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珍稀品种:杰出女科学家》一文的纠错指谬
2018-05-14朱安远
摘 要: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是全世界顶尖科学家精英中的精英,女性诺自科奖得主尤显珍稀。贾宝余和饶毅《珍稀品种:杰出女科学家》一文重点介绍了全球女科学家中的佼佼者,以女性诺自科奖得主和曾作出过诺奖级杰出科学成就的女科学家为主旋律,这种探讨颇有价值和意义,只可惜文中出现了不少史实错漏和谬误,实有纠正之必要,以免以讹传讹。
关键词:女科学家;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奖学(诺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物奖);诺贝尔化学奖(诺化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自科奖);诺贝尔科学奖(诺科奖);居里夫人
2009年第1期《科学文化评论》刊载了贾宝余和饶毅《珍稀品种:杰出女科学家》(此文面世时,2009年诺奖尚未揭晓)一文,[1]文题中的“珍稀品种”改为“珍稀资源”,似乎更恰当些。笔者经仔细认真研读后,发现文中存在不少史实错漏和谬误,特撰此专文来纠错指谬。
截至2018年底,共有904人908人次荣获诺奖(PH=210,CH=181,PM=216,LI=114,PE=106,ES=81),另有24个组织机构在25个年度内27次荣获诺和奖,其中女性诺奖得主共有51人52人次(PH=3,CH=5,PM=12,LI=14,PE=17,ES=1)。
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的女科学家
诺物奖、诺化奖和诺医奖组成诺自科奖,诺经奖则可纳入广义的诺科奖范畴。首先来回顾一下诺自科奖颁奖概况,截至2018(2008)年的诺自科奖颁奖概况见表1,其中双料诺奖得主仅4位:居里夫人(1903PH33+1911CH)、鲍林(1954CH+1962PE)、巴丁(1956PH32+1972PH31)和桑格(1958CH+1980CH33),共有19(12)位女性20(13)次荣获过诺自科奖,女性总人次和总人数占比分别是20/607=3.29%(13/530=2.45%)和19/604=3.15%(12/527=2.28%)。诺自科奖颁奖总届次是PH+CH+PM=111(101)+109(99)+108(98)=328(298),其中有女性得主的届次是3(2)+5(3)+11(8)=19(13),占比是19/328=5.79%(13/298=4.36%)。诺自科奖颁奖总年份数是114(104,仅1916年和1940-1942年未曾颁奖),其中有女性得主的年份数是17(13),占比是14.91%(12.50%)。
迄今19位女性诺自科奖得主依次(按获诺奖时间先后排序)是:居里夫人、伊伦·约里奥—居里(1935CH22)、柯里(科里)夫人(1947PM32)、迈耶(梅耶)夫人(1963PH32)、霍奇金夫人(1964CH)、雅洛夫人(1977PM31●)、麦克林托克(1983PM,迄今唯一独享诺医奖的女性)、列维—蒙塔尔奇尼(1986PM22,获诺奖时拥有意大利和美国双重国籍)、伊莱昂(1988PM32)、努斯莱因—福尔哈德(1995PM32)、琳达·巴克(2004PM22)、巴尔—西诺西(2008PM32)、布莱克本(2009PM31,获诺奖时拥有澳大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卡罗尔·格雷德(2009PM32)、阿达·尤纳斯(2009CH33)、梅—布里特·莫泽(2014PM32)、屠呦呦(2015PM31●)、斯特里克兰(2018PH33)和弗朗西丝·阿诺德(2018CH31●),其中4位(居里夫人、伊伦·约里奥—居里、柯里夫人和梅—布里特·莫泽)是夫妻共同获奖。终身未嫁且无子女者(真正的独身主义者)只有3位:①麦克林托克。②列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1909-2012):在“二战”期间的艰难岁月中,曾与在都灵大学医学院求学(1930-1936年)时的追求者吉多同学订婚,因1947年秋(1946年9月获得工作邀请)远赴美国工作而中断这段感情。[2]其双胞胎姐姐是艺术家(画家)葆拉(Paola Levi-Montalcini,1909-2000)。③伊莱昂(Gertrude Belle Elion,1918-1999):1937年从纽约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学士毕业后不久就初识在纽约市立学院(CCNY)主修统计学的坎特(Leonard Canter)并相恋,正当俩人准备结婚时,1940年11月坎特患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当时青霉素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1941年6月25日他因感染心脏瓣膜而不幸病逝。伊莱昂为未婚夫被病魔夺去生命而心痛不已,因无法再接受其他求婚者而选择终身未婚。文献[3]中关于努斯莱因—福尔哈德(Christiane "Janni" Nüsslein-Volhard,1942-)终身未婚之说系误传,1967年她与物理学家努斯莱因(Volker Nüsslein)结婚,1977年离婚,未生育(参见德文版维基百科)。笔者只查询到以色列女结晶学家和结构生物学家阿达·尤纳斯(Ada Esther Yonath,née Lifshitz,1939-)育有1个医生女儿(Hagit Yonath),未查询到其结婚记录和丈夫(Yonath先生?)的详情。
