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 建优势 强能力
2018-05-14续超前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多部门、跨行业的通力合作,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科技部极力倡导我们国家以科研院所为主,并开展了小规模纯电动汽车技术的预言和探索性科技研发工作。
2015年以来,科技部确定了以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为核心的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转型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们增加了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电化学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同时,以混合动力为桥梁,明确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作为研发重点。
“十三五”期间,我们又将智能化作为研究重点,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布局,并在研发经费、资金上给予持续高强度的支持。
在科研研发投入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以及产业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此外,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性能指标逐步提升、成本明显降低、单体电池包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安全指标也全面推进。
2017年,我国车用动力电池产能已经达到了200Gkw,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最重要的国家。“十三五”新能源汽车的专项中,我们还布局了固态电池,力争突破每公斤400瓦时到500瓦时的技术指标,并取得了驱动电机关键部件及共性基础技术进一步突破。
比如稀土永磁材料、位置传感器、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电机、电控一体化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产业化的燃料电池电堆密度已经超过了每升2000瓦时。
同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部件和集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方面,多品牌的网联车上市,市场业绩也表现良好,相关的一些政策也在推进。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深刻的影响了全球产业发展的进程。
突破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难,动力电池领域仍然欠缺原始、原创性的技术突破。
在电驱动系统方面,高速轴承、IGBT控制芯片等基础元器件仍然依赖进口,下一代的半导体器件,我们的研究和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我国电堆的科研水平与国外的产品及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质子交换膜、碳纸、高压储氢瓶、各类高压精密阀门包括空压机,整个技术还是很落后。
比如空压机,我们现在主要是进口瑞士,加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足,加氢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我们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此外,比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系统传感器仍然依赖进口,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控制、决策系统、软硬件及操作系统与计算平台,和国外比差距还是很明显。
另外,从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产业还是比较分散、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高端品牌。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世界领先,但是占汽车产销总量只有3%的新能源汽车却分散在了200多家汽车企业。
因此,即使已经进入全球十佳的企业,车型规模效益并不高,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溢价能力也不强。我国生产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企业数量也很多,但产业链的盈利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还有综合的竞争力仍较
弱。
提升创新能力
随着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像特斯拉、大众、宝马、福特等国际汽车公司,还有三星、LG化学、松下等动力电池公司在中国开展新的汽车业务,所以,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并且这种挑战非常大。下面谈关于下一步发展的一些重点展望。
目前,我们通过中美贸易摩擦,发现中国最大的短板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下一步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九个字,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
补短板,就是要从战略性产品当中找到我们有哪些不足,政府并不是什么都补,政府要补的是战略性产品里头有哪些东西涉及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这些技术的短板都需要补上。
建优势,就是我们在一些战略性领域,怎么来建立我们的优势?现在的短板要补,但是五年以后又有短板怎么补,我们怎么也能让别人依赖我们的技术,这是最大的产业安全。
强能力,就要建一些我们企业的工程中心,建一些技术研发中心,把我们的队伍要建设起来,增强研发能
力。
所以,科技部在“十三五”的研发布局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凝聚科技资源,着力加大基础前沿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发挥好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我认为,“十三五”后期和“十四五”主要是两方面的聚焦,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聚焦车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制氢、储氢、加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继续强化先进动力电池技术、下一代功力电子器件技术。
第二方面我觉得我们要对自动驾驶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展自主无人车辆、智能技术、多移动群体智能协同控制、无人车辆支撑平台等重大任务攻关,并基于示范应用进行验证,实现技术落地。
针对技术链条中的传感器、车载芯片、智能计算平台等薄弱环节要加强技术研发,特别是需要进一步突破自动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软件模块、专用芯片,以及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机开发环境平台等核心技術,形成涵盖车辆、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的系统性的技术链条。
科技部将一如既往地与各部门密切沟通,及时跟踪国际技术发展的前沿,引导和支持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由汽车大国快速迈向汽车强国。
本文根据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在201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