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古代时间的秘密
2018-05-14
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而独创于世的。古代中国人从中抽象出敬天顺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
十二时辰到底是什么
十二时即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而独创于世的。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开始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到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鸡鸣”在十二时中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日中”是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黄昏”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定”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古代有哪些独特的计时方法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上述计时名称常常出现。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我国古代还使用漏壶计时,称为“刻”。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竿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古人还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此外,一刻等于15分钟,一炷香约为20分钟。
古人怎样安排时间生活
古代人究竟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生活?
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刻度单位应当是“日”。太阳的升与落是一日劳作和休息的标志。由昼与夜组成的一天,则是一年的基本单位。
比日大一号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定期的循环变化。
“年”是我们时间生活中最大的单位,中国古人认识一年的一个途径来自于夜晚对于星星的观察。经过精密的观测,古人发现了头顶的星空上,北极星永远安定地挂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节不断地旋转,斗勺柄春天指东,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古人于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个星区,又在每个星区选出代表性的七颗星,这就是二十八星宿。
依靠对于日、月、星的观测,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古人已经建立了对日、月、四季和年的基本认识。实际上除了天文,古人还在身边的自然变化中发现了无数时间的刻度。他们发现到了一个季节鹿会生角,到另一个季节鹿角会脱落,发现大雁、伯劳等候鸟总是按照季节飞来,又按照季节飞去,发现花开花落、雷雨风霜都是和时间的循环密切相关。
所有这一切,后来被一点点编组到古代时间的谱系中。其中最体系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一分为三,并按时序分别选取三种物候编成。每一种物候都是可以作为时间变化标志的自然现象。
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人已经通过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因為一旦清楚了时间循环的链条,古人就可以预先知道大自然即将发生的许多变化。人们可以按照历法有条不紊地安排一年的生产和生活,未来由未知变成可知。
古代中国人由此依循大自然变化规律生产和生活,并从中抽象出敬天顺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华网2017.3.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