顺便指出,德国女数学家诺特(Amalie Emmy Noether,1882-1935,抽象代数之母)、奥地利/德国/英国/瑞典女核(原子)物理学家迈特纳(Lise Meitner,1878-1968,1938年入籍德国,1943年入籍英国,1949年入籍瑞典,爱因斯坦评价其天赋高于居里夫人)和英国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都是终身未婚者。1926年迈特纳出任柏林大学实验核物理学家特聘教授(auerordentliche Professorin,只相当于“副教授”,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正教授”或“教授”[4]),她是德国首位物理学女特聘教授,时任威廉化学研究所放射物理研究室主任(哈恩则是该所化学研究室主任)。1951年迈特纳(1945LVAF826→1951LVA968)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历史上继瑞典女化学家伊娃·埃基布拉德(Eva Ekeblad,1724-1786,1748LVA116,1751年起只被看做是荣誉院士而非正式院士)之后的第二位女院士(不计外籍院士)。爱因斯坦称之为“德国的居里夫人”,美国人誉之为“原子弹之母”(吴健雄亦享有此誉)。瑞典皇家科学院历史上的首位女外籍院士是俄罗斯女贵族、启蒙思想主义者和科学家达什科娃(Katarina Dasjkova,1743-1810,1783LVAF122,1782-1796年出任俄羅斯科学院院长,她是世界上首位国家科学院女院长)。为庆祝柏林大学(1810年10月10日正式开学)建校100周年,1911年1月11日在柏林创建恺撒·威廉科学促进会KWG(简称威廉皇帝/皇家学会,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 zur F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1948年改组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马普学会现相当于中国科学院),它与柏林大学关系密切,曾是各威廉(皇帝)研究所KWI(Kaiser-Wilhelm-Institute)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诺奖颁奖史上,被遗漏的主要女性科学家(本段所及诺奖提名时间截至1966年):①美国籍德国裔病理学家洛布歇特—罗宾斯(Frieda S.Robscheit-Robbins,1888-1973,其夫是O.V.Sprague,她未获诺奖提名):1917年开始担任惠普尔(1934PM31)的研究助理,俩人的合作研究直至1955年惠普尔退休才结束。他们密切合作开展肝脏组织治疗恶性贫血的研究,其中洛布歇特—罗宾斯对诺奖成就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却未能分享到诺奖。②迈特纳(获29人次诺物奖提名和19人次诺化奖提名,但1944年未获提名):首先正确给出重核裂变现象的理论解释,未能与哈恩(1944CH)分享诺奖。普朗克(1858.04.23-1947.10.04)在逝世前不久说“我建议今年的诺物奖颁发给斯德哥尔摩的迈特纳教授。”(Für die Verleihung des dieses jhrigen Nobelpreises für Physik schlage ich vor:Frau Professor Lise Meitner,Stockholm.)③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和核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1997,1942年与袁世凯之孙袁家骝先生在美国加州结婚,1954年夫妇俩同入美籍。至少获7人次诺物奖提名,但1957年未获提名):首先通过实验验证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憾失实验验证首创独享权,未能与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PH21/2)分享诺奖。④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晶体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从未获得过诺奖提名):她首先做出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图为发现DNA的雙螺结构作出突出贡献,因英年早逝而未能分享到1962年诺医奖(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⑤英国北爱尔兰天体物理学家乔斯林·贝尔(Dame Susan Jocelyn Bell Burnell,DBE,FRS,FRSE,FRAS,FInstP,1943.07.15-,1968年与Martin Burnell结婚,2018年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得主):1967年11月28日,正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攻读射电天文学PhD的她首先发现脉冲星,未能与其博导休伊什(1974PH22,参与发现脉冲星)分享诺奖。