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件文物都有“网红”的潜质
2018-05-14司马
司马
眉目舒朗的三星堆青铜人像眨着眼睛,暗自发话,“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胖胖的,自带“肌肉萌”,开口就是:“我超凶哦”;六千岁的人头壶哭起来,谁也劝不住……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多组海报近日走红网络,让国宝们大显“反差萌”。这部片子不只海报画风清奇、想象力惊人,拍得也有点“不正经”!
先导片一出来,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叮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纪录片开篇,浩瀚的宇宙里,斗转星移的时空感乍现。在这宏大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仰望天空的剪影。当特效散去,剪影逐渐清晰,一尊朴素的红陶人头壶出现了。这个“假装我是一个人”的水壶,来自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它微微扬起头,眯着眼睛,嘴微张,一出现就开始撒娇卖萌。
这个看起来有点迷茫懵懂的陶壶,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开端。当水从它的眼睛流出,就像流泪一样,仿佛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时间,是它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刻辞骨柶一集中,纪录片让甲骨文也动了起来,演绎了商人一天的生活。“人”叉上发簪变成“夫”,用力摆动双手成了“走”。梅花鹿正在吃青草,就是鹿字的来源。“鹿”咀嚼的动作像羊驼,被射中还会叹气。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画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意象简单,情感强烈,很容易生发共鸣。
然而,这样“略不正经”的画风,导演徐欢一开始是强烈拒绝的。“太不严肃了,这是对文物的不尊重,也对不起这些文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但转念想来,“古人在陶盆上画两条鱼、画鸟兽时,他們的创作趣味应该和我们今天差不多。他们也会喜欢萌萌哒,也会大开脑洞,也会哈哈哈。”
徐欢曾经参与过《故宫》《china瓷》《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部央视纪录片的创作。谈起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她说,“我们想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或者说,沿着这条线,去记住中华文化的根,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它身上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谁说文物纪录片不能以轻快欢脱的风格呈现出来?国宝也可以很接地气。
为了拍摄一部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徐欢和团队走遍了北京、西安、景德镇、敦煌等地,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和五十余处考古遗址,“能走到的,能拍到的,我们都有去拍。唯一的前提是:有脸、有嘴的,因为我们想让国宝自己说话。”最终,他们从全国三百多万件珍贵文物中精选100件国宝,带回来一个跨越八千年的国宝世界。
文物,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高冷的所在,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在我们与它们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文明也悄悄失落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努力让更多年轻人回溯来时的路,找回华夏民族的根。
换一种视角,历史不一定再被冷冰冰地封存在过去,而是有血有肉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文物也能够成为现代人眼里的网红,很有烟火气。如此,文明才能在时代的更迭中生生不息。
(青芒摘自有束光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