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之旅33天”的故事

2018-05-14李静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宝宝天宫航天员

李静

活动背景

2016年9月18日一大早,大豆豆拿着一张报纸,兴奋地对我说:“老师,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了。”“老师,这个事我也知道。”很快一群孩子围拢过来,相互谈论起自己知道的事情。第二天,有的小朋友从家里拿来了天宫二号的发射视频,有的带来了关于宇宙、太空的图书,还有的带来了火箭的模型。看到孩子们对这些内容如此感兴趣,我便和他们一起讨论起天宫二号、八大行星、火箭、星座等相关问题。一时间,这些内容成了班里孩子们热议的话题,在接下来几天的区域活动中,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些内容。博宁想在积木区搭建一个天宫二号,可是一连几次都搭不好。后来又开始搭建火箭,他用一个锥形和一个圆柱体组合后,火箭搭好了。一旁的豆豆说:“博宁,你这个还挺像火箭的,搭好了火箭,咱们搭坦克吧!”

老师将孩子们带来的新闻、关于太空的图书投放到了语言区,孩子们刚开始很愿意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和翻阅,可是过了3天,来到积木区和语言区游戏的小朋友便不再关注太空的话题,玩其他游戏了。

分析原因

面对如此情景,我们产生了疑惑,本以为孩子如此关注的内容可以成为班级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可没过几天,就无人问津了。是孩子们不感兴趣了,还是有其他原因?于是,借助教研活动的机会,我们分享了这个的困惑。通过大家的研讨和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1.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兴趣点是分散的。班里对活动感兴趣的小朋友,有十几个,有的对卫星感兴趣,有的对火箭感兴趣,有的对宇宙感兴趣,有的对星座感兴趣……

2.幼儿讨论的话题是远离生活经验的知识性内容。卫星、行星、宇宙,这些内容是以知识经验的形式被孩子们谈论的,对这些内容他们获得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没有直接体验、感知操作的机会。

3.幼儿的表达表现是有局限性的:刚上大班的孩子,现有认识水平、操作能力不能支持其想做的内容。正如上述案例中,博寧其实很想在建筑区搭一个天宫二号,可是因为不会便放弃了,而简单的火箭造型又不足以使他获得挑战和满足,因而造成兴趣转移或放弃。

困惑与思考

分析出原因后,我们也有了更多的困惑与思考,我园自然化教育强调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强调课程内容应来源于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件和内容。面对孩子们关注的伟大祖国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面对孩子们的兴趣需要与现实问题,作为教师该何去何从?是跟随目前孩子们的现状放弃,还是继续关注这些孩子到底对该内容中的什么感兴趣,进而支持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一时间,我们真的有些迷茫……

正当我们踌躇不前时,又一件大事在班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周一早上一入园,班上的几个“小太空迷”兴奋地告诉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了!几个孩子兴奋而激动,再一次坚定地告诉我:“老师,我们真的喜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在强调,要促进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需要与兴趣。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困惑:这几个孩子的兴趣要不要支持?远离孩子生活经验的、他们又非常喜欢的内容我们到底要不要开展?

想起那句教育格言——每当不知怎么做的时候就问问孩子,孩子一定会给我们答案。我们把这个问题提给孩子,孩子们都高兴地回答:“愿意!愿意!”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两个问题。

1.应该如何尊重、支持和发展幼儿的个性化兴趣?是否可以由几个孩子的兴趣引发成更多孩子的好奇与参与,如何做到?

2.如何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将这样离幼儿生活经验比较远,然而又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用什么形式来开展活动,幼儿能积极参与,乐在其中,自然学习?

实践与探索

应幼儿的请求,我们全班一起观看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全程视频,一道道程序、一个个介绍、一声声口令深深吸引着全班幼儿。特别是当我们得知本次飞船搭载两名航天员,他们还要在天宫二号中生活33天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都为之惊叹。

惊叹之余,作为教师,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这太空33天有可能成为我们班活动的线索。特别是,当大豆豆他连续4天在分享环节分享了他每天收集到的关于航天员叔叔在太空中做的事情,每一次的分享都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的时候,坚定了我们的判断。就这样,我们班创设了“太空之旅33天”航天员叔叔太空生活记录的活动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大豆豆与同伴分享的意愿,也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有助于培养幼儿持续关注事件发展的能力,满足很多孩子愿意去探索的好奇心,同时感知时间,等等。

在记录航天员叔叔33天的经历的同时,孩子们也做了自己区域活动的记录,这样真正将远离孩子生活的内容和真实生活相联系。在这相对漫长的33天,小朋友们跟随航天员叔叔都经历了怎样的太空之旅呢?以下是这33天当中“孩子们关注的大事”。