⑥美国物理化学家和晶体学家伊莎贝拉·卡尔勒(Isabella Helen Karle,原名Isabella Helen Lugoski,1921-2017,1942年结婚):与夫君杰罗姆·卡尔勒(1918-2013,1985CH22)共同发展出以X射线散射法测定晶体结构,即所谓的“直接法”,未能与夫君等分享到诺奖。1988年伊莎贝拉独享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可视为晶体学领域的国际专项最高奖),获奖理由是“因她对复杂天然产品的杰出晶体学研究。”(For her eminent crystallographic investigations of complicated natural products.),这可算是对她未获诺奖的一种补偿。⑦旅美中华民国分子生物学家周芷(Louise Tsi Chow,1943湖南长沙-,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其父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周德伟(字子若,1902-1986),其夫是布洛克(Thomas R.Broker),这对科学伉俪未育。她是发现断裂基因的主要功臣,但却未能与罗伯茨(1993PM21)和菲利浦·夏普(1993PM22)分享到诺医奖。
2 《珍稀品种:杰出女科学家》一文中的错漏和谬误
《珍稀品种:杰出女科学家》一文中的错漏和谬误汇总表详见表2。文中错漏成堆,尽管某些说法是沿袭了饶毅《居里夫人:光荣背后的辛酸》一文中的错误观点,但笔者推断它不会是饶毅教授在执笔,他也许仅是挂个名而已。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为这种错漏百出的文章背书,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不值得效仿。
3 饶毅教授在其他文章(演讲)中所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综述
法兰西科学院设有(正式)院士(membres)、通讯(信)院士(membres correspondants)和外国合作院士(associés étrangers)3种。饶毅教授在文献[25~27]中将“通讯院士”和“(正式)院士”混为一谈,实属不当。法兰西科学院历史上的首位女院士(1979年5月14日当选)是女数学家肖盖(Yvonne Choquet-Bruhat,1923.12.29-),居里夫人的学生、法国女核物理学家佩丽(Marguerite Catherine Perey,1909-1975,获诺化奖提名:5=1×5,5=1952/58/61/65/66)只是法兰西科学院历史上的首位女通讯院士(1962年当选)。[28]饶毅《居里夫人:光荣背后的辛酸》一文中还存有以下错漏:①P106“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实际上该书首次出版于1938年(法文版),全书共315页。[29]笔者等人在《居里家族与法兰西科学院》一文中亦曾错误地采用过“1937年”说,特此一并订正。②P107“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居里夫妇次女伊芙(又译为艾芙,ve Denise Curie-Labouisse,1904.12.06-2007.10.22)是法国/美国(1958年入籍美国)作家、记者和钢琴家。③P109“(1911年)12月11日和12日,居里夫人到斯得(德)哥尔摩领第二次诺贝尔奖,并作第一次诺贝尔报告。”此处莫名其妙地遗漏最重要的“12月10日”(即诺奖颁奖典礼日),1911年12月11日居里夫人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题为《镭与化学中的新概念》(Radium and the New Concepts in Chemistry)的诺贝尔演讲。④P109“1903年的奖,她(居里夫人)没有被正式提名。……结果瑞典科学院只有用1902年一位法国医学科学院病理学家已稍为过期的提名顶替,居里夫人才因此成为三位得奖者之一。但是,瑞典科学院只请皮埃尔作学术报告,而没有请居里夫人。”这段话纯属讹传或臆想,[30]与事实严重不符。居里夫人获得的诺奖提名情况见表3,在事实真相面前,谎言不攻自破。关于居里夫人的诺奖提名经过,文献[31]中亦有类似谬说,笔者在文献[32~33]中已给予驳正。
饶毅教授在文献[34]P62中出现了2处错误或不足:①将英国生物学家休·赫胥黎(Hugh Esmor Huxley,1924-2013)误说成是“达尔文进化论早期支持者的孙子”,P64中的这句话“它固然有赫胥黎这样的传统科学精英家族后代”和文献[35]中的“赫胥黎这样科学世家后代”也就无从谈起。休·赫胥黎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没有任何亲缘关系。[36]英国神经生理学家安德鲁·赫胥黎爵士(Sir Andrew Fielding Huxley,1917-2012,1963PM33)才是托马斯·赫胥黎的孙子。[37]②“佩鲁兹(即佩鲁茨)是第一任主任,以后好像桑格、克鲁格(即克卢格)、布勒呐(即布雷内)都做过主任(这个材料在LMB的介绍里不清楚:和中国一般介绍不同,LMB对历届主任没有清楚地列出来,其历史介绍是介绍科学工作而不是行政领导的变迁)。”笔者在文献[38]P249中已考证出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LMB)的历届主任名单,现任第6任主任(始于2018年4月)是德国分子和结构生物学家洛维(Jan Lwe,2008FRS,1967.07.14-)。显然,桑格并没有出任过MRC-LMB主任。
