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生育”国策出台前的论争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33期
关键词:计划生育座谈会生育

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下降,低出生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开始不断显现。我国的生育政策也随之调整。在鼓励生育的今天,一些人会回想起曾经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项基本国策的诞生始末——

《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6日整版刊文鼓励生二胎。文章称中国人口红利基本已用完,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人口结构出现过快减少或过快增加,都会导致不平稳、不协调现象,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稳定。为保证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地,有些省份都表示要在鼓励生育上制定政策,这无可厚非;但更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政策落到实处,而不是画饼充饥。

回顾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在此之前,七十年代流行的计生口号是“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短短几年后的1980年,“只生一个好”的标语已写满中国的大街小巷。“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这一当代中国人口政策的基调,正是在1980年中央召开五次人口座谈会后确定下来的。

人口预测为决策提供参考

1978年8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我(人口学家田雪原)的文章《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参与的人口预测工作也在第二年紧锣密鼓地展开。中国将来理想的人口数量是多少?能否达到?怎样达到?制定未来的人口政策,首先就要求对未来的人口变动做出预测。其实现在说起人口预测很简单,但在人口研究刚刚恢复不久的七十年代末,能够做出人口预测的单位却是凤毛麟角。当时听说有的人做人口预测,还使用“年龄移算法”——将每年出生的人口加上每年扣除自然死亡人口后的存活人口,如此一年年移算下去。当时计算机远没今天这么普及,在使用手摇计算器的时代,可想其工作量之大。

1979年,一次在成都召开的人口讨论会上,我遇到七机部(航天部前身)二院的李广元,他告诉我,七机部正在做人口预测的工作。李广元说看过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非常赞同我的观点,希望与我合作一起来做人口预测的研究。

从成都回来后,我和七机部二院副院长宋健开始了合作研究。今天中国的人口数据是公开的,但当时却是秘密。为了取得真实可靠的出生率材料,我们当时跑到公安部、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游说”,费了不少周折。最后终于拿到了被认为可以代表城镇和农村的一个市和一个县的材料,我们简直如获至宝。

1980年2月,新华社报道了我们合作研究的人口预测成果。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宋健、田雪原、于景元、李广元合著的《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当初人口预测揭示的我国人口变动的基本趋势,经过实践验证,是可以肯定的。

五次会议形成共识“要少生”

1980年,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关键节点。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连续召开了五次人口座谈会。作为人口学研究者,我受邀参加了这五次座谈会。

参会人员来自各个不同的部门:国家计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劳动总局、妇联等,大都是部长级别的领导,还有一些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当时开会的气氛相当好,大家畅所欲言。

座谈会参与人员随着议题的明确慢慢减少,第四次时,人员减少到二十来人。最后一次会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同志二十多人出席,讨论座谈会向中央书记处的报告稿。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可不可行,是当时会议的核心议题。这是一个前提性质的命题。1980年全国人口接近十亿,显著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比较轻、增长势能较强。当时普遍的社会状况是住房困难,生活必需品供给紧张,买米买布还需要粮票、布票等。劳动就业也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绝非长久之计,每年国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长人口消费掉了,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也跟不上。“要少生”成为座谈会上的共识。

记得会上有的同志颇为激动,讲全世界不到五个人就有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口?应该来一个“急刹车”。会下甚至有人问我:搞一个“无婴年”行不行?大家的愿望可以理解,但从科学的角度说,这恐怕就属于操之过急了。

一个孩子会不会影响智商?

1980年座谈会上的讨论极为热烈,决策者们慎之又慎。座谈中如有一些问题引起争议,我们都会暂时休会,用十几天时间大家分头去做调查研究。

比如卫生部一位领导发言,举出民间的一种说法,叫做“老大憨,老二聪明,最机灵的数老三”。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只留下老大,没有老二和老三了,会不会引起整个社会人口的智商下降呢?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大家都交头接耳议论开来。是不是真的这样,必须经过分析论证。假如是真的,那就不能提倡只生一个,否则人口智商下降,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后来大家便各自去查资料、做调查,等到下次开会,就拿出了结论性的意见:“老大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记得当时有的同志列举美国飞行员的材料,说美国空军飞行员中约有百分之四十是家里的老大。众所周知,空军飞行员对身体素质、科学教育素质以及反应能力要求很高,意味着第一个孩子照样有足够的智力从事复杂的工作。另外还有专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老大憨”往往建立在大家庭的基础上,第一个孩子率先长大,自然担负着协助父母照料弟妹的义务,起到“半个爹妈”的作用,所以往往表现出忍让和憨厚。后面出生的弟弟妹妹常围着大哥大姐转,显得要更调皮些,于是给人更聪明的印象。

“控制一代人”期限已过

座谈会上的讨论结果送至中央书记处,在报告材料中,对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会不会引起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专家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所以当时提出的是“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率”。

座谈会上,还有一位领导同志提出:如果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孩子结婚后再生育一个孩子,这个家庭不就成了老年人为四、成年人为二、少年人口为一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了吗?一时之间引来热议。有人说,四个老人怎么养活?也有人说,这一代独生子女的责任太重了,承担不起啊。

我们认为,“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的老年人“为四”的情况,是不可能普遍存在的。假定二十五岁结婚并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三十五年后都活到六十岁,四十年后都活到六十五岁以上,就个案而论,这种假定是可能成立的,但就全社会而言则不可能。

而当时为尽量避开“四二一”这种亚家庭结构陷阱,专家们提出制定人口政策应当遵循一条原则:主要是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率。因为控制住一代人的生育率,也自然控制了下一代成为父母的人口数量,因而可以起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一致赞成奖励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处罚除政策允许外生育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因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奖惩办法很不统一,所以建议中央拿出一个统一的办法,尽早制定计划生育法。

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并设定了到二十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这个硬目标。

(梁衍军荐自《国家人文历史》 田雪原、黄薇/文)

猜你喜欢

计划生育座谈会生育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近三年,中国女性生育年龄推迟一岁
总书记回信引发的热议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谈新时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
邵鸿出席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生育登记流程明确
召开行业、系统座谈会