致富的方法,刘石江都会热情地向他们推荐茶叶种植等实用书籍。一些贫困户依靠科学种茶,逐渐脱贫。

刘石江家也种茶,现在图书馆的日常运营都靠着夫妻俩每年2万元的茶叶收入在维持。妻子柳德声不识字,一起干农活“养活”这份事业,一双手因为采茶而长满老茧。

“口袋里只要有几块钱,都会被他拿走去买书,一件漂亮衣服也没给我买过。”妻子忍不住抱怨,“但孩子们总劝我说刘石江做的是有意义的善事,是值得的。”

虽有抱怨,但图书馆只要有人来,柳德声还是热情地倒上一杯热茶,脸上挂满笑容。

“要不是妻子支持,我也坚持不下来。”刘石江面带歉意,他特意找出了两人结婚时的照片,照片里两个年轻人面对未来满怀憧憬。

生活总有许多变化 让他历经波折

如果没有开图书馆,刘石江可能会是另一种人生。

1979年高考前,有人喊刘石江一起去,可那时图书馆已成立5年,刘石江离不开。“人啊,有了牵挂,就走不了了。”刘石江说,“我要是走了,大家精神寄托的地方就没了。”

刘石江放弃了高考,但命运没有放弃对他的考验,他先后从事过木工、养殖户、司机等工作,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图书馆能一直开下去。

最初,為了买书,身无分文的他在父亲的同意下,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卖了,又向生产队借了400元,才换回了1000多册书和一些书屋用的桌椅。这笔债务,他足足干了5年的活才还清。原本靠着政府发放的每月15元补贴,图书馆运营还算顺利,但1979年之后,补贴取消了,刘石江开始了赚钱养图书馆的漫漫长路。

为了维持图书馆的运营,刘石江自学木工,做木凳、木床来卖钱。1988年,他手头攒下1万多元,次年建起乡里第一座两层砖混楼房,沿街的店面本可以经营小卖部,但他还是坚持辟为农家图书馆,免费开放。

“生活总有许多变化,让我经历波折。”刘石江说。1989年,刘石江将图书馆交给妻子打理,到县城办起养鸡场,却以亏本告终,刘石江濒临破产。关掉养鸡场回到家后,刘石江手头只剩下了5000元。“再亏了怎么办?”刘石江心想,“还是全投入图书馆里吧,这比较值得。”

他想让图书馆一直开下去

回忆起往事,他对家人还是心怀歉疚。那时候小女儿出生,生活压力陡增:“如果关掉图书馆,两个人都出去做生意的话,生活可以过得很好的。”

但他还是放不下。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刘石江借钱考驾照,先后给人当过司机,搞过客运,跑过货物运输。

“这是一段艰辛的往事。”刘石江说,曾经有人劝过他以这项公益事业进行募捐,他举棋不定,犹豫着不肯走这一步,因为一直以来,对于他办图书馆不盈利这件事,村民们是不太理解的,还有人在背后议论他“肯定有什么目的”。

“2000年到2002年是最困难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网络,大家对书的需求比现在大很多,每天图书馆都挤满了人,书不够读,又常常丢书。那时,我货车也不开了,想多买一点书也没办法。”刘石江回忆,他只能去向县文化局申请募捐,很快得到支持。

刘石江拿出一本用塑料纸精心包好的账目簿,上面清清楚楚地记着收到的每一笔捐款,一共募集到接近3万元资金。“这是大家对我的支持,我心存感激。”刘石江手捧着账簿说。

43年来,投入的钱已经数不清了。“估计有几十万吧,但是我觉得很值,”刘石江说,“哪一天我走了,我要把图书馆捐出来,让它一直开下去。”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木工村民妻子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我胖吗
非暴力
怀才不遇
把麻烦挂在树上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黄木工
黄木工
快乐“小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