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

2018-05-14洪中海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鲁滨逊文本课文

洪中海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对话是一种情境,是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为了激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上,而不是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读教师。同时,教师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对话,与学生交流、碰撞,但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布标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画脚、横加指责与批评。其次,要竭力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日常交谈等契机,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优差生的关系,让平等、宽容、真诚的理念灌输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三、选择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角色形式

1.教师用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对话

王栋生老师教《药》,对文中写夏瑜挨了打还说别人“可怜,可怜”以及那些茶客说他“疯了,疯了”,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他深情地说:“在长夜如磐的黑暗中,夏瑜预见到了光明。有幸的是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不幸的是他先人一步觉醒了,因而他寂寞到极点,孤独到极点。历史上,先知先觉的总是极其寂寞,后知后觉的总是真正的受益者,而不知不觉者是最‘幸福的,以为他们没有思想,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精神痛苦。”当王老师感慨万端地讲到这里,他的学生们说,从那以后对“不知不觉”有了警惕。王老师满意地对学生们说,这才是真正读懂了。看来老师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是多么有意义的对话啊!

2.教者代作者与学生对话

李镇西老师说:“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纪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

一位老师教《项链》,在谈到小说主题时,他模拟莫泊桑的口气说道:“我在文中写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认为‘败坏你和‘成全你可以统一起来吗?”于是,“莫泊桑”与学生们展开了一场深入因而深刻的对话和讨论,最终学生们既认识到了必然与偶然的相互依存,又认识到了坏事与好事的辩证统一。

四、给学生提供“脚手架”,以支撑阅读教学对话的进行

1.主问题支架

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谈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是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那些零星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性提问而言的。与那些“碎问”相比,主问题具有深刻性、顺序性和牵引性等特点。例如,有的教师在教《柳叶儿》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觉得文章所叙述的童年吃柳叶的生活十分有趣。但是教师认为应当透过课文的叙述,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作者与他同龄的一代人苦难的童年生活。为此,教师设计了三个连续的问题:“作者当时想吃点柳叶容易吗?”“吃柳叶时,哪些描写浸透着苦涩?”“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三个问题是教师精深地阅读课文,精细地思考教学的结晶,是可以整体地牵动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支架。由此可知: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改变了课堂教学对话中的“碎问碎答”的流弊,讲谈话式、答问式、讲析式的教学引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体性阅读。

2.活动支架

活动,指的是教师设计的某种可以统领起读解某一文本全过程的活动。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荒岛余生》这篇课文,他在黑板的左、中、右分别用白色、绿色、和红色勾画出三个小岛。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找出表示鲁滨逊初到荒岛时孤独凄凉的处境和情感的词语,把它们填写在白色小島上,并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表演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情态。第二次默读,要求学生找出表示鲁滨逊顽强乐观精神的词语和句子,填写在绿色的小岛上。再经过小组议论,把自己对鲁滨逊经历的感悟、最佩服鲁滨逊的地方写在红色小岛上。最后,请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写几句最想对鲁滨逊说的话。整堂课学生就是在默读、填图、表演、讨论和写话等活动中进行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走进了鲁滨逊的内心世界,探讨了他当时在荒岛上的心路历程,与鲁滨逊展开了心灵的交流。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真诚对话。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在体悟中对话,在有效生成中对话,在细节中造就一个又一个的精彩。这样,方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尝试获取知识,实现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我会学”,使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猜你喜欢

鲁滨逊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端午节的来历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背课文
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