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可供全球治理借鉴的思想智慧

2018-05-14滕文生

新传奇 2018年25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文明民族

为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历史文明与现实文明所积累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智慧。而在中华文明中蕴含着可供当今国家和全球治理借鉴的思想智慧。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思想作过精辟的阐述。比如,在孔子之前一个叫史伯的人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则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所以说,“和”与“同”是相异的,“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和”合相处。我们倡导和坚持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正是以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

所谓有容乃大,是说如同大海之所以浩瀚是因为它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一样,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只有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而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文明特性不尽相同,但不同意味着多姿多彩,差异包含着融通与统一。不同文明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美好。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来促进不同国家的共同繁荣,建立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选择理论指导、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实现民富国强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尊自信、自己作主、自力更生、奋斗不息。当然,这并不是要拒绝他人和外部的支援、帮助与合作,而是说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点上。这样才能真正自主自强,而不会变成他人和外部力量的附庸。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正是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鼓舞下,才能不断地实现和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才能不断地缔造近代以来中国的救国、兴国、强国大业。

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说,一个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的民族是可悲的,正像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孤独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不仅在每个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中要倡导和坚持,而且在全球的经济、政治治理中也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每个国家遵循这一思想精神来想问题、办事情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在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关系时,能够设身处地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对方着想,能够推己而及人,能够既成己之得之利之美,亦成人之得之利之美。这一思想早在18世纪末就被写入了法国的《人权宣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它是“最纯粹的道德准则”,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座右铭”。这一思想还被国际社会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大厅的墙上。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许多事实都已证明,凡是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金律而搞霸权主义的,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又害己。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在当今的国家和全球治理中,应该广泛倡导和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和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共进,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同舟共济、和平共处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讲求平等政治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同舟共济、和平共处,是说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分贫富、大小、强弱,都应平等相待、互信互助、和睦相处,而不应以富欺贫、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等,都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崇尚。

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不同类型的民族。因此,要始终倡导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都应一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促进各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一如既往地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把同舟共济、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我们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相符合相统一的一种思想智慧。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概念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书中评价刘德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和人民所倡导的“求真务实,不尚空谈”“言行一致,躬行实践”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精神的本质要求和内在体现。客观实际和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实际变化了、实践发展了,人们的认识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办法也应随之相应变化和发展,否则就会同变化和发展了的实际与实践脱节,那就不是实事求是了。在中国历史上,与时俱进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和深入人心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所倡导的“因时达变,与时偕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給各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要解决好这些新课题,努力运用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思想,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是没有发展出路和光明前途的。

天人合一、俭约自守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勤俭与奢华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所谓天人合一、俭约自守,是说人与自然界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为此,人们应该节俭朴素、力戒生活的奢华,防止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以免造成对大自然自身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破坏。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时,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服务。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合理有序、俭约有度,如果过度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脍炙人口的名言,都表达和强调了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力戒奢华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治家治国的极端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就,但与此同时,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切关心地球命运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应该高度关切并严肃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毫无疑义,认真借取和积极践行天人合一、俭约自守的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水云间荐自《北京日报》2018.6.11 滕文生/文 )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文明民族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MINORITY REPORT
对不文明说“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传承 民族 文化
文明歌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