文献[39]“日本的生命科学已经发达多年,且有几项诺贝尔奖级的工作成果,但至今无诺贝尔生理奖。”此说不甚恰当。虽然日本分子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利根川进(1987PM)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学教授的身份赢得诺奖,且其获奖成果(发现抗体多样性遗传机制[40~41])是在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工作期间(1971.01-1981.08)完成的,但他出生于日本且一直是日本籍并在日本接受过本科教育,理应归属于日本籍诺医奖得主。
2018年6月25日,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在北大人文社科发展会议上做了题为《北大的理科改革》的演讲,其中言称谢晓亮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大陆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化学家”。据笔者考证,此说失实。中国化学家白春礼于20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因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美籍华裔,即使将遴选条件限定于“改革开放后”、“来自大陆”(即出生于大陆且在大陆接受过高等教育)、“化学家”和“美籍华裔”,至少还有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河南新乡,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85年赴美留学,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把“生物化学家”排除在“化学家”之外,纯属狡辩。1998年和2009年谢晓亮分别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终身教授和Mallinckrodt讲席教授,这是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18年7月1日起,谢晓亮教授将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出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4 结束语
笔者在文献[42]中介绍了2对翁婿(即岳父和女婿)诺奖得主,在此还需补充3对:①美国生物化学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1987,1946CH32)以及美国儿科医生和病毒学家罗宾斯(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1916-2003,1954PM33),诺思罗普的独女艾丽丝(Alice Havemeyer Northrop Robbins,1921-2016)于1948年与罗宾斯结婚,育2女:长女艾丽丝(Alice Christine Robbins Hamlin),次女路易丝(Louise Enders Robbins)。②英国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亨利·戴尔(Sir Henry Hallett Dale,OM,GBE,PRS,1875-1968,1936PM21)以及英国生物化学家托德(Alexander Robertus Todd,Baron Todd,OM,PRS,FRSE,1907-1997,1957CH),亨利·戴尔育1子2女,其中长女艾利森(Alison Sarah Dale/Todd,生年不详,死于1987年)于1937年与托德结婚,育1子2女:独子亚力山大(Alexander Henry),长女海伦(Helen Jean),次女希拉里(Hilary Alison)。③美国病毒学家和病理学家劳斯(Francis Peyton Rous,1879-1970,1966PM21)以及英国生理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艾伦·霍奇金(Sir Alan Lloyd Hodgkin,1914-1998,1963PM32)。颇有意趣的是,尽管岳父比女婿年长35岁,却还晚3年才赢得诺奖。劳斯的长女马里恩(原名Marion Rous,Marion "Marni" Hodgkin,Lady Hodgkin,1917-2015)是美國儿童图书编辑,1944年与艾伦·霍奇金结婚,育3女1子:长女莎拉(Sarah Hayes Hodgkin),出版业工作者;次女黛博拉(Deborah Hodgkin),心理学家;独子乔纳森(Jonathan Hodgkin),分子生物学家;幼女蕾切尔(Rachel Hodgkin),职业不详。
