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天石:两岸曾差点达成合作统一方案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39期
关键词:曹聚仁蒋经国蒋介石

杨天石认为,如果蒋经国死亡时间可以延后,以其身份和能力,两岸问题或许早已解决。沈诚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国是建议备忘录》,对两岸的统一问题提了一些建议,而且还传达过一份党中央给蒋经国的密信,使得两岸几乎达成了一个合作统一的方案。

“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表面上是标榜‘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但实际上,两岸在‘黑箱里面还是有很多交往。”近日,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4:蒋介石在台湾》一书的新书发布会上,被称为 “蒋介石研究权威”的历史学家杨天石指出,担任两岸密使重要角色的,在蒋介石执政时期主要是曹聚仁,在蒋经国执政时期主要是沈诚。

沈诚在曹聚仁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国是建议备忘录》,对两岸的统一问题提了一些建议,而且还传达过一份党中央给蒋经国的密信,使得两岸几乎达成了一个合作统一的方案。可是,如今有关当事人,邓小平、蒋经国、沈诚,都已经去世,82岁的杨天石称自己写作时已经成为这件事情唯一的知情人,“因此不得不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

毛泽东:对两岸谈判提出极为宽大的政策

曹聚仁本来是一位文史学家和记者。他与蒋经国的相识始于1938年8月的南昌见面。1941年曹聚仁因避战乱迁居赣州,蒋经国邀请他主持笔政,曹聚仁由此创办了《正气报》,担任总经理、總编辑,蒋经国曾感叹称:“知我者,曹公也!”1950年,曹聚仁移居香港,先后担任《星岛日报》的主笔和新加坡《南洋商报》的驻港特派记者。

曹聚仁的“两岸密使”身份是移居香港以后开始的。根据杨天石考察,在1955年,曹聚仁就写了三份密函给蒋经国,邀请他派人到香港,去了解中共对台湾的和平政策,由于被看作是“统战”,台湾当局并未回应。到1956年6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言,谈及“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条件”,这引来了曹聚仁的注意,他先后拜访周恩来三次,周恩来还在颐和园宴请他。从此以后,曹聚仁成为了国共两党的“两岸秘使”。他在大陆考察,并向蒋经国递交报告,通过蒋经国的亲信王济慈解答蒋氏父子的疑惑。

杨天石表示,毛泽东和曹聚仁的对谈当中,对于两岸谈判极为宽大,今天看来令人非常吃惊。他列举了若干例子:毛泽东称,只要蒋氏父子能够抵制美国,就可以同他合作。一方面,毛泽东允许蒋介石在台湾进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可以让蒋管,可以管很多年。另一方面,蒋介石的总统任期已经满了两届,按照规定,他没有资格继续连任,当时总统待选人物有三个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陈诚,一个是蒋介石。毛泽东说,我看还是蒋介石好,他还称,“我们都是拥蒋派”。与曹聚仁的谈话当中,毛泽东甚至指出,如果美国对台湾的援助会断绝,“我们全部供应,那有几个大钱?”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又把曾经提出过的这些宽大政策加以细化,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一纲四目”的和平统一祖国总体构想。

曹聚仁:蒋介石诚意不足,斡旋久久无功

杨天石在书中记录下了这样的故事:1965年7月20日,蒋介石曾经与曹聚仁在日月潭的涵碧楼会面,当时,曹聚仁出示了中共中央的信函,当中还有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会晤结束之后,蒋介石拟出了六条协议,只待签字,但是此后却无下文。可是,曹景行则指出,由于相关文献资料不足,今人并不能确切知道此次会面到底有没有真正发生过,“六条协议”的相关史料也并不太确切。

蒋介石似乎对曹聚仁的态度并不友好。杨天石称,从蒋介石日记来看,对担任两岸密使时间最长、往来信函最多的曹聚仁,他只记载了四条,且称之为“曹谍”“曹奸”“曹匪”等。实际上,除了这两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之外,蒋介石一向坚决反共。那么,他为什么利用曹聚仁来做工作?杨天石认为,蒋介石是想通过曹聚仁来了解大陆的动态、获取情报。例如,大陆“反右”运动期间,大陆内部的知识分子、工商业者有什么样的反应。或许蒋介石的诚意不足也正是曹聚仁直到1972年病逝之时,依然久久无功的原因。

沈诚:如果蒋经国不死,两岸问题早就解决了

曹聚仁在临终之前,一直希望有人来延续他的事业。而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黄埔军校第17期学生、曾在蒋经国青年军当中担任要职的沈诚。后来,他卸甲归商,在香港开公司。

杨天石曾经听沈诚谈过他受派担任两岸密使的故事。沈诚的使者身份始于1981年,这一年的9月30日,叶剑英提出了“叶9条”,主张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10月,叶剑英请沈诚向蒋经国传话,称:“兄弟之间没有不可以谈的,过去恩怨一笔勾销。”

在与中共中央对台办公室主任杨斯德会见之后,沈诚写作了《国是建议备忘录》,并分送给两岸领导人,北京邓小平、台北蒋经国。其中不仅分析了当前两岸两党在意识形态、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还谈及如何在“国家至上,民族第一”的大目标之下,共同为和平共存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国家统一手段必须和平等内容。根据杨天石知道的情况,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曾称“沈城的见解很好”。再后来,杨尚昆提出了谈判的基本原则:双方谈判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谈判主题,先谈合作后谈统一。沈诚向蒋经国报告以后,台北同意了“两党对等,中央层次”的谈判模式。

“两党对等”,是党对党的对等谈判。杨天石认为这很符合蒋经国及台湾军政人员的心理状态。因为台湾的军政人员存在一种心理,虽然他们在军事上被打败,但依然不愿意承认失败,希望维持体面。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共以胜利者的姿态来接触失败者国民党。

除了认可“两党对等”的原则,蒋经国比起蒋介石,态度要积极和开明得多。“蒋经国当然有反共的一面,但是他的思想也有开明的一面。”杨天石指出,他曾经在胡佛档案馆翻阅张嘉璈(银行家)日记,发现早在1946年1月,蒋经国就曾经对张嘉璈说,有了共产党,国民党就不会腐败。更惊人的是,他甚至还说,两个党都存在,可以竞争,谁得到拥护,谁就执政。

在这种背景之下,沈诚取得了比曹聚仁更大的进步,1987年3月,就在台北同意谈判模式以后,沈诚收到了杨尚昆派人送来的《致蒋经国函》。沈诚带着这封信函,经由香港飞抵台北见蒋经国。在商讨之后不久,经由沈诚传达,两岸先后解决了“台胞旅游探亲”和“老兵返乡”问题。然而次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蒋经国去世以后,李登辉继任,局势陡转,沈诚被指控罪名有“来台为匪统战,意图颠覆政府”等,在1989年台湾最高法院终审,判决为无罪。

杨尚昆曾经请人给蒋经国捎去一份信,其中表示希望“统一大业能够在你我这一代人手中完成”。而蒋经国也有强烈的意愿,他曾经告诉沈诚,自己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给民族、给国家一个交代。“如果蒋经国不死的话,以他的身份和能力,两岸问题早就解决了。”可是,蒋经国的去世,让两岸谈判的希望之火又被熄灭。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4:蒋介石在台湾》 东方出版社,杨天石/著)

猜你喜欢

曹聚仁蒋经国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曹聚仁家风“我为祖国效命”
交友如听钟
曹聚仁巧说情绪
交友如听钟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