伴随着对航天员叔叔太空生活33天的连续性记录,我们班小朋友跟随每一天的太空生活讨论、质疑、惊讶,获得了属于他们的快乐。航天员叔叔在天宫二号内吃饭、健身、种生菜等一件件小事,甚至他们返回地面后第一顿饭里有土豆丝,都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恰巧那天幼儿园晚餐中也有土豆丝,孩子们仿佛都吃出了“航天员的味道”,有的小朋友一连要了好几次。

我们对太空之旅的持续关注,也引来了弟弟妹妹的喜欢,几个小朋友还特意“登门拜访”进行火箭探秘。这也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原来还有别的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特别喜欢火箭呀。”“我们能请他们来咱们班参观吗?”“太空party”展览会应运而生。孩子们针对何时办展览、在哪儿办展览、布展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制订了相关计划,并按计划着手筹备——制作宣传海报和门票、自主选择担当的角色和分工、准备展板和展品等,最后,齐心合力举办了6场成果展览,共计迎接260人次参观。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作为老师我们有太多的感动与惊喜,更为我们班开展的记录“太空之旅33天”的活动而感到自豪。因为这不仅实现了班上部分孩子的“太空梦”,同时在分享信息的过程中也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和同伴一起做事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自己活动的能力、大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都让老师们真真切切看到了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这次活动取得的成功,让我们有了前行的信心,更有了去反思过去很多主题总是虎头蛇尾的勇气和机会。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可以站在孩子们的旁边甚至他们的身后和他们共同向前走?那就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为落脚点,以教师适宜、多元的支持为连接点的师幼共同生活。

作为教师,走进孩子内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相信他们的力量,顺应他们的节奏,挖掘更多的可能,给予适宜的支持,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事件一:天空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对接

10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指定轨道,完成与天宫二号的对接工作,孩子们在得知这个新闻之后,要求老师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看看。在看到一张对接流程图后,大家对哪个是天宫二号,哪个是神舟十一号进行了争论,孩子们分成了两派,都说出了自己如何去辨别两个卫星的方法。最后博宁说:“老师,您干脆再帮我们找找天宫二号的图,我妈妈就是在网上让我看的,等大家看完两个卫星的图,就很容易判断出来啦!”果然,当他们观察完两个卫星的结构图,很快就分辨出两个卫星的不同之处了。后来,大豆豆制作了一个天宫二号,小豆豆做了一个火箭,这之后便掀起了我们班制作火箭的热潮。孩子们陆续带来材料在美工区做出了自己的专属火箭、卫星,为我们后来进行的太空Party提供了很多展品。在布展中,孩子们注意到很多火箭不稳的现象,便生成了集体活动“小火箭立得稳”等系列活动。

事件二:五星红旗的情结

在对接成功后,航天员叔叔们在天宫二号舱内向全国人民敬礼的画面中有一面国旗,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请老师做了一面国旗,挂在了班里。从那以后,每个孩子都要在自己做的火箭上粘贴一面国旗。不仅如此,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变成孩子们最期待的事:“老师,什么时候轮到咱班升旗呀?”“老师,我是下次的升旗手,您千万别忘了!”大家觉得能亲手摸摸国旗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情。看到孩子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我们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从在天宫二号里看到国旗,到珍惜自己升国旗的机会,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和航天员叔叔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把近距离接触国旗看成是像航天员叔叔一样神圣而伟大。

事件三:蚕宝宝上太空

在太空中饲养蚕宝宝,这可是件新鲜事。因为孩子们有过养蚕的经历,大家都在质疑:太空中没有氧气,蚕宝宝怎么生活?它会死吗?蚕宝宝会穿像航天员叔叔一样的航天服吗?它们吐出的丝会飘在空中吗?那些丝会把航天员叔叔缠起来吗?孩子们对这件事都有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有些小朋友十分关注这件事,主动收集资料,更是关心“秋风白玉”的情况。在得知有一只蚕宝宝死亡后,他们很是心疼和遗憾,小朋友们很关心其他蚕宝宝的状况,有的小朋友还每天请爸爸妈妈帮他们留意后续的实验进程。在我们班的太空Party中,博宁还专门做了一个蚕宝宝在太空中如何生活的展板,向小朋友和客人们介绍他了解到的蚕宝宝的信息。

猜你喜欢

蚕宝宝天宫航天员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天宫课堂”讲了哪些“高能”知识点
“天宫二号”里的大扫除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