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诗歌教学中语言的品味

2018-05-14陈露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品味李白情怀

陈露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来源于生活语言确又高于它的特殊语言形式。

一、品味诗歌语言的画面之美

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画面感,重在结合文字展开想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对于意象丰富、语意跳跃的诗歌,多样化的朗诵应穿教学始终。学生再一遍遍地诵读过程中,边读边思,捕捉意象,根据意象展开吟唱 ,便可以在吟唱 中与作者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开头一句:“好雨知时节”,一个“好”字,到底好在哪里?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做过多空洞的讲解,而应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 ,进入春雨悄然而至的情境。

二、品味诗歌语言的想象力

苏轼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国古代不少诗人往往也是因画生诗,以诗写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语言想象画面,学生会诗歌内容理解更深刻。而将语言转换成画面,对学生的想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更加考验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技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府名山,想象辉煌流丽,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蓝蓝的天空看不到边际,日月照耀着金银质地的宫阙楼阁。虹做衣裳,风为骏马,云中神仙纷纷下界而来。李白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并未到过四川剑阁,却通过惊人的想象力展示了蜀道之艰险崎岖 的磅礴气势,将道之险峻,行之艰难,生动的表现出来,山河之雄伟壮丽跃然纸上。

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古典诗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只不过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吟唱 ,不懂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

三、品味诗歌语言的情怀

在诗歌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词内涵的关键,激发学生的情怀。激发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才能体验到当时诗人的情感,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炙热饱满的感情,追寻诗的深层寓意。

如《七步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当时的情况,通过语言渲染气氛,曹丕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说的?曹植的内心有何感受?他们的神情如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诗人所处的环境,感受诗人内心的悲愤。再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的情感自然就不难体会了。这样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能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 ,营造出生动丰满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主旨,获得了高尚情操的熏陶。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普世情怀和愿望古人早已有之。如有可能,纵使牺牲自己,也要普济天下贫寒之人,这是何等的忧国忧民。教会学生品味诗歌,让其领略到古人的兼济苍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体验到品格和情怀的力量。

四、品味诗歌语言,激趣延伸

我们可以把教学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本延伸到生活,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了这首短短的五言小诗,我们想到了什么呢?一位长期在外的游子,夜晚躺在一张简陋的小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不经意间,看到月光如霜照进了屋子,他抬起头来,看着天上那轮圆圆的明月,又低下头来,想到自己漂流在外的苦楚。这样,不自觉的就想起自己在家的种种好来,想到家人,想到家乡,又想起儿时的伙伴,走过的小路……让学生说一说,或动手写一写,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心情,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牧的诗歌《山行》,为我们呈现了大自然秋天的美景,诗歌学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并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秋天》,让孩子们试着创作秋天的诗。找一找其他诗人描写秋天诗作,特别是可以把另一首杜牧所作的《秋夕》一同进行对比吟唱 阅读,拓展诗歌学习的内容和意境。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创作,不作过多的限制,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把诗中的意象转化成学生脑海中的具体形象,逐步引领学生走进诗中的画面,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才能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激活其情感与语言的发展。

五、品味诗歌的韵律之美

一年级上册中孩子们就学过了李绅的《闵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韵脚的“午、土、苦”都是上声韵押七雨。古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押韵比近体诗自由。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六句就用了四个韵。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气韵之流畅,气势之雄壮,真是精妙到一气呵成。古诗词的韵律,吟诵时,给人以清新流畅,朗朗上口之感。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验韵律之美,潜移默化的理解诗文。

涌现出许多“小朗诵家”“小作家”“背诗大王”“诗配画小能手”“小寓言故事作家”“小童话作家”“小儿歌作家”等名人。总之,诵读古诗词,感受音韵美,关乎人的素养和全面发展,是素质近体诗又可称为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多指唐代以后的格律诗。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 、陆游等等。韵是和谐悦耳,是节奏,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让学生体验到诗词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读成诵,印象最深。

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通过诵诗词,唱诗词等方式,品古诗歌的语言魅力,修炼自己的内心。诗词比现代文更加的精炼,味道却更加浓郁,语言则更加精美,学好诗文的同时也带动了孩子们现代文的撰写能力。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之美,诗的智慧,诗的力量。

猜你喜欢

品味李白情怀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诗仙李白的归宿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倒下的那一刻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