顺便再介绍1对亲叔侄诺奖得主:印度物理学家拉曼(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1930PH)以及美国籍印度裔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FRS,1910-1995,1953年入籍美国,1983PH21)。拉曼之父钱德拉塞卡·艾亚尔(R.Chandrasekhara Iyer/Ayyar,1866-1910)共育5子3女,钱德拉塞卡之父苏布拉曼扬·艾亚尔(Chandrasekhara Subrahmanya Iyer,1885-1960)是其长子,拉曼本人是其次子。
文献[43]“24个机构,其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3次”,其中“24”系“23”之误。截至2015年,共有23个组织机构在24个年度内26次荣获诺和奖。原文疏忽了“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1954PE+1981PE)是双料诺和奖得主”这一客观事实。经笔者仔细核实,张田勘文中的其他诺奖统计数据都是十分精确的,这种情形在中文文献中实不多见,值得高度赞赏。
文献[44]中描述:1901-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数最多,共211人,其中仅有12位女性得主;在117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仅有4位女性;而在20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只有2位女性……115年间,全世界共产生了18位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仅占诺贝尔科学类奖总数的3.4%,杰出女性科学家可谓科学界的‘稀有物种。”显然,这里的诺贝尔科学奖是指诺自科奖,上述描述中存在以下错漏:①诺物奖得主是203人204人次(巴丁是诺物奖双料得主)。②诺化奖得主是174人175人次(桑格是諾化奖双料得主)。③因居里夫人是跨越诺物奖和诺化奖的双料得主,故女性诺自科奖得主共计是17人18人次。④按获奖人次计算,女性诺自科奖得主占比是18/(211+175+204)=18/590=3.05%,原文中的计算18/(211+117+203)=18/531=3.39%牛头不对马嘴,是完全错误的。
爱因斯坦(1921PH)和居里夫人是国际上最为知名的男女科学家和男女诺奖得主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但失实的误传亦不少。[45]本文中业已指明的错漏,其中不少是不应该出现的常识性错漏(包括因缺乏诺学常识而引发的错漏),这是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的表现。饶毅教授在文献[46]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缺乏的不仅是创新,更缺乏认真和执着(又作执著)精神,当今整个社会都过于浮躁且急功近利。对此认识笔者深有同感。
参考文献:
[1]贾宝余,饶毅.珍稀品种:杰出女科学家[J].科学文化评论,2009.02.10,6(1):100-107.
[2]郑艳秋,朱幼文.科学女人:10位荣获诺贝尔奖女科学家小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06.
[3]作者不详(来源于丁香园).那些钟情的绝情的诺贝尔奖得主 谁最遗憾谁最饱受批评[EB/OL].[2015-10-05 09:41am].http://yyh.dxy.cn/article/142468,2018-06-12.
[4]金草.德国第一位女教授[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4(Z1):84-85.
[5]裘伟廷.居里夫人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J].世界文化,2017(2):16-19.
[6]J.D.Watson,F.H.C.Crick.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J].Nature,1953.04.25(Received 1953.04.02),171(4356):737-738.
[7]朱安远.对《折桂诺贝尔奖的最短科学论文》一文的质疑[J].科技风,2018(6):181-184,191.
[8][法国]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M].左明彻,译,林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01.
[9]尹晓冬,王志.赫莎·埃尔顿:杰出的英国女科学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4):143-149.
[10][美国]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M].杨建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11]Maria G.Mayer.On closed shells in nuclei[J].Physical Review,1948.08.01(Received 1948.04.16),74(3):235-239.
