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子连心”的奥秘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26期
关键词:母爱婴儿现象

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

“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

什么是“母子连心”?看看下面这几位妈妈的亲身经历:

妈妈A:我相信“母子连心”,因为每次睡觉我都是在儿子醒的前三秒就醒了。好多次都能在半夜他准备掉下床的前一秒抓住他。

妈妈B:真的相信“母子连心”,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因病做手术,孩子爷爷说我进手术室时孩子在家也说不好受,一直让人抱着。几个小时后,就在手术顺利做完了的时候,孩子说他没事了,该玩玩、该吃吃,所以我特相信“母子连心”。

妈妈C:有一次我在外面洗尿布,洗了一会就觉得心里不踏实,跑回屋一看,儿子居然掉在蚊帐上,悬在半空中,差点就掉下来了。

除了妈妈们的亲身经历外,一些研究人员也做了相关的试验。比如以色列研究人员曾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当然,这种心跳同步的情况仅仅适用于母亲和她们自己的宝宝,并且只有在两人同步微笑以及进行其他快乐的社会行为时才会出现,而且母亲融合的心跳持续的时间更长,而非仅仅几下心跳。

研究人员推测,当人类反射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时,他们或许开启了大脑中的特定区域,进而调整了心跳的节奏。相关研究还显示,母婴间的“母子连心”交流活动,对孩子同情心的产生和未来正常融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环节。

加拿大的科学家还发现,父母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因为研究证实,父母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而且婴儿与父母这种眼神的接触,会对婴儿未来社交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耐人寻味的是,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也将获得小宝贝爱的眼神的回报,造成双方脑内那种激素的浓度上升,这个过程就像在亲子之间形成一个爱的“回路”,对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意义重大。同时,这种爱的“连心”交流,也同样会促进婴儿大脑分管同情等情绪的区域的发育,使婴儿长大后更加具有同情心。

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母子连心”是有生理基础和科学依据的,并非仅是一种情感比喻。

“母子连心”是真正的“连心”

更意味深长的是,“母子连心”现象还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父母之间也照样存在。

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记载了这样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一次,曾参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但曾参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忽然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我国《后汉书·蔡顺传》也记载有蔡顺与其母亲“母子连心”的故事,情节与曾参的故事非常类似。这两段故事其实告诉人们,母子之间存在心灵感应,“母子连心”是真正的“连心”。

不过,有些人认为所谓心灵感应是虚无缥缈、不可思议的,但近些年的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心灵感应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美国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照片变化心灵感应实验。这项实验要求志愿者在看到眼前的照片后,立即说出即将看到的下一张照片的内容。结果显示,1/3的实验参与者能够在看到下一张照片之前,提前几秒钟预先感知到下一张照片的内容。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如果父母相信自己的子女酒量很大,那么孩子真的会喝很多酒,像在执行长辈计划一般。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在进行心灵感应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现象是正常的动物行为,是动物为适应生存需要而形成的。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人的意识一直在空气中游荡,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和社会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不但亲朋好友间存在心灵感应,母子之间更是存在,这就是“母子连心”的情感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连带效应。

母子究竟靠什么密切相连

既然“母子连心”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的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这个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研究人员分析了59位女性尸体的大脑,她们去世的年龄从32岁到101岁不等。他们从这些人的大脑中寻找男性DNA的迹象。之所以寻找男性DNA,是因为女性携带的后天女性DNA难与她们先天的DNA区分开来。结果发现,接近2/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按照常理,人的大脑天然防御系统会阻止血液中的许多药物和细菌进入大脑,胎儿细胞自然也在被阻之列。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闯入自己孩子的细胞,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有可能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而另外的研究也發现,胎儿也有可能获得来自双生子甚至是早先孕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微嵌合细胞。这种现象或许可以解释“母子连心”现象:彼此牵挂等互爱的产生,都源于彼此大脑都有双方的细胞。当然,目前这仅是一种猜测。但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母子间的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

“母爱无私”有科学依据

既然母子间的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这又可以延伸出另一个话题——母爱。我们都说母爱是本能的、无私的,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纽约大学医学院的林大宇教授团队为我们揭示了母爱背后的神经学机理。

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有“护犊”行为。以老鼠为例,一旦幼崽走出巢穴外,母鼠就会把它们叼回家。经研究发现,母鼠决定将小鼠叼回家的时候,脑区里表达雌激素受体alpha的少数细胞最为活跃。而当小鼠回家后,这些细胞的活跃度就开始下降。这些细胞就是母爱行为的一大关键。

实际上,多巴胺在这一过程中的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这些表达雌激素受体alpha的神经细胞会映射到产生多巴胺的脑区,而抑制这一脑区里的细胞,同样会抑制母爱行为的产生。

由于哺乳动物的诸多生化机制在演化上趋于保守,这项研究有望能解释人类的一些母爱行为,或是帮助母亲与婴儿建立起更深的纽带。

现有研究表明母爱行为深深地印刻在动物的脑细胞中。这种受生物学驱动、不需多想、近似于本能的爱,也许才是世界上最为无私的爱吧。

(《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年第5期等)

猜你喜欢

母爱婴儿现象
阅读母爱这本书
母爱的另一面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婴儿为何会发笑?
母爱
奇异现象传真
婴儿喂养硬指标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