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尔德与坡小说创作的异同
2018-05-14侯晨茜
摘要:坡与王尔德作为英美文学史当中的两位怪杰,均以其奇特的写作风格、另类大胆的艺术追求和对艺术独立性的推崇而闻名于世。虽然二者的生存年代和生存环境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其艺术主张和美学理念却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更详细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20世纪西方文学和美学理念变迁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爱伦·坡 王尔德 威廉·威尔逊 道林·格雷的画像 共性与差异
19世纪末期,英国唯美主义继承了济慈、雪莱的传统浪漫主义精神,又明显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和颓废文艺的影响,终究在沃尔特·佩特和王尔德的系列作品中大放异彩,走向了繁荣与高潮,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以及推崇物质主义的庸俗风气之下,展开了新的一轮对于艺术本真的追寻。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理念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博采众长,深受国内外多重文学思潮的影响,他继承了佩特的大多数美学观点,反对狄更斯、萨克雷等人所推崇的文学的教化功能和社会作用的“艺术工具论”,愈发地追求绝对的、纯粹的美学体验,强烈要求将美学从现实和道德的桎梏当中解放出来,将美学与艺术抽象化,“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的。”[1]这种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倒置不免会在理论与实践中引发一系列的自相矛盾与龃龉,难以自圆其说,但王尔德对于传统价值的叛逆和对物质世界玷污艺术纯真、贬低艺术,将艺术化为现实的附庸的强烈反感却由此可见一斑。“一旦艺术家注意到别人的要求,并试图去满足那种要求,他就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了。他变成了一个无趣或有趣的工匠,一个诚实或不诚实的零售商人。”[1]那么,从他个人的角度而言,他是如何另辟蹊径来表现美的超功利性和主观性呢?我们在其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当中隐隐约约地看到了爱伦·坡小说的影子。
作为王尔德的前辈,爱伦·坡被誉为“美国第一位唯美主义作家”,他的写作风格低沉阴郁、独特而怪异,艺术上反对平庸,推崇个性和感官刺激,追求奇巧、精致和扣人心弦的唯美体验,其短篇作品《威廉·威尔逊》,朴素但却简单明了地展现出了他本人独特的美学思想。追溯两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诉求,我们不难发现王尔德与爱伦·坡创作的种种异曲同工之处。
一、主题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两篇小说在主题思想与情节刻画方面具有相似的一面,都强调了腐朽、堕落、死亡和人格分裂的主题,都着重描写两位主人公在人性的善与恶、良知与享乐之间痛苦抉择与挣扎的过程以及他们最终不可避免的自我毁灭。《威廉·威尔逊》中将良知实体化为一个与“我”一般无二的人,而《道林·格雷的画像》则将人性的堕落实体化为一张日趋丑陋的画像。这种抽象化的写作手法有力地避免了之前文章单调纯粹的道德说教,将对人性善恶的剖析演绎成了一场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震撼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两者的主题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也许是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坡的《威廉·威尔逊》着重渲染恐怖的氛围,格调消沉、怪诞而悲观,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威廉·威尔逊在作品中似乎缺乏了与邪恶、堕落抗争的机会与可能性,具有强烈的非理性特点:“人们往往都是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而在我这里,所有的德行像披风一样,刹那就从身上掉落了” “我只求他们相信,我多多少少受了环境的摆弄,那是人力所控制不了的”。[2]而在王尔德的《道》中则深深地切入到了以亨利勋爵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当中,客观真实地描绘出了他们整日寻欢作乐、无所事事的享乐主义生活态度;威廉·威尔逊虽说某种意义上是坡早年生活的缩影,但总体而言超脱了当时美国的现实环境,小说的重心倾向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分析;但王尔德笔下的道林·格雷却是当时上流社会年轻人的典型代表,作者在唯美的氛围之下,不动声色地描写了格雷在亨利勋爵的邪恶影响之下由一个天真单纯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残忍、冷酷无情的杀人凶手,写实性和思辨性更强,但从作品中亨利爵士堕落但却儒雅、招人喜爱的形象塑造以及执著于艺术和真理的画家霍华德的惨死来看,在坡作品中所保持的基本的道德评判标准在《道》中也已然化为乌有,道林·格雷最后的死亡与其说是作者对其恶行的惩罚,不如看作为作者彰显美与丑的鲜明对比和相互转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小说中所有人物的生与死都体现了他们对于美独特的个人追求。“躯体即灵魂,不单单在艺术当中是这样,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都是万物的开端。”[1]王尔德在坡的创作基础之上,抛弃了从世俗与道德角度对美的约束与限制,以及艺术的教化作用,进一步凸显了艺术的形式美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创作技巧分析
首先,两篇小说在环境塑造和气氛渲染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哥特式的恐怖与颓废气息。譬如《威廉·威尔逊》中对主人公学院环境的描写:钟声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冷不丁地敲响,阴森森的,在寂静的暗淡天光里回荡,那被岁月侵蚀的哥特式尖塔就掩映在暮色之中,沉沉而睡。[2]这种古老、阴郁的氛围令读者倍感压抑与失落,也为故事的展开平添了一丝神秘、古朴和似真似幻的色彩,暗示了主人公未来坎坷颓废的命运。
而在《道》当中,呆滞、阴郁与压抑的氛围丝毫不留痕迹地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美景的描述当中,处处弥漫出了腐朽和颓废的气息,譬如小说开端的环境描写:蜜蜂沉闷地嗡嗡叫着,穿行在没有刈过、长得很高的青草之间,或是单调地一味围着满地忍冬那金黄色、灰蒙蒙的花蕊打转,似乎使这沉寂愈发压抑了。[3]
由于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艺术的独立地位,张扬个性,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理念,因而这两篇小说中均不乏滑稽幽默而尖刻犀利的语言以及追求新奇,乃至标新立异、骇人听闻的故事情节。但与坡的哥特式的冷峻、語言的粗犷以及对黑暗、恐怖邪恶的直接描写不同,王尔德的文风奢靡,语言精雕细琢,他秉承“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1]因而能够将邪恶也同样描绘得清丽脱俗,赏心悦目,更习惯于将死亡、恐怖和腐朽隐藏于唯美的华丽外衣之下,哥特式风格表露得更为含蓄、文雅。
其次,两部作品都层次分明地阐释了主要人物之间日趋激化的矛盾过程,暗含了人性的善与恶之间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通过对这些尖锐矛盾的累积、发展与释放的过程的描写,作者带给了读者无限奇特、惊悚的思想体验,以及美学的享受和想象空间,但坡作品当中人物性格与情节大多荒诞怪异,情感变化激烈,情节往往随着疯癫的心理描写呈现出跃进式的突变,非理性的特点很是明显。而王尔德的矛盾演进则叙事细腻,讲究条理、逻辑关系和节制,有如记录实验进展一般,使得人物的心理变化丝丝入扣,有迹可循,充满了怀疑、否定和玩世不恭的独特气息。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坡和王尔德都是英美文学当中杰出的艺术大师,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借鉴了前者的创作技巧,但却不落窠臼,在对于美的认识、理解、表达等方面有了个人更为独到的见解,以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将“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理念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后辈人了解、尊重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尔德.王尔德全集[M].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爱伦·坡.威廉·威尔逊[M].陈良廷,马爱农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黄源深,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侯晨茜,男,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小说)(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