[12]Maria G.Mayer.Nuclear configurations in the spin-orbit coupling model.I.Empirical evidence[J].Physical Review,1950.04.01(Received 1949.12.07),78(1):16-21.
[13]Maria G.Mayer.Nuclear configurations in the spin-orbit coupling model.II.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J].Physical Review,1950.04.01(Received 1949.12.07),78(1):22-23.
[14]Otto Haxel,J.Hans D.Jensen,Hans E.Suess.On the "magic numbers" in nuclear structure[J].Physical Review,1949.06.01(Received 1949.04.18),75(11):1766.
[15]M.G.Mayer,J.H.D.Jensen.Elementary theory of nuclear shell structure[M].New York,NY.:John Wiley & Sons,Inc.,1955.
[16]赵继军,陈岗,刘树勇.迈耶夫人与核壳层模型[J].大学物理,2006,25(6):40-43,51.
[17]赵继军,陈岗,王士平.詹森与核壳层模型[J].物理教师,2007,28(6):58-59,65.
[18]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5,22(7):140-151.
[19]朱安远,郭华珍.诺贝爾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概览[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5):183-194,208.
[20]Women in Science[EB/OL].http://www.nasonline.org/publications/biographical-memoirs/women-in-science.html,2018-06-12.
[21]刘道玉(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怎样办好“少年班”[N].南方周末,2018-05-17(总第1786期B20大参考版).
[22]朱安远.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四)[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14):173-182.
[23]朱安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概览(中)[J].科技风,2018(16):205-216.
[24]李虎军.合拍的科学伉俪——记华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夫妇詹裕农和叶公杼[J].生命世界,2006(1):80-85.
[25]饶毅.居里夫人:光荣背后的辛酸[J].二十一世纪(香港),1996,7(4/36):106-109.
[26]饶毅.居里一家与法国科学院[N].南方周末,2003-06-12(总第1009期第C20版).
[27]饶毅.居里夫妇与法国科学院[N].中国民航报,2006-04-28(第3022期第7版).
[28]朱安远,郭华珍.居里家族与法兰西科学院[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2,19(45):106-109.
[29]ve Curie.Madame Curie[M].Paris:Librairie Gallimard,1938.
[30]Susan Quinn.Marie Curie:A Life[M].New York,NY.:Simon & Schuster,Inc.,1995.
[31]王盼.从居里夫人的获奖过程看诺贝尔物理奖[J].科技导报,2011,29(31):81.
[32]朱安远.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32):215-230,260.
[33]朱安远.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36):208-223.
[34]饶毅.科学环境:一个诞生了DNA模型和12个诺贝尔奖的实验室[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2):61-64.
[35]饶毅.诞生了12个诺贝尔奖的实验室[N].光明日报,2003-06-17(第19532号第C4版).
[36]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6):122-129.
[37]朱安远.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及其代表作《蝇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33):172-175,183.
[38]朱安远.英国的国家荣誉制度及英国功绩勋章得主概览(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49):240-253,257.
[39]饶毅.涓流何日成沧海——从科学论文看中国科学现状[N].人民日报,2001-12-11(第10版).
[40]S.Tonegawa.Reiteration frequency of 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 genes:Further evidence for somatic generation of antibody diversit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76.01(Communicated 1975.11.07),73(1):203-207.
[41]N.Hozumi,S.Tonegawa.Evidence for somatic rearrangement of immunoglobulin genes coding for variable and constant regio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76.10(Communicated 1976.07.02),73(10):3628-3632.
[42]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诺贝尔奖及诺贝尔奖得主大盘点(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31):252-260,288.
[43]张田勘.女性更容易获哪种诺贝尔奖[N].中国青年报,2015-12-16(第2版).
[44]倪伟波.性别歧视:“科研玫瑰”的阴霾[J].科学新闻,2017(12):191-204.
[45]朱安远.有关“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中的一些史实澄清[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44):191-204.
[46]饶毅.比起创新,我们更缺认真执着[N].文汇报,2012-10-17(第12版).
作者简介:朱安远(1964-),男,湖南邵东县人,工学学士,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中心销售总监和高级工程师。E-mail:14618777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